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捡洋芋的人”系列(第十七章)

(2009-11-20 12:09:36)
标签:

李尔莉

原创、散文

文化

       “捡洋芋的人”系列(第十七章) 

    “捡洋芋的人”系列(第十七章)杨焕亭老师)

 

 

     

        十七、读杨焕亭老师的博文

 

   博客网址:http://blog.sina.com.cn/u/1393022924

   杨焕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咸阳市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有《烛影墨影》等三部文化散文集、学术专著《秦始皇与秦都咸阳》(与雷国胜合著)长篇人物传记《茂陵卧牛之谜》(与雷国胜合著)、长篇小说《往事如歌》等。作品入选《海峡两岸学者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论文集》、《百年陕西文艺经典》、《西部散文百家》、《五月:中国的震颤之诗》、《国殇  民魂》,中央电视台抗震救灾电视诗歌散文专辑等。

  认识杨焕亭老师是在两年前,当时我在文化在线兼职编辑,杨老师是社团邀请来的顾问,经过社长杨忆军姐姐的介绍才知道他也是陕西人,因为是老乡,所以就多了一份默契,他常常给我的文章做出指导和分析,偶尔和他聊几句,也能看出他对文学的热情。杨老师经常光临我的博客,支持我,鼓励我,我很感谢他,而他的写作水平相当高,以至于要达到他的水平成了我今后的奋斗目标。他的散文和诗各具特色,如他的散文:

 

            秋雨如思

 

  乘着细微的风,她在朦胧的夜色中从苍穹飘落。

  感受一种别样的气息,静静地穿过夜的窗纱,停留在吊兰的叶脉间,湿漉漉,润泽泽的,手一摸,便有秋的惬意在指尖匀化,渐渐地融入血流,带给“心苑”一分清爽、一分宁静。聆听一种别样的脚步,轻轻地走过城市大街小巷,仿佛一位点石成金的老人,手杖拂过枝头,那垂柳轻舞的丝绦,那白杨硕大的碧叶,那国槐浓密的翡翠,一夜间魔幻般地满树撒金,清晨起来,一地黄叶,被风儿吆喝着,一簇一簇,一片一片地追逐水津津的云彩,沙沙的歌吟中透出生命的咏叹,是惋惜夏日的远去,还是感念流光的匆匆?撑着一把小伞在街头行走,会感觉有一个柔柔的身影在周围徘徊,忽而摩挲我芦花飞雪的发际;忽而从身后在脖颈落几滴水珠,清凉凉地渗入心脾;忽而被迎面而来的微风送上手背,晶莹透亮,让我久久地不忍拂去。

    爱这潜入夜幕的秋雨,爱这雨打秋叶的声音。秋分刚过,寒露已经迈开走过渭河的脚步,那渐行渐近的足音只在雨打秋叶的节奏中。临窗望去,密密匝匝的雨被院子里白炽灯的光芒映成银色的丝缕,从高天垂落,却被一片片杨树叶接进掌心,它也太贪婪了些,似乎要将这一天秋雨整个地拢入怀抱,直到无法承受时才依依不舍地洒落尘埃。雨落到地上的声音,完全没有了打在枝叶上的清脆,却多了入地的沉实,“噼噼啪啪”、“叮叮咚咚”,在低洼处积出一摊水韵,水花溅起的涟漪于灯影中聚起团团光环,那是诗情的荡漾,是丹青的流韵。遥想当年那个才情横溢的李义山,是不是也是在这样的秋夜中,伴着雨声展开了来自故乡的家书,让思念的潮水泼洒了千古绝唱:“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于是,便知触景生情乃是人类最直接的“心物交感”,只不过从诗人笔下流出的是诗,而从游子眼中流出的是乡愁,从哲人思绪中流出的是对于生命过程的感叹,从农夫心底流出的是对于收获的期盼,从思妇春山中流出的是对征夫的念想,“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思归。”的确,一场秋雨,秋的色调就又浓了一层。等到雨过天晴,只要到莽原上走一走,一垄垄撒金的糜谷,一垄垄播银的玉米,香了每一寸土地,醉了每一朵云彩;诗人们只知道“春在溪头芥菜花”,岂不知秋雨中的山间云蒸霞蔚,霜染丹枫,醉了一坡寒林;果林霞飞,香了一谷溪水;野菊怒放,黄了一道山崖,真道地的“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了。一阵风来,那淡烟疏雨彼便飘飘摇摇地飞过窗棂,落在了我的额头,我的心也被这雨声带到了遥远的乡村。去岁今日,曾经约了几位文友,驱车远山,登高揽月,感受“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的诗境,何等地心旷神怡。今岁无暇旧地重游,却也被这夜雨尽占一天秋的时光弄得心旌摇荡,对雨无眠了。

