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云南游记(三)

(2023-12-11 09:17:35)
标签:

文化

云南游记

原创

                                       云南游记

                      (三)游司莫拉佤族村、入住和顺古镇

       腾冲第三天一早,我们便驶离了大路,而后沿着不宽的水泥路面蜿蜒而上,来到司莫拉佤族村参观。
       年青的时候,我们都听唱过“打起鼓,敲起锣,阿瓦人民唱新歌”这支曲子,佤族人民由原始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欢乐情景留在了脑际,朦胧之中有一种心向往之的情愫。一晃六十多年过去,今日,终于可以得见其真颜了,心里难免有点小小的激动。
       佤族村建在山上。进村之前,遥望对面,蓝天白云之下,高山青葱苍翠,山腰云雾升腾。山坳里,小溪潺潺流过,水车悠悠旋转,层层梯田里种着小麦和蔬菜,生机盎然,又恬静如画。


云南游记(三)
司莫拉佤族村山坳里的农田

云南游记(三)

(司莫拉村口留影)

云南游记(三)
  (司莫拉礼堂)


云南游记(三)
       (村头高大的三角梅树)


云南游记(三)

(司莫拉佤族民俗文化陈列馆)

         我们在村口留影后,沿着一条坡道走进村门。右手是一座古朴的佤族民俗文化陈列馆。一位佤族老人挥舞着两只木棒,节奏鲜明地敲打着木鼓,嘴里念念有词。鼓声沉闷,并不悦耳。这大概是佤族人民原始的乐器之一。
       稍停,老人用略能听懂的普通话对游客介绍说:敲打木鼓,可以祈福。说着又表演起来,嘴里念唱着,听出大概是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一类的祈祷之词。一位游客兴起,接过木棒胡乱地敲打了起来,引来一片笑声。
       待游人散去,在老伴的鼓励下,我也举起木棒学模学样地敲打了一通,嘴里叨叨了两句:旅途愉快,一路平安。老伴笑说:击鼓进军了!
       于是,我们开始在村中自由行走,品尝老乡现做的鲜花饼。村子不大,游人不多,常住的佤族老乡也不过三四百口。游走之间,我们却在这里意外地看到了树龄大大超过银杏村的银杏古树。我思忖,现在遍布全国的这“活化石”,都是从云南开枝散叶的吧。

云南游记(三)

云南游记(三)

云南游记(三)

         路旁许多大树干上捆绑着牛头骨和牛角。经询问,得知它的意义为祭祀的记号,牛头的数目标志祭祀的次数,同时也象征家族的财富和兴盛。
      了解了佤族人民的风土人情,眼见了佤族人民的幸福生活,驱车驶往另一落脚点——和顺古镇。遗憾的是,在这里无缘看到佤族的波水节和火把节。
       和顺古镇也建在山上。不知什么原因,导航一直引领我们的汽车驶上一条镇中宽不足八尺、近40度仰角的石板道路上,上上下下,左拐右拐,在商铺和游人中穿行,举步维艰。打电话询问店主,得知我们不该定位这居于小巷的民俗小院,应该定位停车场,因此,我们进错了门走错了路,但想要退出,却又无转圜之地。我们真正理解了进退维谷这个成语。路还要走下去,三弟四弟不敢怠慢,脚踏刹车,一步一步向前挪动,其他人则屏住呼吸,不敢出大气一口。
       时近正午,我们历尽艰难,终于驶进了位于尹家祠堂的停车场。下车一看,这停车场竟然距大路只有百十米,就在和顺古镇的脚下, 而我们却在镇中绕了一个惊险的大圈!
       我们松了口气,卸下行李,百度导航寸家民俗小院。我们一行拉起行李箱,背上挎包,按照导航指引,从尹家祠堂屋后右拐,不想又是一条超过40度的石头坡路。我们无奈地向上攀着,行李箱在一块块石头上跳跃,沉重地向下坠着,不一会儿,我们已汗如雨下,大家互相能听到彼此的喘气声。小妹的轮椅派不上用场,只有拄着拐杖更加艰难地挪行。这时,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了那句经典的句子:旅游,就是从自己住烦的地方,到别人住烦的地方体验一下。但我不想说出来,怕煞了大家的风景。
       七拐八拐,好不容易在一条更加逼仄的小巷里找到了我们一家包下的寸家民俗小院。看我们气喘吁吁的样子,女主人笑着告诉我们:你们又走了冤枉路啊!
       后经小弟探路,发现这家民居出门向左,大约向下直走500米,居然就是我们停车的地方,不仅路近,而且坡度也缓了许多。我们只能自我嘲笑:今天算是被锻炼了!
      简单洗漱,稍作休息,四弟领着我们去镇上一家网红店“妈妈的味道”午餐。未进“妈妈的味道”前,我一直在想,郑州丰庆路就有一家“妈妈的味道”,吃过多次。到了千里之外的和顺古镇,不吃当地小吃,却吃“妈妈的味道”,不禁兴趣索然。可是等到饭菜上来,见菜品一水的云南特色,味道与郑州店里迥然不同,心里又暗笑自己的主观,方知云南“妈妈的味道”,不同于河南“妈妈的味道”。
      酒足饭饱,疲劳顿消。午休片刻,姊妹们就分头在这古老的镇子里或寻觅历史的痕迹,或品味尚存的风土人情去了。
       在这块门匾上,我知道了和顺古镇名称的由来。

云南游记(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