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成果 中国传统节日
(2009-03-28 09:59:03)
标签:
杂谈 |
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成果
中国传统节日
聊城市水城中学
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几乎遍布每个月份,光影响较大的就有十几个。其中,按民族来分,汉民族的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而少数民族有:火把节、泼水节、那达慕大会、藏历新年等。众多节日中,汉民族的节日影响最大,其中影响最大的则是: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我们也重点调查研究这四个节日。
端午节,又俗称“重五节”或五日端五,古人称这一日为“恶日”,这一天有吃粽子,插宫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赛龙舟的习俗。这一天,无论天南海北,习俗各有不同,但绝少不了吃粽子这一项,这个习俗据说源于一段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人士,却报国无门,只得在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人们为了不让负把这位伟人吃掉,于是就将米包在粽叶中,投到江中,自此以后,人们年年赛龙舟,将用粽叶包着米投入江中,成为了端午节的重要习俗。说到喝雄黄酒,大家一会会想到“白蛇传”中,白娘子喝雄黄酒后现出原形的故事,所以雄黄酒能驱邢避疫的。在沈从文的《边城》中,也有一段关于端午节的精彩描述。在温州一带,还有用百草汤洗脸,吃大蒜、鸡蛋粽子,带鸡蛋袋的习俗,旨在辟邪祛灾。过了端午节,就到了芒种,小麦也陆续成熟了,所以有农谚:吃介重五粽,棉衣慢慢送。五日热,五谷结,五月烂,水月燥。如今端午节作为法定假日确定下来,更扩大了它在民间的影响。
中秋节。中国第二大节日,地位仅次于春节。八月十五日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化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当然,中秋节必不可少的是吃月饼,赏月,有些老人还会给孩子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在南方,也会有地方吃月饼,上面撒上芝麻,用它拜月亮,来祈求女孩子有个好容貌。中秋节绝不会少了月的加盟。自古许多文人骚客也在中秋节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也讲得中秋赏月的故事,黛玉与湘云为月赋诗,这可真是中秋佳节中的雅兴。中秋,地方仅次于春节的原因在于团圆的内涵。这一天,月亮圆了,也到合家团圆,坐在一起共同赏月,赏桂花的时候了。中国人喜爱不喜散,所以重视这团圆的节日。在现代,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背井离乡,与家人聚少离多,在中秋这一天。不能回家的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会打电话、发短主,望着明月寄托相思,节日团圆的气氛渐渐淡了下来。随着中秋节被订了法定节日,相信更多的人可以回家过节,能够使中秋节更加有节日气氛。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肖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采用公元纪年后,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以免混淆。因正月初一距立春很近,所以又称春节。在《红楼梦》中,贾政与王夫人之女生于正月初一,故取名元春。所以过去的“年”被称作“元日”或“元旦”,也是有历可查的。过年,狭义上指除夕和大年初一这两天,有些地方也认为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到大年初一,广义上则指从腊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期间,都可以被称作“过年”。春节不仅是汉族的节日,也是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如日本、韩国,也有过春节的习惯。现在,随着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仅是整个中华民族过春节,就连许多西方国家也在中国农历春节期间庆祝春节,比如纽约市则把春节列为法定节日。中国的春节,也可以称作“全世界的大联欢”。
在过去农闲时,进入了腊月,就开始准备过年了。腊在一些地区,腊月初一有炒豆子的习俗,大人小孩吃完豆子,就到腊八。这时候是北方最冷的时候,但没有人会因寒冷而减少过年的喜悦。腊八自然要喝腊八粥,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中讲到了老北京腊八粥的原料二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他称这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在宫廷里,老早就开始熬腊八粥,提前三四天置好比人还高的大锅,开始熬粥,到腊八这天正好熬好,分给各个天臣,表皇帝对百官的体恤、之惜、腊八这一天, 不光喝粥,也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在醋里泡上20多天,到除夕吃饺子时吃。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些辣味,色香味俱全,让人胃口大开。喝罢腊八粥,就开始备年货了,什么年画,春联,门神、香啊,也开始热卖起来。在山西一般。但在现在,人们多数很忙,所以年货一般在小年以后才开始备置。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小年的日子不同地方有不同日期。清朝以前,小年是腊月二十四,可从清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大家也在腊月二十三祭社,以此就有了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在鲁西北地区,大部分人还是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小年这一天的主要活动是二扫尘和祭灶。除此之后,也有吃灶糖的习惯,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吃饺子。这一天多半是在祭灶,具说灶王爷是一家的保护神。大部分人家会在厨房里贴灶王爷的神像。有的只画灶王爷一个人。有的有男女两人,女的被称为“灶王奶奶”。在河北省沧州一带,年年夏历腊月,家家户户都从二十三这天一直忙到三十。三十晚上守岁,也跟灶王奶奶有关,在小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交旨,百姓会在灶王爷像嘴上粘上灶糖,希望灶王“上天言好,下地保平安”。然后把灶王像揭下,烧掉,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灶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二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灶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冻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二十三后,每家每户必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现在多数人都不自己写春联,而是买。春联的印刷品虽好看,却少了一些书法的韵味,所以就有讲名人大家代写春联的新风尚。这样虽然花钱较多,但是却让自家的门前靓起来。小年还有掸尘扫房了的习俗,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习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除”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过了小年,人们就开始忙年了。购置年货,做年饭。在鲁西北地区,从二十五到二十九这几天,有几种过年的食品是必须备置齐全。有丸子、藕合、炸带鱼、鸡、枣糕、年糕等。丸子,又称圆子,是用面浆经手捏成球后,放入油中炸,象征着团团圆圆。藕合是将藕切成藕夹,中间夹上肉馅,裹上面浆后放入油中炸,炸得金黄金黄的,十分好看。它因为形似张开的嘴,所以预意着新年,笑口常开,又取其中的“合”字,象征合家欢乐。
