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落叶半床
又是一年冬至节,与往年并没有什么不同。我的心情亦然。每逢冬至到来,我的心情似乎雀跃起来。不为别的,只因为这一天的到来,预示着以后的白天会比黑夜长了,过完这个一年中最长的黑夜,北半球的白天会慢慢变长。至于“冬至以后……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倒不在我的担心之列,因为整个冬季对我而言,都是寒冷和漫长的,冷不冷到极致已经无所在乎。相对而言,我倒是对夏至的到来忧心忡忡:过了那一天,白天慢慢短了,我便会觉出下半年的冷漠,等待我的更多的是暗淡的季节,悲情的时光。正如花开的正旺之时,便已经是尽显衰颜。所以,冬至来了,我便觉得前路更有盼头,似乎希望都在前方招手,孕育着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媚春天。
现在的冬天,已经全然不同于农业社会的冬天。如今的冬天,似乎比别的季节更加忙碌。与此同时,我们忽略了联络感情的最佳时光。对于古人重视冬至、为之到来所做的各种消寒的活动,浮躁在现实社会的我们似乎都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去拣拾了,我也只能在一些文字当中去翻拣那些闪光的碎片,想往那些热闹而带人情味的过时游戏。或许很多人会笑话我是个活在故纸堆里的落后分子。管不了这许多,说穿了我也只不过穿着现在的时装,偶尔怀揣着古旧的梦想罢了。这是真的,很多东西,到了我辈这里,大半荒芜了。我们正在日益地适应快餐生活。说到这里,傻笑一下。
还有那些关于冬至日五花八门的习俗。说起中国民间的习俗,大多和吃有关系。不觉又想笑。民以食为天。吃无可厚非。我笑,并非讽刺中国人的好吃,而是突然觉出了中国人的会吃。用这种离不开的方式来纪念事件或人物,是最现实最便宜(biànyí)的方式了。天天挂在嘴上,暖在心里。能够这样子一辈辈地在有滋有味的咀嚼中被流传下去,并不是什么坏事。这也是人类智慧的最直接反映。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小时候天天背诵的节气歌,随着晨风飘荡在我的心头。摇头晃脑的年纪,不知所云的年月,已经很遥远了。在二十四节气的循环往复中,我们生长、成熟、老去。生命逃脱不了四时的轮回。四季使然,生命使然,该坦然,淡然。一遍遍地,在心里默念。在忙忙碌碌的准备中,忽然想到民间流传的“九九消寒图”自己完全可以做一张,索性依葫芦画瓢,可以不精致,可以不艺术,端端地挂上墙头,从今天起,每天填涂上一笔,也是一项可以增添生活乐趣之事。想到此,我又傻笑起来。
想见今晚,家人围坐一起。我端上热气腾腾的饺子,看着大家欢快地吃着,喝着,多好!而于这飘渺的热气中,我可以真切地闻到在故乡的母亲为一家老小消寒而炖煮的老母鸡汤的浓浓香味……而更多地笑,在这烟雾缭绕里升腾,升腾。前路,仍在前方。
拾取闪光的碎片,前行。
2009年12月22日(己丑年冬月初七 冬至)
附:资料图文来自网络
二十四节气歌(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歌(二)
打春阳气短,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鸟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热,大署三伏天
立秋忙打淀,处暑动刀镰
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河插严
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大寒又一年
冬至: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然而,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