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限风光在险峰——读作家李尔莉散文集《声音的表情》后感

(2017-02-28 12:16:30)
标签:

李尔莉

散文

小说

诗歌

             无限风光在险峰——读作家李尔莉散文集《声音的表情》后感

               无限风光在险峰                   

              ——读作家李尔莉散文集《声音的表情》后感

 

                                       白长安

 

    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文章苦后甜。第二遍通读李尔莉的散文集《声音的表情》,透过这一篇篇沁润着泥土芬芳的散文,传递出的是作家在对人生屐痕的梳理,远去岁月的回望中,流泻着漫漫心路历程,蕴含着层层生命思索。诸如《我的出生》《我的吴起》《父亲》《婆婆来我家》《二叔》等篇章,这些充满朴素而情感真挚的文辞,远离了喧嚣浮躁,远离了矫揉造作,有着直抒胸臆的酣畅淋漓,有着坦荡的独白与深刻的感悟。 

些许做得功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文章有思想才有力量。亦如作家在《声音的表情》一文第20章中所述:“我应该茅塞顿开,应该多接触社会,多于人相处,那样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因为文学源于现实,且又高于现实。虽然我知道:写作不需要报酬,只是一种超人的境界,正如雷蒙德·卡佛所说的:我小时候,阅读曾让我知道自己过的生活不合我的身。我以为我能改变,但这是不可能的,在打一个响指之间,变成一个新人,换一种活法。”作家集30余载故乡的生活和工作的磨砺,将10多年从文的感悟,在如何升华作品的思想性与深刻性,如何写出让人咀嚼回味的篇章上,倾注了大量心血,进行了大胆探索。例如《外面的世界》一文,写法上与众不同,卓尔不群,因为思维与认识不同,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所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却也很无奈。在《我的七夕》眉语里,作家对此作了注释。阅读全书共收录的74篇散文,我们都不难读出作家掌握更多鲜活素材,在创作尤其是“创造”上舍得下功夫,力图给读者腾出更大的空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雪落应无痕。长期基层工作的积累,使作家深感文学作品在启迪思想的同时,还应当传播知识、愉悦心境上延伸空间增加含量。在《给爱情松绑》上“不管结婚的也好,正在热恋的也罢,正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样,爱情的作用也是相互的!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在接下来的给爱情松绑四大段论述中,更是精彩绝妙,富有鲜明的个性和理性。在《幸福是一种感觉》中,“我脑海里只闪现两个影子:一对老年夫妇,他们牵手共行,女的不断地安慰,男的出奇地沉默,或许这就是爱情,这就是所谓的幸福,这时有一首歌在耳边响起‘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一起和你慢慢变老……’”还例如《如果思念是一种错》《左右爱情》《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等篇章,这些真情实感的散文,看似随笔琐碎,实则增加了文章的力度,有极强的可读性。作家这样的探索,在时光的打磨中也会更具价值。

真实是散文的灵魂。从字里行间,可以精准读到作家尔莉对亲人对朋友对同学对同事的真挚情感,对现实生活的感恩感思,心怀感恩,且行且惜。在《父亲》一文中作家如此叙述:“多带点钱,穷在家,富出门。”而在《母亲》一文中是这样的一句话:“母亲说女人要是没有男人,就没有势力,人家就会欺负。”作家用真人真事,讴歌了父爱母爱,入情入理生动感人,传递出的是让人懂得感恩和奉献,让人体味温暖与幸福。当然在文集第四辑人物印象中,作家饱浇笔墨,心存亲情,于是有了笔下乾坤岁月。勾绘出文学的终极使命,是一种灵魂的救赎。
    作家尔莉深爱着自己的故乡,也眷恋着在他乡银川生活的父母。她对自然文化的敬畏,把对域外山水的流连,视为增加心灵慰籍,拓展文化视野的途径,在文化汇聚上常常打破地域的樊蓠。她回溯过去、回望历史,没有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回忆和回放,而是既倾注深情,又满怀理性。这些理性的思索,关照了过去,又关注了未来。这一点在文集第五辑“时光倒影”表现得尤其突出,还有她主编的大型文学刊物《长征》每一期所发的县域外名家名作,都能证明作家的“白云苍雪共襟期,霁月风光在怀袖”的情结,或者是海纳百川的文学元素。

它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文学界虽然浮躁,充斥着功利,但对酷爱文学献身文学的人而言,清淡如云,像为小说而生的《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沦落巴黎,街头邂逅海明威,竟然不知名利为何物。作家尔莉这多年发表的文学作品超过了200万字,独领一路风骚招摇于陕西文坛。凭着实力和扎实的文学功底,我相信,摘取中国文学的贵冠的这一天,距离她不会太远。因为在文学道路上,她是个天生的大材体!
    文学是一碗强人吃的饭,我常常感慨地说,谁选择了文学,谁就选择了悲剧性的命运,谁就把自己当做一件祭品,为缪斯之神作祭。陕北的年俗临近,人们将抬着羊,抬着猪头,吹吹打打去祭拜山神土地庙,这叫“献牲”。而从事于文学的人,他们所献牲的祭品是自己呀!我这样去说文学的神圣令人敬畏,不知作家尔莉同意否。
    锣鼓长了没好戏。谨赘言于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