枣糕是把面擀成较厚的面饼,上面依次放上枣,再将同样的面饼盖在上面,再用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的花饰,点缀在上面,入锅蒸熟,到初八才可食用。寓意着早日高升,步步高高。而带鱼、鸡,年糕则是全国各地都有的。不必细说。这期间还要蒸馒头,蒸出几天食用的馒头,从前,即使一些穷门小户也要蒸出几天食用的豆包。现在,如今过年吃自己的馒头,大概也有寓意在新的一年里能天天吃到放心食品吧!忙着,就到了年三十。
由于农历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这一天常常不论是二十九,还是三十,习惯上都被称为“大年三十”,又称“除夕”。它是农历旧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日子,这一天有许多习俗,有贴门神、贴春联、福字、窗花、挂干,置天地桌,守岁,放爆竹,吃年夜饭,接神,祭祖,送财神,饮屠苏酒,隔年饭等习俗,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在除夕之夜收看春晚便成为了新习俗。门神最初是成庆,后来到了唐朝,门神的位置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代替,这在《西游记》中有详细的记载。也有画关羽和张飞的。春联,自五代时兴起,到宋代将桃木版改为了纸张,到了明代,则改称为“春联”。后来春联便沿习成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天地桌是为接神使用。它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用的,守岁,又称“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饭要慢吃,一直吃到深夜。而如今春节平欢晚会代替了传统的守岁方式,成为了新习俗。守岁的习俗,即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合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吃年夜饭是很重要的。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共庆新年。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年饭是十分丰盛的,在酒也有肉。而在鲁西北的农村一些地区,年夜饭只吃饺子,而大年初一的中午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团年饭”。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更多人的饭会去饭店吃,即方便又实惠,与更多人在一起,也更热闹,于是,春节前火爆的年夜饭预订市场也成为新时期的新现象。在午夜十二点时分,北方开始下饺子,寓意“更岁饺子”,南方开始煮汤圆,寓意“团团圆圆”。也有地方吃长寿面,预祝寿长百年,到了除夕时后,诸神开始降相临人间理事,所以就有了接神。根据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按方位接神,要焚烧钱糖,同时也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崇”。由于“碎”与“崇”
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崇的意思。祭祖是一种很重要的事情。大多数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居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看跪拜。《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从老太太按长幼上香跪拜,其场面之宏大,非一般能比,这一天是腊月二十九日。祭祖形式南水各有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无夜撤供。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人来送财神。这些人手拿一张印有财神的纸在门外喊“送财神爷的来啦!”那么,有家主人,为了迎接财神,使赏钱给来人,这些人口中也会讲一些吉利话来讨个口彩。这就是送财神。这些送财神的人多半是叫花子,在过年时来讨一些钱花。除夕还有饮屠苏酒的习俗,以祛不正之气。在此方,还有隔夜饭这种习俗,用大米与小米混煮,呈黄白两色,叫做“金银饭”,寓意年年有剩,今年还吃昔年粮。
过了初十,就快到了元宵节了。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这一天要观灯,所以又称作“灯节”。元宵节还要吃元宵或汤圆。相传春秋时期的楚昭王在正月十五日,他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孔子说,这是复兴之北,元宵是圆的,象征团团圆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与汤圆多数人认为是同一种食品,其实不然。元宵是用糯米包裹糖馅,在滚元宵的机子里滚出的。而汤圆是用糯米和成面,像包饺子一样包出来,可以包各种馅,且存放很长时间,很受欢迎。元宵节燃灯自汉朝时已有北习俗,后经历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或越来越多,有什么镜灯、凤灯,玻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猜灯谜,使烟花助兴。这一天,还有“走百病”的活动,许多人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或去郊外,且的是驱病除灾。后来,节庆活动又增加了要龙灯,要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十分热闹。
中国的传统节日众多,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和习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众多节日中,虽然有许多封建迷信的成份,但是除去这些成份,中国传统节日则失去了其灵魂所在。如今,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不再迷信于这些,但是依然沿袭古人的习俗,这不但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更增加了节日气氛,不过我们更相信,幸福是靠双手去创造的。
网易邮箱,中国第一大电子邮件服务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