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收藏网 讯
佛像收藏研究兴起于海外市场,直到二十一世纪国内才刚开始关注佛像收藏市场。不同于欧美市场热衷于北齐、北魏、隋唐等高古佛像、汉传佛像,国内市场更关于明清佛像精品,尤其是宫廷佛造像。

明代紫铜释迦牟尼佛造像
(图片由华夏收藏网 新新瓷器藏友提供)
华夏收藏网上这一尊紫铜释迦牟尼佛造像便是开门的明代标准器,造像通体包浆光亮入骨,开脸饱满,神态安详,是一件造诣很高佛像精品。
明清时期,伴随着大规模石窟开凿的日渐衰败,寺庙内供奉的佛教造像逐渐多了起来,这个时期的佛教造像更加世俗化,甚至有的完全因袭着前代的样式,或曲意求其真实。
同时由于明清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所以佛教造像在技法处理上,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因此这个时期的佛教造像虽然在面相气韵上表现不出多少特性,但以全体的比例与轮廓的构图,都能达到恰如其份,
藏友提问:
此佛像的底是封了的,老佛像不是应该是切底封的吗?这个佛像底部看上去好干净,请问这种封底叫什么工艺?
包底法:将佛像底沿向内敲击以包住底板是为包底法,此方法是历史上最常用的方法,从8世纪一直延续到18世纪,甚至如今西藏很多地方仍在使用。
剁底法:是指在佛座的底沿内边剁出毛刺,以毛刺来固定盖板。公认最早的剁底法既15世纪的永乐宣德宫廷造像,很规整的7-8个毛刺固定住底板,上面再覆以朱砂。
清代皇帝笃信藏传佛教,此时黄教兴盛,北京兴起广建喇嘛寺的风尚,为满足快速,有效的大批量生产,清代宫廷,官铸的佛像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剁底法封底,尤其六品佛楼造像更是如此。此方法也反溯对西藏本土造像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这一时期的藏东,青海,甘肃离中原距离近的区域更多采用剁底封装的方法。
嵌板法:此一方法不同于以上两种方法,是将铜板镶嵌于佛座的内膛;著名的扎纳巴扎尔系造像多采用此种方法,此方法与包底法最大的不同是铜板的位置距离底边更远(一般在1-2厘米),也不是用底边敲击包住封底,而是事先铸好固定底板的凹槽,放置底板后将凹槽的下边缘敲击包住底板。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嵌板法较之包底法更科学,工艺要求更高,是包底法的改良。此方法的最大好处是在封底和放置面之间多出来一段空间,可以有效防止潮气,水分对封藏的沁蚀。这对于居无定所,沿水源迁徙的蒙古游牧部落来讲尤为重要。相关知识欢迎登录华夏收藏百科:http://baike.cang.com/
华夏搜索是最大古玩资讯搜索,尽在华夏收藏网
华夏收藏网最近专场:
1、第932场 德国欧亚古玩
“新春精品”杂项专拍2.18~19
2、第933场 山东玉坊个人第二十五场玉器专拍2.18~19
3、第934场 冰咖啡个人第十一场珠宝杂项专拍2.20~21
4、第935场 荟雅轩2011个人蛇年首场瓷器专场2.20~21
5、第936场 日永萱堂个人蛇年首场瓷器专场2.22~23
华夏收藏网藏品展销会(第一期)展位预订开始啦!活动介绍:http://www.cang.com/2013/huodong0201.asp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