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军姐)
八、网络姐姐——杨忆军
博客网址“http://blog.sina.com.cn/gdgdgduuuiii
在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演变,什么的网络夫妻、网络朋友、网络姐妹等层出不穷。我也有了一个网络姐姐,三年前,因为共同的爱好,我们在龙源期刊网站认识,直到后来我们又在文化在线的“心灵之约”相聚。现在我们又在新浪博客相会。
我的网络姐姐是杭州市的一名作家,她的简介如下:杨忆军/女/出生地:杭州市/祖籍:诸暨市/1963年出生/现为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文化在线网站心灵之约社团社长、《百姓文苑》电子杂志的副主编、《康复花苑》纸媒杂志的编辑。出过随笔集《车窗外的树》。在《中国文化报》、《信息通信导报》、《网络作品》等各类报刊上发表作品百余篇。2005年底混迹于网络。多次在网文及纸媒比赛中获奖。连续三年被杭州市作协评为优秀作家。
最先吸引我的当然是忆军姐的文章,她在博客的公告栏里写道:对写作的感触:爱好写作不图名利,只图快乐,因为一个人静静地走进写作的氛围,尘世间的烦恼便会烟消云散。我是她博客里的常客,于是,我也获得了片面最惠待遇,忆军姐给我的文章常常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促使我的写作水平逐渐的提高。忆军姐给我的印象是和谐可亲,她始终微笑着;整个人看上去很精神,一直留着短发,那双明亮的大眼睛时时透着一股子灵气,这些印象的形成都是以忆军姐发给我的照片为参照物,因为我与忆军姐相隔太远,我们并没有见过一面。但我们在QQ里经常聊天,每当遇到烦恼时,我都会讲给她,她不断的安慰我和鼓励我,她似乎成了我寂寞人生中巨大的精神慰藉。
忆军姐在文化在线的“心灵之约”担任社长以后,我也被她推荐过来担任编辑和副评论长工作,这样我与她的交流就会更多一些,我们私下在QQ里经常谈心,在一次聊天中得知,忆军姐是一个癌症康复患者,而且她经历了婚变,待岗,重病等诸多的挫折,因为一些心理因素的阻挠,我没敢细问患得是什么病,但我的心灵受到了震颤,她在我的脑海中越来越高大,以至于后来成了我所崇拜的偶像。
有位作家曾说过:“创作是一种极其艰辛的精神劳动,它不仅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将生命自我耗尽的过程。“试想,一个癌症患者曾经历过多少的痛苦和磨难,她不但没有在可怕的病魔面前屈服,而且不断的用文字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一个连生命都不怕的人,她还能惧怕什么呢?而在她的文章中,字里行间没有透露过一丝悲哀的情调,这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我们这些健康的人,每当面对困难时,不是哭泣就是低头,难道我们不是在无病呻吟吗?忆军姐的坚强意志深深地感染了我,她在QQ里经常给我发来“微笑”的图片,借着她给予我的力量和勇气,我相信自己,一定会笑着直面惨淡的人生。
忆军姐对工作认真负责,没有丝毫倦怠,她经常对我们说,要想管好人,首先要自己率先垂范。所以她对工作兢兢业业,大家也跟着忠于职守、尽心尽责。有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我们社团终于被评为08年的优秀社团,那种高兴之情真的是无与伦比,在这里,我感觉到一种家的温暖,而且不断的怂恿自己写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尤其是当《网络作品》陆续发表我的小说《永不忏悔》、《一个陕北女人的故事》等,我更加坚定了信心,这都是忆军姐的功劳,说实在的,如果没有她不断的鼓舞,或许我会以一个悲观的姿态面对文学。
后来,因为工作太忙,加之我还需要充足的时间读书和写作,我不得不离开文化在线,我离开的时候忆军姐很难过,其实网络和现实一样,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很真诚。因为思念忆军姐,所以我还常去文化在线网站投稿,目的就是为了解那份眷恋,忆军姐也常常牵挂着我,给我不断的发信息,鼓励我和支持我,我们之间有一个约定:就是希望有一天,我和她能睡在一张床上,聊个通宵达旦。我想,这个希望一定会尽快实现。
“受人滴水之恩,自当涌泉相抱”对于忆军姐,我一直心存感恩,她的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下面是忆军姐的一篇文章,原文如下:
阳光地活着
杨忆军
