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片进入“口碑时代”
(2009-04-20 17:33:52)
标签:
杂谈 |
去年,我写了一篇题为“骂《赤壁》的人都闭嘴”的博客,招致一些网友讨伐,其实,聪明人应该明白我的态度,所以也不多说什么。2009年4月19日,第28届香港金像奖落幕。《赤壁》一举夺得5个奖项,可喜可贺,忍不住又要写点什么。
这次金像奖恰逢香港电影百年,评委们也花足了心思。对于《天水围的日与夜》,内地很多人也许没有看过,香港也只在艺术院线小范围上映,低调得与他所获的“最佳导演”殊荣对比鲜明,这也反映出金像奖对文艺片一如既往的偏爱。
张家辉的演技一直受到业内认可,只是运气不佳,一直未成“正果”,此次凭借《证人》中精彩演出,终于获得最佳男主角,在颁奖现场紧紧与妻子相拥许久,喜悦心情可想而知。被评为最佳女主角的鲍起静今年已经60高龄,虽然她说“得这个奖是大家‘敬老’”,但从40%以上的观众支持率来看,和张家辉分获最佳男女主角,实在是众望所归。
最有意思的莫过于《赤壁》和《叶问》,《赤壁》此次斩获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服装造型设计、最佳音响效果、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原创电影音乐5个奖项,为最佳影片《叶问》可望而不可及,一举成为所获奖项最多的影片。我想,导演此刻一定十分兴奋,假如他真是为作品负责,兴奋之余可能也会感到尴尬,一如影片公映时看到票房与口碑的强烈反差。
而《叶问》,有影评人指出,“《叶问》当然不是一部差电影,但是《叶问》绝对没好到能令大家都心服口服的擎起金像奖的程度,比起去年的《投名状》,《叶问》这回是结结实实的给金像奖洒了一回狗血。” 我不认同,一部口碑好的影片,无论如何都有资格拿金像奖,何况口碑与票房俱佳。至于洒不洒狗血,只有评委们知道。
为什么说这两部影片最有意思?我想,正是本届金像奖的价值取向,如利剑,划开了模糊不清的过去与未来——《叶问》宣告了国产影片从此进入“口碑时代”,而《赤壁》,则意味着噱头式商业大片可能终结。
从《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再到《赤壁》,我想不用多说了吧,巨额投资,宏大场面,高额票房,极差口碑。这种票房与口碑非常态化发展的眼球时代、炒作时代,该结束了,因为,观众们甚至连评委们都开始疲惫了。人们需要一种尊敬,一种文化满足,不再像以前一样抱着一堆爆米花看热闹。
纯粹的娱乐观众,不负责任,也不道德。当看到《赤壁》中赵薇所扮演的孙尚香说出“天下兴亡,匹女有责”时,一股冷意瞬间袭遍全身,每一个毛孔都在挣扎,这是刚刚抵挡住了第N波恶搞之后,又一次的波涛汹涌。
影片,承载的是文化,给人的是向善,是一种有益的感悟。即使纯粹的娱乐片,追求的应该也是会心一笑,轻松一笑,那种不尴不尬的“笑场”难道真是导演们、制片们追求的?赚了大把钞票,留下了文化垃圾,迎合了低级趣味,在这几年里,观众已经被这样的几个大片逗弄得抓狂,下一个,谁还有胆量继续下去?
从《赤壁》票房走高,口碑走低,到《叶问》票房、口碑双丰收,最终28届香港金像奖给了《叶问》“最佳影片”殊荣。导演们应该意识到,国产大片市场正在进入“口碑时代”,对内容不负责任,对观众不负责任的影片,即使是大制作、名导演,观众也不会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