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文言文》(8)(31——35单元)

(2010-10-19 11:10:19)
标签:

教育

杂谈

《走进文言文》(8)(31——35单元)

   

【第三十一单元】

晏子谏杀烛邹

【原文】景公好弋 ,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三项罪),请数(shǔ,一一指责)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shǔ)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 ]闻命矣。(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
景公:齐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  弋():用箭射鸟。  主:主管。  亡:丢失,飞走。诏:命令。  晏子:晏婴;齐国国相。  寡人:国君自称,相当于 闻命:接受教导。
   
【译文】齐景公爱好射鸟,让烛邹主管鸟却使鸟飞逃了。景公发怒,下令给官吏要杀掉烛邹。晏子说:烛邹有三项罪,请(允许我)把他的罪过一一斥责后杀掉他。景公说:可以。于是(晏子把烛邹)召来在景公面前斥责他,说:烛邹!你为我们的国君主管鸟却让它飞逃了,这是第一项罪;让我们的国君因为鸟的缘故而(发怒)杀人,这是第二项罪;让诸侯各国听到这件事,因为我们的国君看重鸟而轻视人,这是第三项罪。(晏子)斥责烛邹的罪过完毕,请(景公)杀掉烛邹。景公说:不要杀了!我接受(你的)教导。

   
郑龙谏勿伤百姓
   
【原文】赵简子
出畋,命郑龙射野人 使毋惊吾鸟!龙曰:(早先)吾先 (已去死的)君晋文公伐卫,不戮(lù,杀)一人;今君一畋,而欲杀良民,是(这(是))虎狼也。简子曰:人畋得兽,我畋得士(贤能的人(指郑龙))。故缘木愈高者愈惧,人爵愈贵者愈危,可不慎乎!
   
【注释】
赵简子:晋国有权势的贵族。  畋(tián):打猎。  野人:农民。  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  卫:卫国。
   
【译文】赵简子外出打猎,命令郑龙射杀农民:让(他们)不要惊动我(所射的)鸟!郑龙说:过去我们的先帝晋文公讨伐卫国的时候,不杀一个人;现在您一次打猎,就想射杀善良的百姓,这是虎狼(一般的行为)啊。赵简子说:别人打猎得到猎物,我打猎得到贤能的人。所以爬树愈高就愈恐惧,人的爵位越高越危险,能不谨慎吗!

   
晋文公欲伐卫
   
【原文】晋文公出,适(正当)欲伐卫。锄
仰天而笑。公曰:奚(何)笑?曰: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到)私家 者,道见桑妇,悦而与言。然顾(回头看)视其妻,亦有招之者矣。臣窃(暗暗地)笑此也。公悟(领会)其言,乃止,引师而反(同)。未至都,而秦伐其北鄙(边境地方)矣。
   
【注释】
锄:人名。  私家:娘家。
   
【译文】晋文公(领兵)出发,正要准备攻打卫国,锄仰天大笑,晋文公问:(你)为什么笑?(锄)说:我是笑邻居有一个送他的妻子回娘家的人,在路上见到(一个)采桑的女子,高兴地去和(她)搭讪。可是回头看自己的妻子,也有人正在招引她了。我(正是)暗暗地笑这件事呀!”晋文公领悟他的话,就停止攻打(卫国),带领着军队返回。还没回到(晋国)国都时,秦国就出兵攻打晋国北面边境的地方了。

   
魏徵讽谏
   
【原文】唐太宗得鹞,绝(极)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
,乃匿(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禀报)事,因语古帝王逸豫 ,微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帝素敬徵,欲尽其言。徵语不尽,鹞竟(终于)死怀中。
   
【注释】
郑公:指魏徵,他被封为郑国公。  逸豫:安逸享乐。
   
【译文】唐太宗得到(一只)鹞鹰,极非比寻常,私下里把鹞鹰架在自己胳臂上(玩),远见魏征,就(把鹞鹰)藏在怀里。魏征知道这件事,于是走向前去禀报事情,趁势(向太宗)讲古代帝王安逸享乐(而亡国的故事),用委婉的话规劝(太宗)。话说了好久,太宗担心鹞鹰将会捂死,而太宗一向尊重魏徵,想让他把话说完。(然而)魏征话说个没完,鹞鹰(终于)闷死在(太宗)怀里。