用我们癌症康复病人的话来说,我快“七岁”了,(康复期一年为一岁)近七年来,我一直阳光地活着,我当过网络编辑,当过杭州市癌症康复协会诗词散文写作组长,现在是文化在线网站“心灵之约”文学社团的社长。不过,这些工作,我都是以志愿者身份参与的,无分文报酬。这些年来,我不光把一腔热血献身给了志愿者公益事业,还入了作协,不少作品还在各类征文赛上获了不同等级的奖项,并连续三年被杭州市作协评为优秀作家,2007年还公开出版了第一本随笔集《车窗外的树》。随着这些成绩的取得,各种荣誉也幸运地降临,我先后被户籍所在地凯旋街道评为文明之星及江干区妇联评为2007度感动江干女性人物。在荣誉面前,我常告诫自己,这点成绩不足挂齿,你要把它们当成前进路上的动力来时刻鞭策自己。
是“梅花精神”激励了我
“对于癌症康复病人来说,每爬一级台阶都是气喘吁吁的。而你是如何坚持写作到今天的。”曾有人拿这话问过我。我答道:“是‘梅花不畏风寒,勇斗霜雪’的品性与精神激励了我。”记不得多少个日子,我忍着咳嗽的折磨在坚持伏案写作,我时常对自己说,你死里逃生出来不易,要珍惜每寸光阴。生命对你而言,或许很短,也可能很长,因为癌症康复病人的生命自己是无法左右的,什么时候病情有了反复,很可能会奔赴黄泉而去。这决不是我悲观消沉,就是健康人,每天都有人在突发事故中意外死亡,何况是重症病人,谁敢保证自己一定会长寿,常言道:“满口饭好吃,满句话难说。”既然寸金难买我这个重症病人的寸光阴,那么我只有牢牢地把握住时间,充分地利用好它们,在活着的日子里,做自己想做的事。决不能把今天的事推到明天去做,因为“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这是诗人钱鹤滩写的《明日歌》,我常用它来提醒自己。
每篇作品的诞生,都会让我欣喜若狂,因为它们宣告了我的胜利,和癌魔抗争的胜利。这些作品不光凝结着我的心血,也见证了我生命力的顽强。记得《有手机真好》《住院笔记》《健康无价》这三部作品,是我在化疗期间完成的。后来都相继见了报,尤其是《健康无价》这篇文章,寄给报社不到半个月就被采用了,那种兴奋是无以言表的。当然,不是我的文章写的如何光彩照人,而是因为报社的总编及副刊编辑知道我是忍着化疗药水的折磨与伤口的疼痛把它写作出来的,目的是想提醒大家,对待健康要像对待安全一样,要防范于未然,因为我在文章中告诉大家,得病前,我的健康意识是很淡薄的,我不希望我的悲剧在别人身上重演。
随着一篇篇习作的发表,年轻时做过的“作家梦”又开始在我心里活蹦乱跳,幸运的是四十周岁那年我终于梦想成真入了作协。我入杭州市作协几乎没费多少周折,当然,不是我的写作水平有多高,而是我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感动了那些帮忙的人,是他们在作协主席面前极力举荐我,使得我能顺利地加入作协。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一下顾艳老师及董炳鑫老师,因为我入作协,他俩是帮了大忙的,我会永远感念他们的恩德。而感恩的最好方式,我对自己说,不是送厚礼,而是认真地写作,多出作品,多出受读者欢迎的好作品,我知道这也是他们对我的期盼。所以入作协这些年来,我一直勤奋地写作,个别作品还在各类征文赛上获了不同等级的奖项,因为写作努力,我还连续三年被杭州市作协评为优秀作家。在成绩面前,我时刻提醒自己,作家的身份你是有了,但你写作的水平离真正的作家标准还有漫长的一段距离,你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因为文学创作这条路是永无止境的。
奉献着是快乐的
无论是当写作小组长,还是当义务编辑,当文学社团的社长,我都是脚踏实地在做事的。我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要么不干,要干就要把它干好,哪怕是义务劳动,也是一份工作,是工作就应当一丝不苟地认真对待。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去做的。再说赠人玫瑰,也能手留余香给自己,这份余香就是奉献的快乐。说实话,奉献着不光是快乐的,还能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提升。
在当组长四年多的任期内,我虽几次打过退堂鼓,但那都是因为感觉自己能力、精力有限,无法胜任组长一职,而不是因为没有爱心使然。就是后来辞了组长一职,也是因为精力不够的原因导致。因为我目前当的这个社长,要耗费我很多的精力,而且我还在江干区癌症康复协会《康复花苑》杂志兼职做编辑,在社区当楼道小组长,另外,我还要从事我的写作事业,哪还抽得出空来兼顾其他。人要量力而行,而我现在已经是在超负荷运转我这台已得了重病的“机器”了。人的能量毕竟是有限的,而奉献也应有个“度,”不能跨越这个“度,”不然,是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如果连生命也没有了,还谈什么爱心奉献?
