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难忘的记忆 (二)
初冬的一天中午,我放学回来,看见一位身着铁路呢子制服的老人,靠墙坐在小凳上,眯着眼睛在那里晒太阳。走近了,我看出是爷爷。
爷爷是道清铁路时代的工人,解放后调到省城,在铁路建筑段做木工,直到退休。他退休的那一天,段里召开了退休职工欢送会,然后,一辆圆顶的面包车载着他老人家一直送到乔家门的住处。车头上系着大红绸子扎成的花朵,正中悬着的牌匾上写着大大的四个字:光荣退休。很多人赶来围观。单位的领导笑呵呵地扶着满脸幸福感的爷爷下车,并亲自将爷爷送入家门。
那时,铁路职工和全国人民一样,沉浸在翻身解放,做了国家主人的幸福之中。六岁的我,有幸见证了这一幕,这也是我一生见到的最为隆重最为热烈最具有亲和力的职工退休仪式。
爷爷也看见了我,站起身搂住我,问了一句“下学了乖”,转身拉我进屋,塞给我一把吃的,就又坐回小凳继续眯起眼睛晒太阳去了。
爷爷来的次数不多,一是爷爷上班难得有假期,二是我家住房紧张,爷爷每次来都要借住在吕大爷家。我想,爷爷退休了,这次来一定会多住几天。可看爷爷的脸色,总又感到有什么不对。
母亲饭做好了,父亲还没有下班。母亲让我先陪爷爷吃饭,爷爷坐着不动,说:“等恁爸......”
这时,吕大爷来了,对爷爷说:“叔,京山工作忙,下班没个点......恁侄媳饭做好了,去我那吃......”
京山是我父亲。
爷爷正推脱着, 京汉街的五六家“老焦作”都来叫爷爷去吃饭。吕大爷见了,说“今天到我家,谁也别争”,又回头对我,“锁儿,跟着恁爷,一起到我那”,说着一把拉起爷爷。爷爷不好再推脱,谢了大家,不情不愿地跟吕大爷去了。
父亲这天果然又去添乘了,中午没有回来吃饭。
进到吕大爷家,吕大大已经把饭菜碗筷摆上小饭桌,进里屋去了。吕大爷知道爷爷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给爷爷冲上一杯花茶,自己斟上酒,举了举杯子说:“听京山说,你退休后回老家了?”
爷爷“嗯”了一声,点了点头。
“京山、京川,一个在这里,一个在省城,孙男娣女一大群。你退休了,跟俺婶两边住住,带带孙子孙女,享享清福,不比啥强。”吕大爷说。
爷爷沉吟了一会,低头说了一句:“俺家老二在老家......”
爷爷指的是抗战牺牲的二叔京松。我知道,一提起二叔,爷爷总会难受。我不想看这种场面,也不想听大人说话,于是放下饭碗说声“吃饱了”,就跑了出去。坐在旁边的小云见我出去,也跟着跑了出去。
爷爷这次来,跟往常真不一样。往常来,天热穿着一身为悼念斯大林去世发的那身浅灰色制服,天凉穿着那身粗呢子制服,都会高高兴兴地让我领着在京汉街转一圈。他总是很有兴致地看看一家家居住的草房,与一个个“老焦作”们寒暄几句,抓把花生或掏出块糖给遇到的孩子们。这次,爷爷在吕大爷家一直待到父亲傍晚下班回来。
父亲下班,半路上听说爷爷来了,径直去到吕大爷家。他们在吕大爷家说点什么,我不知道,但吕大爷送他们出来时,我看到爷爷脸上挂满了笑容。
爷爷第二天就高高兴兴地走了。
爷爷走后,母亲问父亲:“咱爹这次是咋一回事?谁惹他了?”
“上个月不是挤不出钱,没给他寄那五块钱。”父亲答。
“今天给他了?要不他不会高高兴兴走......”母亲在城里长大,对在老家盖房持有异议,“钱给了他,我看孩子们这月吃啥喝啥......”
原来,爷爷一退休,就不听大家劝阻,毅然决定回老家生活,说是要陪陪二叔,要趁着自己身体硬朗,在自家宅基地盖座楼房,给儿孙们留条后路。事前他跟父亲约定,要父亲每月寄五元钱回去,一点点准备建房的材料。
父亲知道爷爷的脾气,不想让爷爷生气,便答应了下来,尽管每次母亲都会叨叨几句,父亲还是每月都按时给爷爷寄钱。上个月由于带头购买了爱国公债,实在挤不出钱来寄给他,爷爷就带着气来了。
从此以后,爷爷再也没有在京汉街露过面。
两年后,爷爷去世了。我和父亲回老家奔丧,楼房已立起来了。楼墙外熟里生(墙体外部用砖,内里用坯),二层不过是在几根横梁上刚搭了不多的几块木板。
前来祭奠的亲戚们络绎不绝。我穿着孝衣呆呆地站着,近门的柏妞叔看着我说:“小哇,恁爷是累死的,”他拍拍我的头,“为了给你们盖楼,你爷起明搭黑脱坯搬砖。为了省钱挣点口粮,六十多的人硬是给社里拉大车,病了都不说歇歇......还不给恁爷跪下......”
