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历史名人:北魏高士朱岱林及其墓志铭

标签:
书法墓志铭高士王化朱岱林寿光文化 |
一、北魏有两个乐陵郡,一在沧州,一在青州。《魏书·地形志》(106卷,288页):“乐陵郡,故千乘之地,刘义隆(南朝宋文帝)置,魏因之。”千乘治阳信,注云:“有千乘城、博昌城。博昌即今寿光城(原在于家附近),足证朱岱林是时青州人。
二、北齐张湛造像载:“北齐河清□□,岁次甲申朔正月卅日,乐安郡乐陵县人张湛……”(见《民国·寿光县志·金石》)。此像出土在寿光城北,证明当时寿光有乐陵县,所以朱岱林是寿光人。
三、朱岱林的胞兄是朱元旭。《魏书》传载:“朱元旭,字君升,本乐陵人也,祖霸,真君末南叛投刘义隆,遂居青州之乐陵……”但朱岱林墓志铭是其子敬修撰文,故意回避了本段历史,就很容易使后人以为是沧州乐陵人,墓在寿光。考真君即太平真君,北魏太武帝年号,真君末当在公元450年。朱岱林死于普泰元年(531年),年54岁,葬于武平二年(571年)。距祖上迁来寿光已是140余年,仍称乐陵人,这也难怪。人都有乡情,今天居台的寿光人,其后裔仍称寿光人,也不奇怪。但所谓里籍有两个概念,一是出生地,二是成长地。朱岱林生于寿光,葬于寿光,当然是寿光人。
四、朱岱林墓志铭也明确记载:曾祖霸(《魏书》误为祖),拥乡里三千户移居河南,值元嘉(陈文帝560)之末居青州之乐陵郡,即今寿光无疑。
朱岱林其人,据铭文记载:岱林与当时的贾思伯、贾思同、徐纥(皆寿光人)、崔光韶四人交往甚厚,有“饮醪投水之密”。徐纥则“爱人以记,兼柏钦尚,从其所好,不故轨维”。言其谓高士,因其“官不大显”,死于青州任所。故史不予载。人以铭名,墓碑为“北魏高士朱岱林墓”,仅高士而已。曾任彭城王主薄。邑人王化洽赞曰:“君山清风高节”恨不能为其立传载书,则“负君山多矣”。
附 朱岱林居寿世系:
曾祖霸,平州刺史。祖法强,司徒府咨议。父孝祖,北海太守。兄元旭,南兖州刺史。弟叔业,左光禄大夫。季弟元昆,京宦。四子敬修。侄敬范。
朱岱林墓志铭被寿光举人王化洽于雍正乙巳年(1725),在田柳庄关帝庙内发现后,他带拓片进京,经名家鉴赏,认为其书法艺术,“上宗魏晋,下开隋唐。”以后,王化洽曾出版《初拓朱君山墓志铭帖》流传,当时绅士“以持赠者甚多”。王化洽在拓帖上题跋中曰:“雍正乙巳偶以事过田柳村,憩足神祠,望案石宝光隐隐,问水老僧,涤尘积刮剔浊垢填拯,曜目如新,乃高齐朱君山墓志铭也。摩挲觇玩,见其体杂篆隶,而点画神致翔翥欲飞,徘徊不能去。”另有名人李师中于乾隆乙丑(1745)在题跋中曰:“片石千秋字未调,幽人剔洗珍琼瑶,赏心玉筯银钩外,金粉文章属六朝。”由此可见王化洽及名人们对此墓志石的喜爱赞美之情。
对我国碑刻书法艺术很有研究的康有为,在所著《广艺舟双楫·书论》中,高度赞扬了南北朝碑:“尊之非以古也,笔画完好,精神流露,易于临摹,一也;可考隶楷之变也,二也;可以考后世之源流,三也;唐言结构,宋尚意志,六朝碑各体毕备,四也;笔法舒长刻入,雄奇角出,迎接不暇,实为唐宋之所无有,五也。”他指出,“南北朝之碑,无体不备,唐人名家皆从此出,得其本矣。”“奇逸莫如《朱君山》。”“齐碑之《铤修罗》、《朱君山》,隋之《龙藏寺碑》、《曹子键》,四者皆有石质奇趣,新体异态,乘时独出,变化生新,承魏开唐,独标俊导,四碑真可出魏碑之外,建标千古者也。”他在《碑评十八》中说:“《朱君山》如云出岫,舒卷窈窕。”他称好碑有十美,“齐碑惟有瘦硬,隋碑惟有明爽,自《隽修罗》《朱君山》、《龙藏寺》、《曹子键》外,未有备美者也。”
《中国书法艺术网》、《太阳堂碑帖鉴赏之南北朝卷》、《全北齐—卷八—读书网》等数十家网站都提到此墓志铭是北齐石刻的佳品和精品。
打开《全北齐文正文·卷八》、《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图画论坛》等诸多网站,可以阅览到《朱岱林墓志》全文,由此可见此墓志在我国的墓碑研究,书法艺术研究方面所占的重要地位和宝贵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