舌尖上的10大上海特色小吃
标签:
杂谈 |
最近,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掀起热议,一下激起了人们对我国博大美食文化的集体回忆。今天,就来看看舌尖上的20大上海特色小吃!
上海对鲜极其讲究,就好比小笼,选取猪腿精肉为馅,而最独特的是要用隔年老母鸡炖汤,再和猪肉皮煮在一起,然后做成皮冻,拌入馅内。戳破面皮,蘸上香醋,就着姜丝,咬一口南翔小笼,然后细细品味,品味上海传统的饮食文化。
推荐店:万寿斋、富春小笼
http://181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2/6/8/10/16/u61511963_1388c4d2f9bg215.jpg
2、 三鲜小馄饨【吃啥都不能少了你】
上海人对馄饨的大小分的特别清楚。大馄饨、中馄饨、小馄饨。顶顶欢喜还是小馄饨。
薄如纱的皮,挑进一点点肉末,水里一汆,放进蛋皮、虾皮、紫菜调出的三鲜汤里,口感咸香爽滑,哧溜一几溜进嘴巴里,味道令人难忘。
推荐店:万寿斋、大富贵
http://181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2/6/8/10/16/u61511963_1388c4d2da1g215.jpg
3、生煎馒头【独领小吃风骚多少年】
生煎馒头,用半发酵面包馅,排放平底锅内,用油煎,喷水若干次即熟。其底部色金黄、硬香带脆,馒身白色,软而松,肉馅鲜嫩稍带卤汁,咬嚼时还有芝麻或葱的香味。
底酥、皮薄、肉香。一口咬上去,肉汁裹着肉香、油香、葱香、芝麻香喷薄而出,味道一级。
推荐店:小杨生煎、小贤生煎、阿三生煎http://181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2/6/8/10/16/u61511963_1388c4d414cg214.jpg
4、锅贴【油煎馄饨】
生煎和锅贴是相辅相成的两个东西,欢喜厚皮的吃生煎,欢喜薄皮的吃锅贴,撕开薄薄一层皮,竟然还有像小笼一样的汤水流出,嗲的没话说了。
5、猪油菜饭【妈妈做的“咸酸饭”】
小时候,最期待就是妈妈做咸酸饭了,菜场里买来的咸肉,洗净,切成一片片肥瘦兼有的肉片。唯有这样浓缩时光的精华的咸肉,才能够吊出菜饭的鲜味。炒好新鲜的青菜,和米饭一拌,加入一点点的猪油,和饭一起烘熟,那个香啊,连吃3大碗都没问题。
吃着这样的饭,打着响亮的满足的饱嗝,生活还有什么忧愁不能过去呢?
6、 擂沙圆【你一定认识,但不一定叫的出名字】
糯米汤团煮熟后滚上一层擂制的干赤豆粉而成。清朝末年,上海城里三牌楼附近的雷妪以设摊卖汤团为生。为多做些生意,她想方设法弥补汤团存放和携带不便的缺陷。开始,她把汤团表面滚了一层糯米干粉,后又试制了各类干粉,结果采用赤豆粉效果甚佳,大受食客欢迎

7、油墩子【80后,你还记得我吗?】
油墩子,最早可追溯到潮州一种叫做“猪脚圈”的小食。师傅用勺子舀一勺稀薄的面糊,浇进圆槽形的铁容器里,放上萝卜丝,最后用箸挟上一条溪虾,再浇上一层面糊,放进油锅里炸,出锅的油墩子搁在油锅上端的铁丝网里“嘀溜溜”地沥着残油,香味早已让百米之内的人折服。演变后的油墩子省去了虾的原料,馅料就是清香的萝卜丝,从当年的5毛钱一个,吃到现在1块钱一个,诱人的酥香还是让人留恋忘返。
8、蟹壳黄【近乎失传的美食】
蟹壳黄其实和蟹浑身不搭界,用的是发酵面加油酥制成的酥饼。饼色与形状酷似煮熟的蟹壳。成品呈褐黄色,吃口酥、松、香。
早期上海的所有茶楼、老虎灶(开水专营店)的店面处,大都设有一个立式烘缸和一个平底煎盘炉,边做边卖蟹壳黄,只是到如今,会做蟹壳黄的师傅越来越少。目前,王家沙还有卖,每次去,都得买点尝尝。
9、老虎脚爪【失传的经典美食】
10、糯米烧麦【上海本地的口味】
各地有各地烧麦的做法,上海人吃的,是极具本土口味的糯米烧麦,糯米和肉糜做的馅料,加入吊鲜的香菇,淋上点酱油,包在皮子里,吃下去,肚皮有点涨涨的,早饭吃2个,混到中午也不会饿。
相关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