听了柏妞叔的话,我扑通一声跪了下去,眼泪也一下子流了出来。
长大了,我想,爷爷可能就是那一代人的缩影。
(待续)
“”
京汉街(长篇片段小说)
二、难忘的记忆 (二)
初冬的一天中午,我放学回来,看见一位身着铁路呢子制服的老人,靠墙坐在小凳上,眯着眼睛在那里晒太阳。走近了,我看出是爷爷。
爷爷是道清铁路时代的工人,解放后调到省城,在铁路建筑段做木工,直到退休。他退休的那一天,段里召开了退休职工欢送会,然后,一辆圆顶的面包车载着他老人家一直送到乔家门的住处。车头上系着大红绸子扎成的花朵,正中悬着的牌匾上写着大大的四个字:光荣退休。很多人赶来围观。单位的领导笑呵呵地扶着满脸幸福感的爷爷下车,并亲自将爷爷送入家门。
那时,铁路职工和全国人民一样,沉浸在翻身解放,做了国家主人的幸福之中。六岁的我,有幸见证了这一幕,这也是我一生见到的最为隆重最为热烈最具有亲和力的职工退休仪式。
爷爷也看见了我,站起身搂住我,问了一句“下学了乖”,转身拉我进屋,塞给我一把吃的,就又坐回小凳继续眯起眼睛晒太阳去了。
爷爷来的次数不多,一是爷爷上班难得有假期,二是我家住房紧张,爷爷每次来都要借住在吕大爷家。我想,爷爷退休了,这次来一定会多住几天。可看爷爷的脸色,总又感到有什么不对。
母亲饭做好了,父亲还没有下班。母亲让我先陪爷爷吃饭,爷爷坐着不动,说:“等恁爸......”
这时,吕大爷来了,对爷爷说:“叔,京山工作忙,下班没个点......恁侄媳饭做好了,去我那吃......”
京山是我父亲。
爷爷正推脱着, 京汉街的五六家“老焦作”都来叫爷爷去吃饭。吕大爷见了,说“今天到我家,谁也别争”,又回头对我,“锁儿,跟着恁爷,一起到我那”,说着一把拉起爷爷。爷爷不好再推脱,谢了大家,不情不愿地跟吕大爷去了。
父亲这天果然又去添乘了,中午没有回来吃饭。
进到吕大爷家,吕大大已经把饭菜碗筷摆上小饭桌,进里屋去了。吕大爷知道爷爷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给爷爷冲上一杯花茶,自己斟上酒,举了举杯子说:“听京山说,你退休后回老家了?”
爷爷“嗯”了一声,点了点头。
“京山、京川,一个在这里,一个在省城,孙男娣女一大群。你退休了,跟俺婶两边住住,带带孙子孙女,享享清福,不比啥强。”吕大爷说。
爷爷沉吟了一会,低头说了一句:“俺家老二在老家......”
爷爷指的是抗战牺牲的二叔京松。我知道,一提起二叔,爷爷总会难受。我不想看这种场面,也不想听大人说话,于是放下饭碗说声“吃饱了”,就跑了出去。坐在旁边的小云见我出去,也跟着跑了出去。
爷爷这次来,跟往常真不一样。往常来,天热穿着一身为悼念斯大林去世发的那身浅灰色制服,天凉穿着那身粗呢子制服,都会高高兴兴地让我领着在京汉街转一圈。他总是很有兴致地看看一家家居住的草房,与一个个“老焦作”们寒暄几句,抓把花生或掏出块糖给遇到的孩子们。这次,爷爷在吕大爷家一直待到父亲傍晚下班回来。
父亲下班,半路上听说爷爷来了,径直去到吕大爷家。他们在吕大爷家说点什么,我不知道,但吕大爷送他们出来时,我看到爷爷脸上挂满了笑容。
爷爷第二天就高高兴兴地走了。
爷爷走后,母亲问父亲:“咱爹这次是咋一回事?谁惹他了?”
“上个月不是挤不出钱,没给他寄那五块钱。”父亲答。
“今天给他了?要不他不会高高兴兴走......”母亲在城里长大,对在老家盖房持有异议,“钱给了他,我看孩子们这月吃啥喝啥......”
原来,爷爷一退休,就不听大家劝阻,毅然决定回老家生活,说是要陪陪二叔,要趁着自己身体硬朗,在自家宅基地盖座楼房,给儿孙们留条后路。事前他跟父亲约定,要父亲每月寄五元钱回去,一点点准备建房的材料。
父亲知道爷爷的脾气,不想让爷爷生气,便答应了下来,尽管每次母亲都会叨叨几句,父亲还是每月都按时给爷爷寄钱。上个月由于带头购买了爱国公债,实在挤不出钱来寄给他,爷爷就带着气来了。
从此以后,爷爷再也没有在京汉街露过面。
两年后,爷爷去世了。我和父亲回老家奔丧,楼房已立起来了。楼墙外熟里生(墙体外部用砖,内里用坯),二层不过是在几根横梁上刚搭了不多的几块木板。
前来祭奠的亲戚们络绎不绝。我穿着孝衣呆呆地站着,近门的柏妞叔看着我说:“小哇,恁爷是累死的,”他拍拍我的头,“为了给你们盖楼,你爷起明搭黑脱坯搬砖。为了省钱挣点口粮,六十多的人硬是给社里拉大车,病了都不说歇歇......还不给恁爷跪下......”
听了柏妞叔的话,我扑通一声跪了下去,眼泪也一下子流了出来。
长大了,我想,爷爷可能就是那一代人的缩影。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