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数学11册《比的意义》(课堂实录教学视频)

(2010-10-15 19:18:03)
标签:

教学方法

比的意义

教材

人教版

比例关系

分类: 工作日记

    寻寻觅觅,终于找到了两节课讲《比的意义》的。只有看过了其他老师是怎么教的,才能比较踏实地走进教室。第一节课用的教材好像同我们现在用的不一样,而且老师用的实物投影仪,也可能用的老版本的人教版教材?在讲课中老师提到女足战胜上届冠军的例子,也许是07年的课吧。这节课概念讲得特别清晰,黑板上板书多得要命,教学方法好象也比较传统。但是很实在。看完以后对比的意义、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和不同、比值的计算方法、甚至写比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都讲得清清楚楚。而这里开头导入就讲到了路程和时间的比形成速度,好像现在的教材对于不同类量的比没有这么特别提出?我还没有仔细研究教材,因为解决问题(二)我还没有讲完。

    每次看到一个新的教学内容的时候,我总是莫名其妙会经过三个过程,首先看到教材,因为现在教材太简单,总是第一印象:“内容好少好简单啊!”再看别的老师上的,就懵了,第二印象:“天哪!这么多东西要讲啊!”然后自己再看教材看教参,等真对内容掌握了以后才会又觉得条理清晰点了,知道都有什么是必须讲的什么地方是重点是要挖掘的。

    第二堂课跟第一堂课风格迥异,才开始上课七分钟,已经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写比了。六分钟的时候已经开始口答,两个学生都不能用准确语言表示,比如不说谁和谁的比,却说成“谁和谁的比例关系是”,因为老师不像前面一个,形成固定句式来表达。从这两堂课的比较可是明显感觉到教学理念的变化。传统教学方法讲究精准细致,这让我想起YOYO。每个应用题让孩子们找出标准量和比较量、分率,再一一套用公式来做。而新型教学方法节奏明快,杜绝任何死板,题目也灵活多了,难度大多了,比如糖水的这个题目。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有的孩子估计根本跟不上。

    两节课有两个地方设计得一模一样,都是在上到差不多一半的时候,由学生自己来概括什么叫做比,都是由学生自己看书自学,然后汇报比的各部分名称,关于前项、后项、比号和比值。喜欢第一节课的表格设计,明白比、分数、除法的联系和区别。练习层次分明。有的老师公开课喜欢提比较“发散性”的问题,如“你还想了解比的哪些知识呢?”我经常听得目瞪口呆,觉得这问题好难回答,学生一定会困惑:“你要的是什么答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