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耘农专栏】“乱翻书”与读而思

标签:
读书人大学者高论两脚书橱悟处 |
分类: 随笔散文 |
文/耘农大地
在阅读需要重新呼唤与规劝的年代里,提倡读而思似乎是一厢情愿的奢谈,因而我惭愧于自己先前那些关于读书体验的苍白和说教的乏力。无论我怎样卖力的宣扬阅读的种种益趣,却很难打动眼下一些连报纸都懒得浏览的人。料想不到的是,如今在有限的读书人中,偏偏又流行起“走马观花”乱翻书的论调,真有些茫然:这究竟是一种境界呢,还是一种时尚?其实,与拒绝和排斥阅读的表现一样,所谓“乱翻书”之说,显然同是浮躁心态使然,而且失去了阅读的真正意义。
对“乱翻书”之说,实难苟同。虽然古人曾有“乱翻书”的高论,但并非教唆人们去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阅读,而是旨在倡导一种读书时的闲适恬淡心情。如果片面而偏颇的理解“乱翻书”,无疑是对阅读本身的亵渎与轻慢。试看当下的时代,本来浮躁冲淡了宁静,虚华耗蚀了实在,物欲窒息了求知,许多人早已不再亲近阅读了,倘使再来它个“乱翻书”,那么,不仅这“读书郎”的队伍会愈来愈稀疏,而且取而代之的将是生吞活剥、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了。应当承认,随着生存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社会中的绝大部分人,自是各有各的烦忧、各有各的琐事,都难免要为“稻梁谋”而奔波劳碌,显然鲜有“一杯香茗,一册在手”的闲情。纵使得闲一读,也至多不过是漫不经心的信手乱翻,难说有何收益。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今人的所谓“乱翻书”早已背离了古代读书人所追求的让心灵在阅读中得以宁静的初衷与意蕴。当然,“乱翻书”虽比不翻书要强,但如此“乱翻”,决不应是阅读者所取的态度。再者,“乱翻书”因其是蜻蜓点水、漫无边际,故而根本不可能做到读有所思、读有所得。至于那种既酷爱读书,又能在“乱翻书”中感受他人思想真谛的阅读者,其随手“乱翻”倒也无妨,或许正是从“乱翻”中体现出你阅读上的出神入化。然而不争的事实是,许多人业已是“看书看皮,看报看题”了,如此“乱翻”真还不敢恭维。
与“乱翻书”相对应便是读而思,这在古今中外的名人贤士看来,应成为阅读者的一种起码的要求和标准。明清之际的大学者陆桴亭在其《思辩录》一书中曾说:“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思处皆缘于学,不学则无可思。学者所以求悟也,悟者思而得通也。古来圣贤未有不重思者,思只是‘穷理’二字。”由此看来,读书重在思辩,才是真正的读书,不然“学而不思则罔”。其实,人与书两者之间,本是一种互为感化的辨证关系。阅读的过程是接受他人思想的渗透、感染的过程,而带着思考阅读则是人与书籍在互渗互透中达成某种改造和修正。要么你成为书籍的俘虏,要么你成为书籍的主宰。俗语中有“两脚书橱”之喻,用来嘲讽那种只知啃书本、死读书,虽满腹经纶,却毫无见解、食古不化的人。同样也是对读书不求甚解、不求思考之人的批评。记得宋代大学者朱熹论读书时说:“大抵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说白了,就是提倡读书人在读而思中,使书中的思想、观点、主张,如同从自己心里想出来一样,并通过理解的加深,再变成自己的思想。这种思考的过程,就是在阅读中加以分析、整理、引申、归纳,从而作出自己的评判,达到读有所感、读有所获。可以想见,那种热衷于“乱翻书”者,抑或根本没有思考过书中问题的人,不仅无法理解书中的思想,也难免因“他人思想的大量涌入......使我们的思维能力趋于瘫痪......(叔本华语)”。
纵览古今中外哲人先哲们关于读书的高论,我们不难发现,无论其说出于何种角度,还是阐发缘自何种理念,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作为一个人只要不是无知无觉的麻木者,都应该崇尚阅读,并尽可能在阅读中加以思考。既不可随随便便“乱翻书”,读则须心静;又不可一位地将他人的思想倚作拐杖,读则要精思。有鉴于此,不管你是顺境中读书,还是逆境里读书,不管你是忙里偷闲时读书,还是“清风明月”下读书,都应该在保持良好的阅读情趣的基础上,悉心品味阅读的汁液,认真讲求阅读的哲学,十分注重阅读中的思考。如斯,即便“无为”,倒也有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