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小豆粥,俩饺子

标签:
冬至习俗韩国杂谈 |
分类: 韩国见闻录 |
一碗小豆粥,俩饺子
遍街圣诞的灯火,几乎完全掩盖了阳历年底的这个传统节气。直到昨晚在面包店,偶然发现几乎空了的货架上孤零零地摆着一碗真空包装的小豆粥,这才想起一年中黑夜最漫长的那一天即将来临,这便是冬至。在中国五行理论中,冬至被认为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
面包店里卖的速食小豆粥
北方吃水饺,南方吃汤圆,大概是冬至最为常见的饮食习俗。吃水饺的习俗大概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相传张仲景辞官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很多乡亲们的耳朵都冻烂了,便在冬至那天把羊肉和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后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也是祈望健康过冬的一种饮食文化。
在江南水乡,还有冬至之夜吃小豆糯米粥的习俗。相传,古代有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因为这个疫鬼最怕红小豆,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小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韩国人冬至吃小豆糯米粥的习俗,基本应该就缘于中国南方的这个传说。
然而这种小豆粥却有了韩国特色,红小豆和大米煮的粥中还加了樱桃大小的糯米丸,一眼望去,赤色的粥面上漂浮着雪白的糯米丸,总能让人联想到“梅花落雪,一剪梅”这般美好景象。如果不是有在湖北吃桂花米酒汤圆的经历,我这个地道的北方人可能不会理解这种没有馅儿的糯米丸也是一种汤圆,看来韩国人是把小豆粥和汤圆两种习俗结合在一起了。在粥中寻找糯米丸,不知不觉一碗甜香可口的小豆粥就见底了。
韩式小豆粥,脑中不禁浮现出“梅花落雪”这样的句子
晚饭一人在食堂里吃,除了泡菜米饭大酱汤,额外的还有一小碗飘着糯米丸的小豆粥,本想入乡随俗,喝小豆粥过节了,没想到居然还有两个蒸饺,难道真是为了我这个现居首尔,又在南方生活过的中国北方人特意准备的冬至大餐?食堂的大妈还慈祥地问我要不要把饺子摆到米饭上,这样能盛更多的菜。给饺子一定是个巧合,韩国人是不知道中国人过冬至吃饺子这个习俗的。岁末,大家基本在外边搓饭,食堂里冷冷清清,但这一碗红豆粥,两个蒸饺却让我心满意足。眼下,国内已经少有人专为冬至吃饺子和汤圆了,甚至有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还有冬至这个节气,年末的圣诞佳节却越来越深入人心,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走出食堂,来到街上,首尔这里也同样是满眼的圣诞灯火,橱窗里蛋糕诱人,却难忘今晚食堂里的一碗小豆粥和两个蒸饺子。
我的冬至特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