   
唐俭止太宗逞雄
   
【原文】唐太宗射猛兽于苑内,有群豕
突出林中。太宗引(拉开)弓射之,四发而殪 四豕。有一雄豕,疾(急)来冲马,太宗拔剑断豕,顾(看)而笑曰: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军击贼耶?何惧之有(有何惧)?俭对曰:汉高祖于马上得之,不于马上治之。陛下以神武定(平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太宗善其言,因(于是)命罢猎。
   
【注释】
豕(shǐ):同,此指野猪。  殪():射死。  天策长史:官职名称,此指唐俭。  神武:威武。
   
【译文】唐太宗在园林中射猛兽。有群野猪突然从树林中窜出。太宗拉开弓射它们,连发四箭,射杀四只猪。有一只雄的野猪,急速向马冲过来,太宗拿起剑劈死了野猪,回头看并笑着说:唐俭,没有看见上将军打败了贼寇吗?有什么可惧怕的呢? 唐俭回答说:汉高祖在马背上得天下,(然而)不是在马背上统治天下。陛下用威武平定四方,难道再在一只猛兽身上炫耀自己的雄心吗?太宗认为他的话讲得对,于是下令结束打猎。

   
富不易妻
   
【原文】 唐太宗谓尉迟敬德
曰:朕(我(皇帝自称))将嫁女与卿(你),称意不(fǒu)?敬德谢(婉言拒绝)曰:臣妇虽鄙(见识少)陋(容貌不佳),亦不失夫妻情。臣每闻说古人语:富不易妻,仁也。臣窃(暗暗地)慕之,愿停圣恩。叩头固让。帝嘉(赞扬)之而止。
【注释】
尉迟敬德:复姓尉迟(Yùchí),名敬德;唐太宗时重臣。
   
【译文】唐太宗对尉迟敬德说:我将把女儿嫁给你,满意吗?尉迟敬德听了婉言拒绝说:臣下的妻子虽然见识少;容貌不佳,不过没有失掉夫妻恩爱的情分。臣下常听古人说的话:‘富贵不另娶妻子,是仁德。臣下打心眼里仰慕这种高尚的品德。因此,希望停止圣上赐妻的恩典。(于是向太宗)叩头坚决推辞。唐太宗赞扬他,停止了嫁女的恩赐。

 

【第三十二单元】

猫    说

【原文】齐奄家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客说之曰:虎诚(确实)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曰龙猫又客说之曰:龙固( 固 然 确 实 )神于虎也,龙升天浮 云,云其尚(好)于龙乎?不如名曰又客说之曰:云霭(ǎi,云气)蔽天,风倏(shū,很快地)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名曰又客说之曰:大风飙(biāo,迅疾)起,唯屏以墙 ,斯足蔽矣 ,风其如墙何?名之曰墙猫可。又客说之曰:唯墙虽固(坚固),唯鼠穴之,墙斯圮 矣,墙又如鼠何?即名曰鼠猫可也。东里丈人 嗤之曰:噫嘻!捕鼠者故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真哉!
(节选自《应谐录》)
  
【注释】
齐奄:作者虚构的人物。  浮:此指依靠。  唯屏以墙:用墙挡住它。  斯足蔽矣:就足以挡住了。  穴:打洞。  墙斯圮(pǐ):墙壁就坏了。  东里丈人:东面的老人。
   
【译文】齐奄家养一只猫,自认为此猫与众不同,在别人面前称它为虎猫。有人对他说:老虎确实勇猛,(但)不如龙有神灵,请改名叫龙猫又有人对他说:龙固然比老虎神灵,(可)龙升天要凭借云,云大概比龙还好吧?不如称它为云猫又有人对他说:云雾遮天,风一下把它吹散了,云本不如风,请改名为风猫又有人对他说:大风激烈地兴起,只有墙壁可以像屏风一样挡住它,仅此就足以抵挡了,风怎么比得上墙?还是取名叫墙猫好。又有人对他说:墙壁虽然坚固,只要老鼠给它打洞,墙壁就坏了,墙又怎么比得上老鼠,应改名为鼠猫好。东面的老人(听到后)嗤笑齐奄说:嘻嘻!猫本是捕鼠的,猫就是猫,为什么要使它的本性失去呢?

