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人》专访漂泊女人:为了事业走天涯
标签:
杂谈 |

女主角为爱走天涯,是八九十年代言情剧的老套桥段。时间来到2012年,“我为你漂洋过海”中的“你”,司空见惯的含义竟是“事业”,而非男人。大胆跟着机会走,痛快收获世界,也必然面对割舍。M.C.采访3位辗转异乡的女人,讲述频繁转换战场的勇敢和甘甜。
编辑 秦辛、摩一一
造型 李果、王子刚

“谁说工作不是一场旅行?”
李茶
台北→英国→美国→北京→台北→上海→北京
这是个冒险分子。从十几岁开始,她的旅行就从未参加过“被安排好”的旅行团,旅行地图里,欧洲大部分已经密密麻麻被圈出“去过”,“美国去工作过,其他亚洲国家也去过很多。”某一段时间,热爱文字的她为NGO组织做报道,足迹更是踏遍了常人未能踏足的国家和地区。“大千世界,我都看到了。”
Q:女性选择“漂”的时候,要做好什么准备?
A:第一,不要给自己设太多限制。第二,敞开心胸。漂的时候不要有太多梦想,做梦太多其实对自己不好。第三,漂的过程中,孤单、寂寞的感觉常常出现,我遇到很多漂的人,不约而同找了在原住地看不上的伴侣,孤单让两个人在一起,也导致了很多冲突、摩擦。漂的人要做好面对孤单的准备,孤单是跟孤独不一样的事物。比如我现在已经看完所有热门美剧,在内地三年,也看完了《潜伏》《黎明之前》《悬崖》,一年一部谍战剧!
Q:人生不怕漂,怕的是什么?
A:怕的是只有身体漂了,但心理没漂—不接受自己已经在另外一个地方生活,不真心拥抱当地的文化、价值观。如果我还顾虑着价值观不同的问题没有交北京朋友,那真的不叫漂过。

“我享受不停换战场的过程。”
白丽萍
爱德曼国际公关公司高级经理 29岁
“漂”路线
白丽萍是典型射手座,爱自由。大学毕业起便服务于爱德曼公关公司,坚守8年,辗转3个城市。务实的广州、高效的香港和年轻活力上海,她身上三地烙印清晰可见,反应敏捷、动静得体,谈起新鲜事物一派兴奋。
Q:女性选择“漂”的时候,要做好什么准备?
A:有句话说:人不会因为做过的事情后悔,而是因为没有做的事后悔,你最需要的是相信自己,鼓足勇气,收获会远超你想象。
Q:你产生的最大改变是什么?
A:我变得非常自信,与初进公司相比像脱胎换骨。我从港女身上学到最多,尊重职业如同尊重生命,对细节要求完美。
Q:不安定带来的最大困扰是?
A:你会发现朋友圈基本是和工作圈捆绑在一起,比较狭窄。

“带着孩子漂,人生有这么多可能!”
李代
创业者、造型师,35岁
“漂”路线
北京→加拿大→北京
仅仅是几年前的李代都没想过自己会出国,而且差点定居。
2009年,一直做IT的老公面对了事业瓶颈。他的职业道路从给IBM打工到自主创业,发现国内的竞争环境不是拼技术、拼实力,而是恶性循环。即使做打印机耗材,他也必须面对竞争对手们的恶意,陪客户是家常事,不择手段更是潜规则。
“他不喜欢这样的环境。”后来,合伙人撤股,老公也接到了加拿大技术移民的通知。这时,李代发现自己怀孕了。好,去加拿大,为了他的事业,也为了孩子的未来。
她在怀孕期间,不能工作;生了孩子,请保姆的钱比自己带孩子还贵,李代不得不变成了一个家庭主妇。寂静像一张大网,将她笼罩。两年过去,李代渐渐接受了现实,也欣喜地看到了自己的“巨大转变”。她看着对面故友的无法相信,“是的,以前我特事业女性,能从早上7点忙到晚上7点。后来,我发现自己从一个不会烧水的人,变成了会做出所有美味的人。”
都是现实逼出来的。怀孕时期,老公是家庭妇男,负责所有家务,包括做饭。这个爱自己的男人,做了平生不会做的所有事:洗衣服、收拾屋子、擦地……生完孩子3个月,李代抢过了老公手中的抹布。“轮到我承包家务了。”不会烧水,不会做饭,学!为了孩子和老公,学!“我应该成为一个贤妻良母,如果在中国,不会心甘情愿做这些事,换了环境我焕然一新。”
Q:漂,如何让对方支持你的决定并为之做准备?
A:你应该愿意承担自己选择带来的后果,更加积极地去照顾对方的情绪,例如主动固定合适的时间分享生活点滴,避免生活圈不同导致失去共同话题,鼓励对方开微博、微信等都是好的方式。

心理咨询师、生活教练,国际知行学院院长
“孤单与否并不取决于她是不是一个人,而在于能不能和自己的内心达成共识。我们在很多时候为了争取和创造一个工作机会而奋不顾身,却忘记了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M.C.:现代女性越来越适应不安定的生活,甚至向往不安定的生活。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Eva:就传统观念而言,女性的职责和义务始终以家庭为导向。在现代女性的价值体系中,更多的女人开始独立选择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加上就业环境的开放,给我们创造了很多变化和成长的机遇。从心理层面来说,女性特质相比男性更富有“弹性”,同处在一个陌生而缺乏资源的环境里,女性的接受度比男性更高。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女人乐于过着不安定的生活。我也是其中的一个。
M.C.:对于那些跟着工作漂的女性,你会给予怎样的建议?
Eva:在无须面对变化之前,就培养好内心的稳定性。再有学会承受,可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经常问问自己:你要什么?你这是为了什么?以及你可以放下什么?还有,摒弃“我一个人在这里很孤单”这样带着负面情绪的思维模式,跳脱情绪。最后,以惑为师,抓住自己有困惑和情绪的机会去好好了解自己,以得到成长。
(全文请见《嘉人》2012年4月刊)
更多精彩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