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关于社会认知偏差的几个实验:首因/近因/晕轮效应

(2016-09-05 21:30:30)
标签:

转载

关于社会认知偏差的几个实验


1.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A.Ladins,1957〉用编撰的两段文字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首因效应现象。他编撰的文字材料主要是描写一个名叫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段,第一段文字将吉姆描写成热情并外向的人,另一段文字则相反,把他描写成冷淡而内向的人。例如,第一段中说吉姆与朋友一起去上学,走在撒满阳光的马路上,与店铺里的熟人说话,与新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第二段中说吉姆放学后一个人步行回家,他走在马路的背阴一侧,他没有与新近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在实验中,卢钦斯把两段文字加以组合:

 

第一组,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冷淡内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二组,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先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三组,只显示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
第四组,只显示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

 

卢钦斯让四组被试分别阅读一组文字材料,然后回答一个问题"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中有7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二组中只有18%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三组中认为吉姆是友好的被试有95%,第四组只有3%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友好的。

 

项研究结果证明,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但是,卢钦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如果在两段文字之间插入某些其他活动,如做数学题、听故事等,则大部分被试会根据活动以后得到的信息对吉姆进行判断,也就是说,最近获得的信息对他们的社会知觉起到了更大的影响作用,这个现象叫做近因效应


2.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研究发现,近因效应一般不如首因效应明显和普遍。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当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或者原来的印象已经淡忘时,新近获得的信息的作用就会较大,就会发生近因效应。

 

个性特点也影响近因效应或首因效应的发生。一般心理上开放、灵活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而心理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稳定倾向的人,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


3.心理学家戴恩等人(K.Dion,et al,1972)曾用实验证实了晕轮效应的存在。他们让被试看一些人的照片,这些照片看上去分别是无魅力的、中等的和有魅力的,然后,研究者让被试评定这些人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原本可能与有无魅力是无关的,但评定的结果却显示,有魅力的人得到了最高的评价,无魅力的人得到了最低的评价。具体的评价结果见表3.3。

 

表3.3 关于晕轮作用的研究

             无魅力者 中等者 有魅力者
受欢迎性        56.31 62.42  65.39
婚姻的美满       0.37 0.41   1.70
职业地位         1.70 2.02   2.25 
做父母的能力     3.91 4.55   3.54
社会和职业幸福   5.28 6.34   6.37
一般幸福         8.83 11.60 11.60
结婚的可能性     1.52 1.83   2.17

 

戴恩的研究说明,当人们由于认知对象的外表魅力而对其产生了好感或坏感以后,就会据此对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或特点进行信息整合,这些其他的信息也就被笼罩上了"好的"或"坏的"晕轮。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