    爱这飘然而来的秋雨,爱这岁月三叠的生命之歌。她的每一个瞬间的呼吸,她的每一个婉转的符点,都是一部轮回转世的哲学。生了,死了;开了,谢了;荣了,衰了。于是悠然感喟那位白乐天的智慧和哲思,还在万木峥嵘的春天,目睹莽原碧草的葱茏,就吟出“一岁一枯荣”的佳句,是感物思人的咏怀吧!是少年早愁的怅惘吧?要不,他怎么那么一颗年轻的心,就过早地参透了自然和人生世事沧桑的机理呢?卧榻静听秋雨淅沥淅沥的旋律,忽然地心头膨满了感恩的热流。她“滴答”、“滴答”地敲击我意念深处的钟点,让我清醒于自己生命的界面又镌刻了一道新的年轮。前几日,秘书科送来我的工资表,工龄一栏赫然地写着“39”年,如今,那用悲欢沉浮写就的册页,都被这秋雨一滴一滴地洇成一团团水晕,斑斑点点地透着我稚嫩抑或是火热的;老成的抑或是浊重的眼睛,而每一缕目光中,都映出我赤脚追光的足迹——五个脚趾的痕迹,深深浅浅,浓浓淡淡,依稀一帘多色的幽梦,说不清有哪些是我的自豪,有哪些是我的悲郁;有哪些是我的“出五关”,哪些是我的“走麦城”。我明白,过了这个秋天,就向着彼岸又近了一步。就像窗外国槐的叶子,被秋雨一点一点地染成金色,最后寂寥地飘过“真如”的风景,了无踪迹地消失在某一个角落,某一个时刻。然而,我并不悲观,既然生与死的节律是如此地不可逆转,我就应当从这秋夜的雨中读出轮回的涅槃,新生的葳蕤。不去咀嚼以往,不去幻想未来,执着于脚下,珍爱身边的每一个日子。我虽然不屑于“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萧条,却也不相信“秋日胜春朝”的呓语,更不认为在生命的旅途中“尽是美景虚设”,我虽然泰然处世,“何为浮名绊此身”,却不愿意去“细推物理须行乐”地打发时光。“秋风生渭水,落叶下长安”,我应该像飘落的叶子,坦然地去面对化作泥土的冷峻,而把价值的希望留给来春新发的枝条和嫩叶。

 

  “爱这飘然而来的秋雨,爱这岁月三叠的生命之歌。她的每一个瞬间的呼吸,她的每一个婉转的符点,都是一部轮回转世的哲学。生了,死了;开了,谢了;荣了,衰了。”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把秋雨形象化,发人深思,逼人感悟。这时,秋雨不是秋雨,而是一部轮回转世的哲学,生老病死的循环往复,这种“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让我长时间的学习、体会。

  “静静地穿过夜的窗纱,停留在吊兰的叶脉间,湿漉漉,润泽泽的,手一摸,便有秋的惬意在指尖匀化,渐渐地融入血流,带给“心苑”一分清爽、一分宁静。”杨老师的文章读来情深意切,就好像一首婉转动听的歌曲在我的耳边久久地回荡,于是,我就有了写作的力量和勇气,丝毫不敢倦怠,因为我要达到那个目标,那个需要我更加努力和前进才能达到的目标。

  谢谢杨老师!

  (未完持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