   
天下无良猫
   
【原文】某恶(,讨厌)鼠,破家求良猫。餍(yàn,吃饱)以腥膏(肥肉),眠以毡罽
。猫既饱且安,率(全都)不捕鼠,甚者与鼠嬉戏。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复畜(养)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注释】
毡罽():毯子。
   
【译文】某人讨厌老鼠,用尽家财求得好的猫。用鱼肉喂饱(它),(猫)睡(的时候)用毡毯(垫着)。猫既吃得饱又安逸,,根本不去捕老鼠,更过分的竟跟老鼠游戏。因此老鼠愈加放肆。某人生气了,于是不再养猫,认为天下没有(能捕捉老鼠的)好猫。

   
南人捕孔雀
   
【原文】罗州
山中多孔雀,群飞者数十为偶(成对)。雌者尾短无金翠。雄者生三年有小尾,五年成大尾,方(正当)春而生,三四月后复雕(同,谢),与花萼相荣衰,然自喜其尾而甚妒。凡欲山栖,必先择有置(安放)尾之地,然后止焉(在那里)。南人生(活的)捕者,候甚雨往禽(捕捉)之,尾沾(沾湿)而重,不能高翔;人至,且爱其尾,恐所伤,不复翔也。
   
【注释】
罗州:古州名。金翠:金黄色与翠绿色。花萼(è):花的托片。
   
【译文】罗州的山中多有孔雀,几十只为一群成对地飞翔。雌孔雀尾巴短,没有金黄色和翠绿色,雄孔雀出生三年,开始长有小尾巴,五年长成大尾巴,正当春天时(尾巴上的羽毛)开始生出,三四个月后又凋落了,跟花的托片同时茂盛和凋谢;然而孔雀喜爱自己的尾羽并且非常(容易)忌妒(争艳)。凡是想在山林里停留,一定先选择好放置尾巴的地方,然后才栖息在那里。南方人要捕捉活的孔雀,等到下大雨的时候前去捕捉它,(这时)孔雀的尾巴沾湿变得沉重,不能高飞。人到(那里),(孔雀)又爱自己的尾巴,怕损伤(尾巴),就不再飞翔了。

   
富商之鹦鹉
   
【原文】富商有段姓者,畜(养)一鹦鹉,甚慧(聪明),能迎客与诵诗。段系其两翅,置于雕笼。熙宁
六年,段忽系狱。及(等到)归,问鹦鹉曰: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怨苦,汝在家有人喂饲,何其乐耶!鹦鹉曰:君半年在狱,早已不堪(承受);吾多年在笼,何乐可言?段大感悟,即日放之。
   
【注释】
熙宁:宋神宗年号。
   
【译文】有个姓段的富商,养了一只鹦鹉,十分聪明,能够迎接客人和吟诵诗。段富商拴住了它的两个翅膀,放在雕刻精美的笼子里面。熙宁六年,段富商突然被关押在牢狱里。等到出狱回家,(他)问鹦鹉说:我在牢狱中半年,身不由己,十分怨恨痛苦,你在家里有人喂养,是多么的快乐啊!鹦鹉说:你只在牢狱里关了半年,早就已经觉得不能忍受了;而我好多年(被关)在笼子里,有什么欢乐可说的呢?段富商大有感触并省悟,当天把它放了。

   
牛虎相斗
   
【原文】天长
县民戴某,晨出,其妻牧牛于野。平日,其犬时时从(跟随)之,是日俄入草丛而不出。戴妻怪(以……为怪)之,牵牛寻之。未百步,见虎踞(蹲)丛中啮(niè,咬)犬,大骇(害怕)。虎见人至,弃犬趋(急走)人,戴妻奔之不及,为虎所搏。牛见主有难,忿然而前。虎又释人而扑向牛。二物交加哮吼,虎张爪牙,牛以二角抵(触)击。逾(过了)时,虎力竭(尽),仓皇逃窜,牛竟(终了)胜虎。戴妻乃(才)得免。
   
【注释】
天长:古县名。
   
【译文】天长县县民戴某,早晨出门,他的妻子在田野里放牛。平时,她的狗时时跟随着她,这天进入草丛中没有出来。戴某的妻子对此感到奇怪,牵着牛去寻找狗。没走到一百步,见到一只老虎蹲在草丛中啃着狗,(她)非常害怕。老虎见到有人来到,放弃狗而奔向人,戴某的妻子来不及奔逃,被老虎捕捉住。牛看到主人有难,愤怒地冲向前。老虎又放下了人扑向牛。老虎与牛互相咆哮怒吼,老虎张牙舞爪,牛用两个角触击。过了一会儿,老虎力气用尽,匆忙而慌张溃散奔逃,牛最终战胜老虎。戴某的妻子才得以幸免于难。

