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中国新诗:林徽因 《莲灯》
(2009-10-30 21:46:48)
标签:
诗文化 |
分类: 诗情画意 |
中国新诗导读课上的发言~ 我最喜欢的中国新诗~
林徽因《莲灯》: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
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
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
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
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
照不见前后崎岖的人生——
浮沉它依附着人海的浪涛
明暗自成了它内心的秘奥
单是那光一闪花一朵——
像一叶轻舸驶出了江河——
宛转它漂随命运的波涌
等候那阵阵风向远处推送
算做一次过客在宇宙里
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
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
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
----初刊于1933年3月1日《新月》
第一次读这首诗有种莫名的感动,诗中“莲灯”是作者生命的象征,是点燃作者和读者的精神力量。一盏莲灯好像坎坷命运湍流中的一丝光亮,微弱却不乏力量,随波逐流却不迷失方向。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诗中阐释的对生死的态度:“玲珑的生,从容的死”让我想起泰戈尔说“生若夏花般绚烂,死若秋叶般静美”,不过泰戈尔的表述是静态,而林徽因通过莲灯的意向表达的是缓缓流动的生命过程,是涌动不息的生命精神。张新颖老师的课传授给我们最强烈的观念是,就诗论诗,也就是“细读”的理念。
下面具体阐释我对诗作的理解和感受: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作者说心是一朵莲花,从中间擎出一支点亮的蜡烛。这句诗用莲花象征纯净的心灵,用蜡烛象征闪亮的生命活力。蜡烛的形象给人以周围是黑夜的感觉,我们仿佛看见漆黑的生命长河中,生命之灯闪耀不息。暗和亮形成强烈对比。莲灯象征作者的生命,如果你见过夜晚水上漂浮的莲灯,就很容易被这个画面感动。我去云南丽江的时候就见过随着水波顺流而下的莲灯,夜色中的点点灯光给人一种莫名的感动随之而来的是强烈的生命感召力。这种感动和这个精致的画面,被作者截取,用来象征生命的过程和生命个体内在的精神力量,结合我自己的生命体验,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从诗中看出作者的心思:作为一个女性,在那个时代,女性尽管不像今天这样有力量有地位,但是林徽因作为女性中的杰出代表,她从来没有放弃过自我追求和自我实现。这从她的个人经历中可以看出,她从小立志成为建筑学家。我们常说诗言志。诗中不经意的自然流露就是作者最真实的志向抒发。
【“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照不见前后崎岖的人生——/浮沉它依附着人海的浪涛/明暗自成了它内心的秘奥”】我认为作者说“不怕”,其实未必完全不怕,因为后面提到“浮沉它依附着人海的浪涛”,也就是说,作者并没有彻底反抗时代的精神,只是作为独立的新时代女性,她要在时代的背景之下,最大限度的争取自由和自我实现。她要在内心保有些许奥秘,留存属于自己的思想、意志甚至是梦幻,这从作者的生命历程可以体会。也是我比较欣赏的人生态度。
【“单是那光一闪花一朵——/像一叶轻舸驶出了江河——/宛转它漂随命运的波涌/等候那阵阵风向远处推送。”】这四句意境唯美。顺水漂流的过程颇具动感,画面温馨感人。作者在这里主动提到了“命运”的作用,她的态度似乎是默许,有种随波逐流的感觉。“宛转它漂随命运的波涌,等候那阵阵风向远处推送”在人生态度上,作者不是完全主动地尽力去争取,而是略显被动,一方面肯定人的能动作用,一方面又不否认命运的摆布。我不好评价这种态度是不是完美,但很大程度上,这与我的人生观相仿,因此有强烈的共鸣,也特别喜欢。
【“算做一次过客在宇宙里/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我认为最后四句最精彩,且不同于林徽因大多数诗作内容。这四句使诗的时空宏大,题材深刻。空间上从小小的莲灯跨越到整个宇宙,时间上从顺水漂流的缓慢过程过度到生死之间。生死的题材使整首诗意境唯美温馨,思想上却不肤浅空洞。这样大的时空跳跃通过生命的话题联系起来,丝毫不显突兀,似乎是到最后自然要探讨的话题。关于生死,林徽因用八个字概括精到:“玲珑的生,从容的死”,借用莲灯的形象更加完美地呈现生命过程,有一种安详静谧,灿烂美丽却不张扬的感觉,而这也是我一直想追求的人生境界。最后说,“这飘忽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也就是一个美丽美丽的梦。”追求唯美意境,使整首诗的基调回到开始,也体现了女性诗和新月派的特点。
诗人要表达的,尽在字里行间,细细品味便解其中味~
PS:据说那天感冒了的声音有种甜甜的朦胧美~ 神奇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