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欲罢不能的“文化大餐”

标签:
春节文化传统佳节节庆文化特稿中国文化 |
分类: 随笔散文 |
文/耘农湖北
人类早在文明初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节日,这些节日又随着文明的发展不断推进、演化,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节日。一个民族过怎样的节日,与其历史文明进程有着直接的关联。在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古老中国,春节文化以其独特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而源远流长,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它以天地运行规律而定节又为西方宗教所认同;它包罗万象又兼容八方;它传承传统又赋予新潮。纵然如今许多城市禁放鞭炮,许多地方淡化春联,许多人家到饭店吃团年饭,但春节文化不仅丝毫没有削弱,相反渐趋丰厚。它如一盘享用经年且不断注入外来文化的“文化大餐”。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传统文化的重新整合与凝结,又不失为重温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时空舞台;就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它又是拉动各种利益关系的杠杆与支点,又不失为建构和浇铸时代文化的大好良机。
回眸孩提时代,在根本不知文化为何物的日子里,我们巴望过年,除了满足能有鞭炮放、新衣穿,能有大块吃肉的难得佳期这些朴素的欲望外,压根儿不知那花鼓、那皮影、那秧歌、那热闹的社火、那五彩缤纷的焰火礼花所凸现的文化意韵。事实上,在城里人都很少见着黑白电视机的年月,窘迫的乡下农家辛苦劳碌一年能有肉吃能有酒喝已是万幸了,哪还奢谈什么文化呢?甚至有的人家为在除夕吃上白面吃上一顿团圆饺子而犯愁。但是可别忘了,清贫驱不散浓浓的亲情,艰辛挤不掉殷殷的喜庆,枯燥单调的生活依然于无形之中默默传承着春节文化。即至到了今天,无论我们怎样过“洋节”,都无法减轻传统佳节在心中的份量。
当然,春节文化已由单一变得丰厚,由传统走向新潮。人们从过去的放鞭炮、贴春联、张灯结彩,转向外出旅行,游览名山大川;转向参加主题PARTY庆典活动。同时,人们也开始将传统的阖家团年,转向到饭店包席守岁;即便拜年,许多人早开始用电话问询、手机短信、Call机传呼以及发E-mail等手段,将传统的团拜与逐门逐户的恭贺新禧取而代之。此外,以辞旧迎新为主题的歌舞晚会、朗诵会、音乐会、书画展示会,愈来愈受到人们推崇和青睐。所有这些,不仅增添了传统佳节的气氛,而且以其日渐浓郁的文化含量折射出富有时代气息的特色。
的确,一个民族不管多么古老,多么保守,只要大门打开,就不能不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的今天,外国人也在逐渐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比方春节文化,同样对他们颇具吸引力。于是,我们欣喜地看到,新世纪的时尚,渐渐渗透于国人古老的传统佳节,以至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固有的节庆方式和观念。君不见,过去时兴的押岁钱,逐渐变化为送字画、书刊;过去时兴的以送贺礼串亲走戚的传统,也已逐渐变化为或提供致富信息、或奉送科技资料、或馈赠实用物件。如今,对于传统佳节的文化习俗,越来越多的人们趋向时尚、实用而不再因循守旧,即便农村老人也渐趋开化,不再为待人接物因奉礼厚薄而斤斤计较的抱怨数落。
开放的中国,尽管恪守传统的文化习俗,但在文化认同上,已经开始兼容外来的节庆,比方圣诞节,不知从哪一天起就于悄然间受到国人的关注和崇尚,大有风靡神州之势。其实,人类文化的包容性是极其无限的,无论何种民族,总是在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自觉或不自觉的接纳着外来先进的文化,这正是节庆方式东西交汇的根本所在。因其如此,人类所共有的文化精要,才得以最大限度地渗透于节庆文化之上。只是我们应该至少思考和研究两个问题:一是怎样下功夫去保存、发掘传统节日中那些最具民族特色、最精华的东西,让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世界节庆文化中展现魅力,焕发光彩;二是围绕春节做活经济文章,使之形成一个比较大的产业,以节庆拉动经济,从节庆中挖掘财富。
+++++++++++++++++++++++++++++++++++++++++++++++++++++++++++++++++++++++++++++++++++
【本人部分相关博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