   
绿衣使者
   
【原文】唐明皇
时,长安杨崇义妻刘氏与邻人李氏私通,欲杀崇义。崇义喜鹦鹉,常自喂之。一日,崇义醉归,刘与李谋而杀之,埋枯井中,僮仆皆不之知(不知之),唯(只有)鹦鹉见之。刘氏故(故意)令僮仆觅夫,并告官(官府)。官日夜捕贼(贼人,杀人者)不得,诣杨家索。架上鹦鹉忽曰:杀家主者,刘与李也。官收(逮捕)二人拷问,具(全部,一一地)招实情。遂置二人于法,并奏明皇。明皇称鹦鹉义(主持正义),遂喂于宫中,封为绿衣使者
   
【注释】
唐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私通: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译文】唐明皇时,长安杨崇义的妻子刘氏与邻居李氏私通,想谋杀死杨崇义。杨崇义喜欢鹦鹉,常常亲自喂养它.有一天,杨崇义喝醉了回来,刘氏与李氏(一起)谋划,杀死了杨崇义,(把他)埋在枯井中,仆人都不知道这件事情,只有鹦鹉看见这事。刘氏故意吩咐仆人去找丈夫,并报告了官府.官府日日夜夜寻找杀人凶手没找到,到扬家来寻找.架子上的鹦鹉忽然说"杀我家主人的人,是刘氏与李氏。"官府逮捕了两人,拷问(他们),(他们)一一地招供了实情。于是对两人按法律处置,(官府)并(把情况)上奏给唐明皇.明皇称鹦鹉能主持正义,于是将它喂养在宫中,赐封为绿衣使者

 

 

【第三三单元】

避风行船

【原文】江湖间唯畏大风。冬月风作(发作)有渐,船行可以为备,唯盛夏风起于顾盼间,往往罹(,遭受苦难或不幸)难。曾闻江国贾(gǔ有一术,可免此患。大凡夏月风景,须作(发作)于午后,欲行船者五鼓(五鼓:凌晨3时过一点)初起,视星月明洁,四际(交界或靠边的地方)至地,皆无云气,便可行,至于巳时(巳时:sì shí,上午九时至十一时)即止。如此无复与暴风遇矣。(节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
江湖间:指往来于江河湖泊之中的行船。冬月:冬季。有渐: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江国贾(gǔ)人:来往于水上和商人。风景:起风的征兆、起:起身。
   
【译文】(往来于)江河湖海的人只怕大风。冬季起风有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船航行时可以有所准备,只有大热天大风在刹那之间兴起,往往遭受灾难。曾听说来往于水上的商人有一种方法,可以避免这类灾难。大凡夏天起风的征兆在午后出现,打算航行的人从五更初起身,观察星明月洁,四面天边直到地面,都没云气,便可出发,到巳时就停止航行,这样就不会遇上风暴了。

     1.
曹绍夔捉
   
【原文】洛阳有僧,房中有罄
,日夜辄(往往)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停)。绍夔(kuí)与僧善(友好),来问疾,僧俱以告。俄(一会儿),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zhuàn,菜肴),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希望)其有效,乃具(准备)馔以待之。夔食讫(,毕),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
罄(qìnɡ):一种打击乐器,和尚用来作佛事。术士:有法术的人。斋(zhāi)钟:寺庙里开饭的钟。律合:指频率相同。
   
【译文】洛阳有个僧人,(他的)房中有只罄,白天和夜里往往会自己响起来。僧人认为这是怪事,(因)害怕而得了病。他寻求有法术的人用各种方法来解除这个现象,始终没有能够(让罄声)停止。绍夔和僧人是友好,前来询问(僧人的)病情,僧人将情况全都告诉了(他)。一会儿,敲击寺庙里开饭的钟时,罄又发出声响。绍夔笑着说:明天你备办好丰盛的菜肴,(我)理当为你消除这种怪事。僧人虽然不相信绍夔的话,然而又希望他说的话有效,于是准备了菜肴款待他。绍夔吃完了饭,拿出怀中的锉刀,(用锉刀)在罄上锉了几个地方,罄的响声就完全没有了。僧人竭力追问其中的原因,绍夔说:这个罄和钟的频率相同,敲了那个,这个就会应和。僧人很高兴,他的病也痊愈了。
    2.
黄怀信巧修龙船
   
【原文】宋初,两浙
献龙船,长二十余丈,上为宫室层楼,设御榻,以备上游。岁久,腹败欲葺(,修理),而水中不可施工。时宦官黄怀信献计:于金明池北凿大澳,可容龙船,其下置柱,以大木架其上,乃决(排放)水入澳,引(牵)船搁梁上。即车出澳中水,船乃架于空中。补讫(毕),复以水浮船,撤去梁柱,以大棚蒙(覆盖)之,遂为藏船之室,且永无暴露之患。
   