当组长期间,为了每次活动的筹办成功,我要劳心劳神地陪上大把的时间去筹备。有的时候,为了寻找一个适宜的活动场地,我要踏破铁鞋地去四处奔波。寻觅到了,还要调动起三寸不烂之舌,与活动场地的老板讨价还价地砍服务费。说实在的讨价还价砍服务费是件很头痛的事情,那种面红耳赤磨牙的尴尬若不是身临其境,我是难以想象的出的。除了寻觅活动场地,我还要为筹集活动经费挖空心思地找路子。现金路子找不到,我就厚着脸皮向其它活动小组的负责人求援,希望他们外出旅游时,能捎带上我们组。总之能施的计,我都施用,能找到路子,我都寻找。碰到组里有人生病,我还要腾出时间去探望,甚至于连通知组员搞活动的话费也是我自掏腰包的。所以说这个组长不好当,尽管不好当,我还是从2004年无怨无悔地当到了2008年底。为何?原因只有两个:一是不敢辜负全组成员对我的信任;二是我觉得从中我也能找到付出奉献的快乐。这种快乐能从潜意识里帮我排解掉某种自卑:“我行吗?一个器官残缺不全的人。”
“你行!谁说你不行?你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比某些心态扭曲的健康人还显得健康。”我常常用这话暗自激励自己,因为这种激励在起作用,我才能当义务编辑当到现在并无怨无悔。
做过编辑的人都知道,编辑文稿是件为人作嫁衣的苦差事,它不仅劳神,还容不得出丝毫的纰漏。尽管如此,我还是义无反顾地热爱上了这项无分文报酬的工作。我觉得这项工作看似貌不起眼,其实很神圣,它像极了妇产科的助产士,一篇篇作品的问世犹如一个个新生儿的降生,而我就是那个把它们带到这个世界来的幸运的助产士。那种喜形于色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是无以伦比的。最让人兴奋的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地当上编辑的,因为当编辑需要有过硬的文字功底及鉴赏水平。虽然,我的文字功底与阅文水平远没有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至少有一点是值得欣慰的,那就是我的辛苦付出与文字功底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至于说到当心灵之约文学社团社长的甜酸苦辣,更是一言难尽。有人曾问过我,你这样投入地料理社团,图的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答道:“自从我接手心灵之约社团那天起,目的性就很明确,我建社团,是为热爱文学的朋友们构建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同时,通过它去实现我传播精神文化的心愿,另外,我在赠人玫瑰的同时,除了得到快乐之外,还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最大化的体现。”说实在的,这种人生价值的体现,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所以我不在乎这份工作是义务劳动还是有报酬的。
接手社团一年多来,我的人生价值确实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这从社团焕然一新的面貌中就能一目了然。当然,这其中也有别的成员付出的汗水与努力,不然,光靠我一个人是无力扭转乾坤的。但作为一个集体而言,领头羊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常言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除了去外地办事请假几天之外,几乎没有星期天,每天都上网参与文章的点评、稿子的编辑及处理杂务等。一年多来,社团稿源从不到百篇作品起步,冲过了今天的二千篇大关。社团事迹还上了信息通信导报,期间,还成功地与烟雨凡尘社团联合举办了征文大赛,还被网站评为2008年度优秀社团,我本人也被网站评为优秀社长及最佳组织奖。2009年五月份,社团还成功举办了QQ群杭州网友会,现在心灵网友群的网友已经达到了近八十位。这些网友遍布在天南地北,他们聚集在心灵之约群的唯一目的,就是奔快乐而来。不少网友对我说,心灵网友群及心灵之约社团的文化氛围不错,成员之间也很和睦,这是吸引他们留在此地的主要原因。他们还说,你做事很认真也很有男人的魄力,这个网友群及心灵之约社团在你的精心打理下显得那样地有条不紊、生机勃勃。
我想,不管谁读了忆军姐上面的几篇文章,都一定会泪流满面,一定受益非浅,一定感触很深,试想一想,一个连生命都置之度外的人,还能惧怕什么呢?
感谢忆军姐,感谢她成了我寂寞人生中巨大的精神慰藉,也成了我前进的动力,希望她能永远快乐的生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