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教学设计方案
(2011-09-21 16:08:20)
标签:
转载教育杂谈 |
分类: -----化学教案设计----- |
本文转载国培学习===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西城教育研修学院 杨涌
课题名称 |
血液循环 |
||
科 |
生物 |
年 |
初一 |
教学时间 |
1课时(40分) |
||
学习者分析 |
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认知水平,也有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及动手操作能力;他们思维比较活跃,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外界事物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但尚处于一种懵懂阶段。他们通过前期学习和日常生活的体验已经对血液循环有一定的先认知,但这种认识肯定是不够科学、系统和全面的,而这部分知识本身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时刻使学生将循环途径与前面的循环结构联系起来,将循环功能时刻与循环途径联系起来。另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动手尝试的愿望,所以在反馈环节,安排了模型拼摆的活动,既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动性。 另外,学生在血液成分一节中已经知道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在气体交换和血管部分的学习也多次提到毛细血管网处的物质交换功能,这些已知对这节课的目标完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
||
教学目标 |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小组合作拼摆模型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与他人合作、互相分享相互尊重的态度。 2. 在分析血液循环途径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
||
二、过程与方法 1. 2. |
|||
三、知识与技能 1. 概述血液循环的两条基本途径。 2. 分析体循环和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的意义。 |
|||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认识和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难点:建立抽象与形象、静止与动态之间的思维通道,发展认知能力 |
||
教学资源 |
教学课件、心血管系统简易模型 |
||
|
教学过程 |
||
教学活动1 |
一、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冠的现场实况。 语言引导:请同学结合自己运动后的体验,这时的你,有什么感受? 经过课堂生成的环节,——引出血液循环的话题。 |
||
教学活动2 |
二、循环途径的学习 语言引导:血液循环这个过程与你学习过的血液、血管、心脏的结构之间有什么关系? 利用学生的生成,引导学生回顾心脏结构,借助心脏模型,复习回顾连接的主要血管、血流的方向,以此为切口,引出循环途径的探索 |
||
教学活动3 |
三、体循环途径 设置血液从左心室出发的情境,教师利用毛细血管、组织细胞的简单模型,边板图边讲解体循环途径。 语言引导,质疑:在此过程中成分发生变化吗?从心脏左心室流出的血液成分发生了哪些变化?在哪儿变化?什么变化? 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利用PPT进行讲解、梳理。 |
||
教学活动4 |
四、通过质疑促思,引入肺循环 语言引导,质疑:此途径是否就可认为是血液循环的全过程,在学生生成的基础上,点击矛盾点。推动学生预测:有另一种途径来完成这个使命,引出肺循环。 |
||
教学活动5 |
五、肺循环途径 教师继续利用毛细血管、肺简单模型,边板图边分析肺循环途径。 引导学生思考同样的问题:物质交换点及物质交换的结果引发的血液成分变化。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利用PPT进行讲解、梳理。 |
||
教学活动6 |
六、循环的概念、意义 总结整体血液循环过程,明确一个循环过程,包括2条循环途径。通过《血液循环途径》的动画视频演示看动态过程,进行全面认识。 指导学生再看动画视频,帮助教师完成板图,要求标注血流方向、粘贴血液成分。 |
||
教学活动7 |
七、对血液循环的整体理解 利用《血液循环》动画,借助多媒体的图片展示,让学生在理解血液循环是“一个过程、两条途径”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血液循环是“多条线路、全身参与”的,加深对其整体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