【注释】
两浙:指浙东、浙西。御:皇帝使用的器物称上:皇帝。宦官:太监。澳:水边凹进去可以停船的地方。车:汲水。
   
【译文】宋朝初年,浙东、浙西(给皇帝)献龙船,船长二十多丈,船上有宫室和层层楼屋,还设置了供皇帝用的榻,用来准备皇帝游览所用。因(龙船)年岁已久,船舱损坏要修葺,但船在水中无法施工。当时宦官黄怀信献计策:在金明池北边凿一个大的澳,澳能放得下龙船,它的下面安放柱子,用大的木头架设在柱子上面,(接着)就把水排进澳里,(再)把船牵引进去搁在梁木上。(然后)就把水从这个地方汲取出去,船就架在空中。修补完毕,再放水使船浮起来,(最后)拆除(先前安放的)木梁与柱子,用大棚遮羞龙船,于是(这个地方)成为藏船的屋室,而且(龙船)永久没有受日晒雨淋的忧患。 

    3.
阳谷欲爱反害
    
【原文】楚恭王与晋人战于鄢(yān)陵
,战酣(激烈),恭王伤而休。司马子反 渴而求饮,竖 阳谷奉(同)酒而进之。子反之为人也,嗜酒而甘之,不能绝(停)于口,遂醉而卧。恭王欲复战,使人召司马子反,辞以心痛。王驾而往视之,入幄(营帐)中而闻酒臭。恭王大怒曰:今日之战,不榖(ɡǔ亲伤,所恃(依靠)者司马也,而司马又若此,是(这)亡(使……灭亡)楚国也。不榖无与复战矣!于是罢师而去之,斩司马子反以为戮
   
【注释】
鄢陵: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司马子反:司马是官职名称,掌管军政、军赋;子反是人名。竖:侍从。臭(xiù):气味。不榖(gǔ):国君自称,我。戮():陈尸以示众。
   
【译文】楚恭王和晋国在鄢陵交战,战斗正(进行得)激烈,恭王受伤而休战。司马子反口渴要喝水,侍仆谷阳捧了酒进献给他。子反为人,喜欢喝酒而把酒视为甘甜之物,(喝了就)不能停下不喝,于是酒醉而睡。恭王想重新开战,派人叫子反,子反用心痛来推辞。恭王乘车前去看他,进入帐中,闻到酒的气味,恭王非常生气,说:今天的战斗,我受了伤。所依赖的人是司马,司马又这个样子。这是使楚国灭亡啊。我没有力量与(晋人)再战了!于是撤兵离开战场,斩了司马子反,把他陈尸示众。

    4.
陈五计斥女巫
   
【原文】京城多信女巫(
。有陈五者,厌(讨厌)其家人信之笃(深重),莫能治。一日含青李于腮(sāi),绐(dài,欺哄)家人:疮肿甚痛。不食而卧终日。其妻患之,召巫治之。巫谓五所患乃(是)疔疮也,以其素不敬神,神不之救(不之救:不救之)。家人再拜,恳祈(求),然后许之。五佯(假装)作呻吟状,语()家人云:必得神巫入视救我。巫入视之,五乃从容吐青李,捽巫,批其颊而叱(呵叱)之。巫疾走亡(逃)之。自是家人不复信巫。
   
【注释】
巫:装神弄鬼的巫婆。李:李子。疔疮:疮名,多发于面颊及手足部位。捽(zuó ):揪住。批:打。
   
【译文】京城里大多数人都信女巫。有个(叫)陈五的人,讨厌他家里人对女巫很迷信,(但他)不能对付(他们)。一天,他(嘴)衔青李子在腮帮子里,哄骗家人:疮肿起来很痛。不吃饭整天躺在床上。他的妻子为他感到忧虑,唤女巫来治疗丈夫的疮。女巫说陈五所得的病是疔疮,由于他一向不敬崇神灵,神灵不会救他。家里人拜了又拜,恳求(女巫),然后(女巫)答家里的要求。陈五假装呻吟的样子,对家里人说:一定要让女巫进来看了救我。女巫进入(室内)看他。陈五就镇定地吐出青李子,揪住女巫,打了她耳光并责骂她。女巫急忙奔着逃跑了。从此家里人不再相信女巫了。

     5.
知人不易
   
【原文】孔子穷
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食,昼寝(躺在床上)。颜回索(讨取)米,得而炊之。几(差不多)熟,孔子望见颜回攫(jué,抓取)其甑中而食之。少时,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假装)为不见之,曰:今者吾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尘入甑中,弃之不祥,吾攫而食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志(记)之,知人固不易也!
   
