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未成年人良知思想建设思想道德杂谈 |
分类: 杂谈时评 |
文/耘农湖北
“秋老虎”肆虐的日子,坊间不断传来救孩子于网瘾之中的千呼万唤,这声音搅得这本来就不堪闷热的心情更加烦躁。刹那间,许多的为什么跃然脑际。
救救孩子!在今天的社会里更为迫切。这些年来,在各界有识之士的强烈呼吁之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虽然被摆到了桌面,但整个民族良知的发现与回归,依旧有些个无动于衷。尤其当我看到加拿大这个国家小孩没有网瘾这条咨讯时,方感我们的国度对于未成年人的监管和教育,的确令人不敢恭维。平心而论,如果我们坚持一以贯之的关怀未成年人成长,就不可能有近些年那么多悲剧的发生,就不可能出现未成年人思想的苍白、信抑缺乏及至道德的颓丧的不争之现实,更不会有网瘾成顽症。我以为,我们的社会、学校与家庭,尤其我们的传播媒介、宣传舆论、青少部门,仅有良知和忧虑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强烈地救救孩子以利千秋的责任感和浓厚的爱心。
应该说,未成年人道德培养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永远的话题。虽然由于文化的差异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各个国家和民族对未成人教育培养的理念有别,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十分注重对未成人道德的培养,这是人类的共识更是一个民族赖以健康繁衍的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人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希望,是栋梁。如果他(她)们的思想道德培养出现缺失和偏差,甚至无人问津,放往自流,恐怕会是另一种可怕的景象。我们这个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的古国,千百年来一直重视人格与道德的培养,我们这代人至会仍然记得孔融让梨、司马光打破缸、凿壁偷光、狼来了、乌鸦喝水等古今励志诲人的故事,它在幼小心灵里留下的是渗透名个方面的美德印记。事上实,在并不繁荣发达的过去,一部《三字经》、《女儿经》、《道德经》所给予人的启蒙教化、心灵熏陶与道德塑造无疑是深刻的。就连精华与糟粕共存的《增广贤文》,也很能给人以积极的启迪。在过去的多少岁月里,我们的民族就是藉此传承美好,教化后人,并维系着人世间共同崇尚的真善美的道德境界。
今天,社会发展了,文明程度提高了,诱惑与负面影响随之多了起来,这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培养建设问题提出了挑战。如果因我们的疏忽大意与掉以轻心而铸成社会的缺憾、时代一悲哀,到时我们只有悔之晚矣。一个有责任感有上进心且深明大义的民族,如同不会以牺牲环保为代价换取GDP一样,是不会用牺牲一代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培养来换取所谓的的发展繁荣的。有鉴于此,我们面对这一浩繁的系统工程,除了保持良知不泯外,就必须保持一以贯之的责任感和爱心。尤其在这个多元而多变的年代里,责任与爱心显得无比重要。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没有任何理由去放松对未成人人的思想建设和道德培养,放松就是造孽,就是犯罪!而是理应责无旁贷的一刻也不松懈抓紧抓实。遗憾的是近年来,我们各级各部门乃至全社会上下都不同程度的忽略了这种沉甸甸的责任,都缺少这份关爱与呵护,为什么非要等到问题趋于严重了,才想起来抓一抓,促一促呢?我们都应该反思和检讨,未成年人的问题出现了,责任在我们。
在人的一生中,未成年时期的思想确立道德养成对成人与成才影响极大,而积极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培养几乎都是在未成年时期形成的,它主导着一个人的一生。这种养成,无疑受制于父母、学校、社会。父母是人生导师,学校是人生的摇篮,社会是人生的熔炉,可见作用之大,影响之深。既然如此,作为父母,不能只是一味娇纵或是一味严管,不能只重视学业与身体,而忽视人格、心灵与思想道德的培养;作为学校,不能只顾升学率,只顾教育产业化,而放松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品德修炼;作为社会,特别是我们是舆论宣传部门以及教育、青少部门,不能对未成年人思想建设与道德培养于不顾。值得一提的是,网吧的兴盛,像海洛因一样,对未成年人贻害无穷,而电视的普及,外来糟粕的引进,光怪陆离的影视剧,那些不良的低俗节目正污化着未成年人的视野与心灵;还有不良读物的引诱,成为十足的毒害青少年的“精神鸦片”等等。这些都是令社会不可等闲视之的现实,必须加大力度治理和矫正,做到下重手、动真格没商量。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的耳畔又一次想起鲁迅先生那啼血之呼:救救孩子!事实上,近年所发生的一桩桩令人瞩目惊心的未成年人酿成的悲剧,表现在他(她)们身上的与自身年龄极不相符的价值观、人生观等等,我们可以发出同样的喷血呼喊!我们不能再麻木不仁,无动于衷了,而应该全社会携起手来,齐抓共管,下死力校正未成年人的心灵,花大功塑造未成年人的品格,正真把未成年人的思想建设道德培养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基本国策,并用法律的制度确定下来,持之以恒的抓下去,绝不松懈。同时,要采取过硬措施,封杀低劣书刊,禁播不良节目,围剿有害网吧,拒绝外来垃圾,并采取传统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灵活多样对未成年人实施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另外对那些有损未成年人思想建设与道德培养的人和事务必严予惩戒,不能让泯灭良知、缺乏道义与责任的现象再发生了,还未成年人一片朗洁的精神世界和纯净的心灵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