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耘农专栏】雷评论文剽窃风、金庸入作协与29岁周市长
(2009-06-30 14:17:33)
标签:
文抄公职称时代病综述金庸中国杂谈 |
分类: 杂谈时评 |
文∕耘农湖北
热点综述之一:“以论文论英雄”必然诱发逼良为“剽”
【引子】燥热里亲近书房,随手翻到书架上一本名为《新技术时代常识》的书,当无意间看到“信息爆炸”这一条目时,我忍俊不禁,知道自己浅浅的笑了。笑什么?笑时下一些人真会创造新词汇。世间原本每天就涌出不少信息,只是现在传播手段便利,传播速度快捷而广为告之罢了,那种以为只有这个时代才信息爆炸的说法,实属偏颇之谈。
说到信息爆炸,而今的确让人目不暇接,接着便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在这个快餐文化充斥的年代里,一些事儿,还真得掂量掂量,弄它个究竟。现实生活里的本人,不喜欢凑热闹,即便偶尔看热闹,也是站得远远的,因为那样便于思索,也更有利于防止“乱花渐入迷人眼”之错发生。时间长了,便有了自己个人的看法。在这个即将走远的六月末里,我思索之泥石凝结成块,现不妨坦陈给各位看官一阅。
之一:“以论文论英雄”必然诱发逼良为“剽”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那时虽无网络的便捷,但时兴所谓职称评定,其剽窃论文之风应运而生,始露端倪。十分搞笑的是,大凡从事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的且有一官半职者,都可因一篇论文两张表,捞它个足可证明其有知识有文化有成果的“经济师”(有的甚至是高级)之职称;那些从事党务或群团工作的这长那主任,居然也如法炮制,摇身一变成了“政工师”(当然有的是高级)之职称。这里姑且不论这“政工师”职称是怎样的狗皮膏药,这“经济师”又是怎样的滑天下之大稽。我只是想,当年让我捉刀代“笔”的领导,成了高级的这师那师,而轮到我自己又是考英语又是考专业,累得吐血还差点没评到中级。如果真以“论文论英雄”,凭我的实力,当时就可成“博导”。这一点也不夸张,导师说,你主要是工龄不够;领导说,你得让给老同志。
……愈往后,无论是晋级提升,还是选拔录用,中国论文风行天下,似乎成了唯一标准。在此情势下,我目睹了两个过程:一是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甚嚣尘上的买卖论文之风(此风与买卖文凭同步),成了全国公开的秘密;二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的论文剽窃风变本加厉,防不胜防。如今在咱中国,剽窃论文已成了一大特色,一大奇观,几近病入膏肓的地步。你看那学生抄学生,老师抄学生,学生抄老师,专家抄院士,甲地抄乙地,今年抄往年,等等,此起彼伏,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自然科学类的论文都可以大抄特抄了,那么社会科学类的论文更是抄得脸不改色心不跳。
症结何在?罪魁祸首便是“以论文论英雄”的价值取向!而这种失之偏颇的条条框框,与中国千百年来“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如出一辙。有了这样的元凶,又有了适宜的土壤,更有这样的直接需求,即便再贤德的人,为了一己之利,也会被逼良为“剽”的,如同逼上梁山一样。我素来特立独行,纯属另类。因而为了保持清白之身,我后来不再为人捉刀代笔,更不想出卖心血论文,甚至在近几年时间里,索性不再写论文,而是改成出专著。另一原因是,我被人剽窃怕了。一些昧着良心的文抄公,乃至将我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论文据为己有,拿到21世纪的今天来充门面。至于本人发表的随笔,散文,杂文,评论以及读书札记更是屡遭剽窃。
凡事到了中国,不搞到无可救药的地步是无人问津的。就说这论文剽窃风,为什么刹不住?关键没有动真格,动了也好收拾。倘使我们国家的组织人事部门与职称学位评定部门采取标本兼治之法来改进工作,严格评审制度,严惩文抄公,恐怕剽窃论文之风可以遏制。再有,倘使废止大四毕业生所谓毕业论文,或许也能从源头正正风气。可惜,至今有关部门尚无明确说法,更无实质性举措。如此,“剽”风非但不止,而且“剽”行有增无减。至此,我们真该力铲“以论文论英雄”这一祸根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