【注释】
穷:处于窘困境地。陈、蔡:春秋时的两小国。藜()羹不斟(zhēn):(连)野菜汤都 喝不上。颜回:孔子的学生。甑(zènɡ):蒸食炊器。食洁而后馈(kuì):意为用干净的饭食祭奠祖宗。心:此指脑子。
   
【译文】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处于窘困境地,(连)野菜汤都喝不上,七天没有(东西)吃。白天躺在床上。颜回讨了点米,把米煮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在远处看见颜回抓蒸食炊器中的饭食吃。一会,饭熟了,颜回拜见孔子并呈上了饭食。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说:今天我梦见我的已去世的祖宗,用干净的饭食祭奠他们颜回回答道:不会吧!刚刚尘土进入炊器中,丢掉又不吉利,我抓取把它吃了。孔子叹息道:(按理说)应该相信看见的,但是眼睛还不一定可信;所依靠的是脑子,然而脑子还是不可靠。学生们记住,了解一个人本来就不容易啊!

 

【第三十四单元】

君子必慎其所处 

 【原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因此)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注释】芝兰:两种香草名。化:同化。鲍鱼:咸鱼。肆:店铺。丹:丹砂,一种红色的矿物质。
   
【译文】跟好人相处,仿佛进入了有芝兰的室内,时间长了就不觉得它们的香味,(这是因为)跟它同化了。跟不好的人相处,犹如进入了有臭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了就不觉得它是臭的,也跟它同化了。丹砂所藏的地方(周围)是红的,漆所藏的地方(周围)是黑,因此道德高尚的人一定要慎重选择他所相处的(人与环境)。

    1.
一傅众咻
   
【原文】孟子谓戴不胜曰:()欲子之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之乎)?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诸。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xiū之,虽日(每天)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带(他))而置(安置(居住))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注释】戴不胜:宋国的大夫。齐语:指学习齐国的语言。咻(xiū):指在旁喧闹。庄岳:齐国的一处地名。
   
【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你希望你的君王贤明吗?我明白告诉你:有位楚国大夫在这里,希望他的儿子学习齐国的语言,那么,让齐国人来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来教他呢?(戴不胜)回答道:让齐国人来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很多楚国人在旁喧闹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学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假如)带他放在齐国的庄岳地区(住上)几年,即使每天鞭打他要学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
    2.
南方多没人
   
【原文】南方多没(人,日(每天)与水居(相处)也。七岁而能涉(蹚水过河),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淹没)者也。
   
【注释】没():潜水。
   
【译文】南方多有能潜水的人,每天同水相处,七岁就能蹚水过河,十岁就能泅水(在水里游泳),十五岁就能潜水了。潜水难道随随便便(能掌握的)吗?一定将有领悟对水的活动规律的人。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从小到大不熟悉水性,那么即使壮汉,看见船也害怕。所以北方的有胆量的人,问会潜水的人请教潜水的方法,(他们)按照会潜水的人说的(到)河里试验,没有不被水淹没的。

     3.
逆旅主人无情
   
【原文】京城之俗,多以逆旅为利。客至,授(交给)一室,但()可榻,俯而出入。晓钟响,起为他(别的)事,遇夜始归息,濯(zhuó,洗)水皆自为,然月租以千数,否必斥骂致讼。或(有的)疾病,辄(往往)遣(打发)出。其病危者,虽气息尚属(连续),目未瞑(míng,闭上眼),即弃之,而夺其资财。妇孕将产者,以为不祥,拒而不舍。其少恩薄情如此,非其性固然,地在京城,四方人至者众,其势必然也!
   
【注释】逆旅:旅店;此指开设旅店。
   
【译文】京城里的习俗,大多靠开设旅店牟取利益。客人来了,给他一间房,(房间)只能放一张床榻,要俯身进出。早晨钟声一响,(客人)就起身出去办别的事情,直到晚上才回来休息,洗用的水都要自己解决,然而每月租金要用千来计算,否则一定(受到)斥责漫骂甚至被状告。有的客人生了病,往往被打发出去。那些病危的人,即使气息还相连续,眼睛没闭上,就抛弃他,霸占他的钱财。怀孕将要生产的妇女,认为是不吉利的,拒绝在门外不让住舍。旅店老板少恩薄情到如此程度,不是他的本性本来是这样,(而是旅店)地处京城,四面八方来的人多,那(是)形势必然这样啊!

