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对女性的歧视是性别歧视难解根源

标签:
杂谈 |
导语:日前,英国和美国一项联合研究发现,有9成女性在职场中曾遭遇过某种形式的性别歧视,包括具有攻击性的性别歧视字眼,被告知因为身为女性而无法胜任工作,或者遭受身体上的性骚扰。
研究人员说,性骚扰受害者的工作通常会受到不良影响,她们更容易出现健康问题,又会进一步影响工作表现。英国女作家比迪莎对此也有一肚子话要说——
语言歧视无处不在
上个月,我乘车去北伦敦的福音橡站时,听到几个时髦的小伙子在谈论派对的事。有个男孩窃笑着说:“一定要泡个小妞好好玩玩。”同行的几个人跟着怪叫起来。
还有一次在去伦敦霍尔本的星巴克途中,我遇到了亚洲某国的几位富家子弟,他们在聊性伙伴。有个人笑得喘不上气来:“那个叫萨莉娜的,真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丑的女人了!”
你听听,这就是语言上对女性的歧视。我们身边的人,无关出身、年龄、种族、文化等,聊天时若拿女人说事或开个玩笑,好像谈话气氛立刻会轻松起来。
这种对女性的歧视无处不在,不需要过人的听力就能随时发现。就拿我的朋友为例——有个代理商说他在追求一个发行人,因为“那个愚蠢的女人很有利用价 值”; 一位受人爱戴的作家用谷歌搜索几位前任女友,发现她们都是“老巫婆”;还有人喜欢一本书,却对此书持怀疑态度,因为“作者是个娘们”。
有些女人也贬低同性
“巫婆”、“恐龙”,这些简单的单词,却承载着无穷无尽的对女性的侮辱与厌恶。
歧视女性的人很容易被发现,只要留心他们如何谈论女人、对待女人、表现女人即可。把女人视为八卦对象,把女人价值垃圾化,皆出于这种性别歧视。语言 的暴力 最终会导致肢体上的暴力,可惜其危害性并未被世人察觉。若别人用“胸大无脑”、“头发长,见识短”来形容女人,听者一定不会感到意外吧?因为这种说法在女 人身上滥用得太多了。
更可悲的是,女性歧视还常常被女性自身所接受。一位女摄影师拍了60张照片,其中有一张有点模糊,于是换来了女编辑“蠢货”的评价。还有位电台女导 演,因 为女嘉宾晚来了两分钟,就冷讽热嘲地说“这个傻瓜”。有位英国著名女作家,明显对“柑橘文学奖”表示不屑,因为该奖的获奖人必须是女性。
家务就该女人干也是歧视
男人也好,女人也好,性别歧视就是这么不经意地在言谈话语中流露,说的时候不加掩饰,显得非常自然。其实,正是这些话语影响了公众对女性的认知,使 她们变 成了男性暴力与歧视的对象。在中伤、嘲笑的背后,藏着深深的伤害。关于性别歧视,可以做出如下总结:形式是嘲笑与蔑视,实质是压迫与忽视。
不只是社会,家庭生活中也多少流露出了女性歧视的意味。很多老公认为家务就应该由妻子做,孩子和家就应该由妻子管,这样的老公就是女性歧视者。不是吗?假如老公们享受不了这样的特权,他们肯定会难过得要死。
那么,如何消除性别歧视呢?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并且要勇于同那些歧视女性的行为斗争到底。在公开场合,要明确对那些有关女性歧视的脏话表示不满,并告诉同事和朋友少说那些脏话。
职场常遇不公正
工作场合中这种情况就更多了。某位女摄影师说,她和其他女同事的薪水要比男同事少,而且怀孕时还惨遭下岗厄运。一名电台制片人最近给我讲起了度假时 遇到 “小甜饼”的事儿,说着说着,就拿出了一位女性的照片,并揶揄道:“她刚整过牙。”我说:“请勿对女性的外表乱下评论,OK?”他竟面露愠色。
有位作家对我说,她和一位男性作家上电台做节目时,别人总把她当成是那位男作家的助手。某高校文学课上介绍了同等数量的男性和女性作家,结果男生抱怨介绍了太多的女性作家,脂粉味太重。
上述皆是真实案例,只不过我隐去了她们和欺负她们的人的姓名而已。为什么?若是爆料太猛,伤到了男性的利益,上述女性的工作怕是保不住了。我不能多说,而且还要继续与歧视女性的人一起共事。
2008年某天晚上,我在电台节目中谈到了一位女科学家的讲座,结果一位男嘉宾立刻插话,说那个科学家做事太过细致,而且头发不好看。我对他的言语进行了反驳,却招来一句讽刺:“你的女权主义思想真能上纲上线呀!”
更多精彩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