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力量
(2009-05-02 16:35:19)
标签:
著名学者漠野涵养文化大师神韵文化 |
分类: 随笔散文 |
文/耘农湖北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学史给人启迪,而哲学促人善辩,数学又让人严谨。应该承认,所有这些文化养分的汲取,对每一个热爱文化的人而言,都会带来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大或小的补益。同时,是文化的力量激励着那些抱守无悔追求的人们自信而浩然地坦步人生。
文化不仅有着无穷妙趣,而且它常常给予人们一股无可抗拒的力量。这种力量在于,无论经历何种磨难和苦痛,无论遭遇何种挫折和打击,一旦志趣糅合进那巨大神韵里,便不可自拔,任何外力都不可将其割舍。纵观茫茫文化漠野,我们不难发现那些矢志不渝的追求者们,是何等的痴迷忘我,何等的虔诚执著。于是,就出现了一代代“苦吟诗人”、一代代“疯狂文人”、一代代“文痴”。他们之中,虽然有的终其一生,了无建树,甚或临死也是两手空空,但其内心是那般坦然。因为,爱过了,就不会言怨言悔。事实上,有什么比这般爱更神圣呢?
诚然因文化而生爱,因爱而踏进文化大漠,光凭一时的兴致所至不行,它需要智慧和聪颖,更需要勇气和毅力。有的人以为作家潇洒、诗人风流、哲学家倜傥,殊不知,每一篇文章可谓杜鹃啼血,每一种见地都是苦思的结果。企图看了三几本书之后,就可凭一时心血来潮能拼凑什么象样的文字,留下什么传世经典,那无异于痴人说梦。热衷于文化注定要忍受失败的痛苦,不单单是赏心悦目的喜悦;亲近文化必须永葆不泯的热情,决非一曝十寒。一个成功的文化人,一个有造诣的学者,无不是饿其体肤苦其心志所成。别以为能背诵一两首诗词,知晓三五句哲言,能拼凑千儿八百字的白开水似的文章,就自以为满腹经纶了。那充其量不过是浅薄者的一厢情愿。能够坚持在文化之路上跋涉的人到底又有几何?
要在浩如烟海的文化中取得成就,决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是厚积勃发。勤奋的目的是积累,积累的标志是勤奋。光有勤奋远远不够,必须是在勤奋不怠中广览博闻,伴之以探索和思考,舍此,别无他途。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推陈出新,又要传承优秀的经典并咀嚼吮吸;既要大胆创造,又要兼收并蓄;既要一步一个脚印,又要善于设计自我巧于定位。如果说还有什么捷径可言的话,那就是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跳跃式前进,在循序渐进中善于提炼思考,在传承发扬中启发创新。真正做到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实乃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了。
文化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它蕴含着人格的力量。它需要不耻下问,而不是自恃清高;它要求持之以恒,而不是浅尝辄止;它来不得半点虚伪,而是严谨治学;它偏爱博闻深钻者,而不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之徒。所谓文学即人学的道理也应该就在于此。一个妄想出名又不愿付出辛劳代价的懒汉,只能是充当文化掮客;一个看书看皮看报看题的人,其腹中空空必然造化甚微;一个靠只言片语来吓唬人的人,其举手投足势必浅薄无力;一个眼高手低的人,是永远也成不了大气候的。在某种程度上,人格的力量来自于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反过来又培养人格的力量。举凡一些文化大师、著名学者,哪一个不是修性极深、涵养极佳之士,而那些混混、痞子、半吊子,再怎么附庸风雅故作高深,也难以体现出豁达的胸襟、浩然的气度与大家风范。
有了文化力量的支撑和涵养,一个人才有可能远离尘世的喧嚣,才能力避世俗的纷争,淡泊名利的困扰,才能一门心思的遨游于文化海洋,在获取文化力量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冶炼心性的筋骨,拓展研创的思路。因其如此,遭遇艰难也能充满希望看到光明,罹致厄运也能不泯斗志愈挫愈奋,即使步上坦途也能把握自己顺风扬帆。因此可以说,一个人一旦真正插上文化的翅膀,无论失意得意,无论逆境顺境,都可能依托文化的力量而一往无前,让平凡抑或清贫的生活满含活力与生机。
为什么要获取文化的力量?著名学者朱自清先生说过:文化是比实用更深的东西。大凡走进浩瀚的文化之海的深处者,除了能够感受文化力量的强悍之外,都会觉得是文化的底蕴始终支撑着人的精神、视野,尤其是运用经验和理性去作出有价值的判断选择。记得康得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有过这样的阐述:任何社会都不可放弃的是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事实上,文化的力量根本就在于,它能使你在外在价值的诱惑和骚扰下,始终不会忘记人作为人的内在的尺度,能使你在获得了物质的温饱之后,始终有一种精神的充实。我的经历告诉我,正是文化的力量的赐予才使我忘却了苦难,疏离于市侩,也忽略着得失。我可以对那些虚情假意麻木不仁,对那些原本就不打算兑现的许诺付之一笑,可以对那些攻讦、暗算、倒戈泰然处之,但惟独对文化神韵格外青睐甚至顶礼膜拜,在我的精神世界里,似乎有一种对文化无与伦比的亲和感。如斯,还有什么困顿和烦恼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