    4.
释车而走
   
【原文】齐景公游少海,传骑(chuán qí,驿站传递音信命令的骑马的使者)从中来谒(拜见或报告),曰:疾甚,且死,恐公后之。 景公遽(,立刻)起,传骑又至。景公曰:趋驾烦且之乘,使驺(zōu)子、韩枢(shū御之。行数百步,以驺为不疾,夺辔(pèi,此指马缰绳)代之;御可(约)数百步,以马为不进,释(放弃,丢下)车而走(奔)。
【注释】
齐景公:齐国国君。少海:渤海。中:指国都中。婴:指国相晏婴(晏子)。趋驾烦且之乘:赶快用烦且(千里马)驾车(出发)。驺子、韩枢:均为人名。
   
【译文】齐国国君景公在渤海游玩,骑马传信的侍从从国都中来报告(景公)说:国相晏婴病很重,将要死了,担心你赶不及见他。景公急忙起程。又有骑马传信的侍从赶到。景公说:赶快用千里马烦且驾车(出发),让驺子、韩枢驾车。跑了几百步,认为驺子驾得不快,夺过马缰绳代替他(赶车),赶了大约几百步,认为马没有快进,(干脆)丢下车奔跑了起来。

    5.
梁鸿尚节
   
【原文】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毕((读书)结束),乃牧豕(shǐ)上林苑中,尝误遗火,延及他(别人家的)舍。乃寻访烧者,问所失财物,悉推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他财,愿以身居作(做佣工)。主人许。因为执勤(从事劳作)不解(放开)。耆老见鸿非恒(常,普通)人,乃共让(责备)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鸿,还其豕,鸿不受。
   
【注释】梁鸿:东汉人。上林苑:古宫名园,在今河南洛阳市东。耆()老:老人;耆,老。
   
【译文】梁鸿家庭贫困然而他崇尚节操,博览群书,没有不通晓的。读完书,就到上林苑放猪,曾经不小心掉下火星,灾火蔓延到别人家的屋舍。于是(他)寻访被烧的人家,问他损失的财物,把猪全部赶去赔偿给人家。那家的主人还以为不够,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产,愿意用自身做佣工(来抵偿)主人同意了。(梁鸿)因此替(他)从事劳作不放松。老人们见梁鸿不是一般人,就一起责备主人,称赞梁鸿是个有德行的人。因此,(主人)开始敬佩梁鸿,把猪还给他,梁鸿不肯接受。

 

【第三十五单元】

指不若人

【原文】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①,屈而不信(同),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使……伸直)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 指讨厌、憎恨)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②不知类③也。
   
【注释】①无名之指:即无名指,指第四个指头。②此之谓:这就叫做。③类:类推、
   
【译文】孟子说:如今有个人,(他的)无名指弯曲而伸不直,没什么痛苦也不妨碍做事。如果有人能使他的手指伸直,就不怕赶往像秦国楚国那样路途遥远的地方(去医治),因为(他的手指)不像别人一样。手指不像别人,知道厌恶它;(然而)心不如别人,却不知道厌恶。这就叫做不懂得类推。

1.石崇宴客
   
【原文】石崇①每要(同)客燕②集,常令美人行酒③。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④交⑤斩美人。王丞相⑥与大将军⑦尝共诣崇。丞相素(一向)不能饮,辄(往往)自勉强,至于沉醉。每至大将军,固(坚决)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脸)色如故,尚不肯顾。丞相让(责备)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⑧,何预卿事?
   
【注释】①石崇:西晋元帝时贵族。②燕:同。③行酒:依次斟酒劝客。④黄门:此指差役。⑤交:轮流。⑥王丞相:指王导。⑦大将军:指王敦。⑧自杀伊家人:他自己杀他家的人。
   
【译文】石崇每次邀请客人宴集,常常让美人依次斟酒劝客。客人不干杯,(就)叫差役轮流杀掉劝酒的美人。丞相王导和大将军王敦曾经一起拜访石崇。丞相王导一向不会喝酒,往往勉强(自己喝),直到大醉。每当轮到王敦,他坚持不喝,来观察情况的变化。(石崇)已经连续杀了三个美人,(王敦)脸色跟原来一样,还是不肯顾念。丞相王导责备他,大将军王敦说:他自己杀他家的人,跟你有什么相干?

2.宴子逐高缭

【原文】高缭仕(做官)于晏子①,晏子逐之。左右(周围的人)谏(劝说)曰:高缭之②事(效力)夫子三年,曾(竟)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 晏子曰:婴仄陋③之人也,四维④之然后能直⑤。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⑥吾过(过错),是以逐之也。
   
【注释】①晏子:宴婴,齐国国相。②之:句中助词,无义。③仄()陋:(见识)狭窄浅薄。④四维:此指周围的人帮助。⑤直:挺立起来。⑥弼()纠正辅佐。
   
【译文】高缭在齐国国相晏子属下做官,晏子驱逐了他。周围的人劝说道:高缭效力您三年,()竟没有给他爵位就赶走了他。那在道义上可以吗?晏子说道:我是个(见识)狭窄浅薄的人,周围人的帮助我然后才能挺立起来。现在这个人效力我三年,却不曾纠正过我的过错,因此驱逐他。

3.胡岐兄妹

【原文】胡岐兄妹,少孤(失去父亲),母以织席为生。及兄妹长,母病不起。兄妹相约:兄外出营生,妹于家侍母。邻有刘三者,欲图(打算(做坏事))胡妹,妹斥之,遂怀恨于心。刘传言其兄①,状其诸不孝事。兄亟反(同)乡省(xǐng)之,值(适逢)母卒,乃责其妹曰:吾与汝二人,无母则无以成人,尔(你)何为(为何)不孝?妹涕(眼泪,此处可理解流着眼泪)曰:无有是(这)事,冀(,希望)兄询诸邻里。邻里皆曰:汝妹至(极)孝,举(全)乡皆知,其(大概)有人诬之。胡岐具(全部,一一地)言实情,众谴(责备)刘三。
   
【注释】
   
①兄:指胡岐。

【译文】胡岐兄妹(二人),从小失去父亲,母亲靠织席子维持生活。等到兄妹长大,母亲一病不起。兄妹经过商量决定:兄外出谋生,妹在家里侍候母亲。邻居有一个叫刘三的,想打胡妹的坏主意。胡妹斥责了他,(他)就怀恨在心。刘三传话给胡岐,叙述她妹妹各种不孝顺母亲的事情。兄长(得了信息后)急忙回乡探望母亲,(到了家)正好遇上母亲死了,于是斥责他的妹妹说:我与你二人,没有母亲就无法长大成人,你为什么不孝顺(母亲)?妹妹流着眼泪说:没有这样的事,希望兄长去询问乡邻。乡邻都说:你妹最孝顺,全乡都知道,大概有人诬赖她。胡岐全讲出实情,大家(都)责备刘三。

4.子贡让金

【原文】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①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②。子贡③赎鲁人于诸侯而让(推辞)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行,做)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实行)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孔子的学生]拯溺者,其人拜(奉送)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注释】①臣妾:奴隶。②府:指国库。③子贡:名赐,孔子的学生、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译文】鲁国的法律(规定):鲁国人有在诸侯国内做奴隶的,有人能去赎回他们,可以到国库中去领取赏金。孔子的学生子贡,从诸侯国赎回了鲁国人却推辞接受赏金。孔子说:子贡这件事做错了!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做事,可凭借(他们做的事)转移风气,改变习俗。而(他们的)教导能在百姓间实行,不只适合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贫穷的人多,取了赏金不会损害(你的)品行,不取那赏金,那么不再会(有人)赎人了。
孔子的学生子路救起溺水的人,那人把一头牛奉送给他,子路收下了牛。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必定会有多的人去拯救溺水的人了。

5.岑鼎

【原文】昔齐攻鲁,求其岑(cén)鼎①。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若柳季②云是,则请③受之。鲁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把)鼎为国④,信(诚实)者亦臣之国。今欲破(使……破)臣之国,全(保全)君之国,臣所难(为难,难办)也。鲁侯乃献岑鼎。
   
【注释】①岑(cén)鼎:鲁国的名鼎。②柳季:鲁国最诚实、讲信用的人。③请:表敬词,无义。④国:此指极珍贵的宝物。
   
【译文】从前,齐国攻打鲁国,索要鲁国的名鼎--岑鼎。鲁国国君献假的鼎来请求(跟齐国)订立盟约。齐国国君不相信(是真品),(说):如果柳季说是真的,那么便可以接受。鲁国国君想让柳季出使。柳季说:您把岑鼎看作极珍贵的宝物,诚实也是我的极珍贵的宝物。现在您想使我的极珍贵的宝物败坏,保全您的极珍贵的宝物,(这是)我所难办到的。鲁国国君于是献出岑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