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赵川的一封信:《现场》不是法庭
(2008-08-04 14:32:06)
标签:
娱乐 |
一封《现场》观众的来信
赵川及《现场》节目组:
我有话要说,不说不痛快。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跟着朋友来到《现场》的现场,那天是大暑,你开场就说了,今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家都应该消消火。整个录制节目站下来,我腰酸背痛(没有去观众席,我站在冷气机旁边呢),可是火气更旺。
也许他人就是地狱,无论这个他人是母亲还是女儿或者再加上第三代,这一家人之间的恩怨真是蔓延漫长达半个世纪,而且将持续下去。老母亲已经70岁,却与48岁的长女水火不容,她们持久而有力的冷战着,一旦相遇便是热战。(请原谅我用A、B来代替,我不知道她们的称呼。)A的老板瘫痪了,但是B拒绝去看望,她说A总是看不起自己不能正视自己的奉献,彼此以亲情为武器伤害对方。而第三代人,也就是A的孙女和外孙女也各自上阵,以最琐碎的细节来攻击A和B。三代人,全都认为自己的言行是正确的,显然在逻辑上无论如何也讲不通。三个半小时的《现场》录制,就一而二、二而三、三而一的在无限循环着,那些鸡毛蒜皮的往事,并不曾掀起口头风暴,只是不断转换着叙述的语气和角度,观众都在炼狱中煎熬。
无语,除了A和B这对母女。主持人好话说尽,甚至坐在地上就在大妈的面前苦口婆心的要求她们先达成口头的和解,然而不能。嘉宾无话可说,虽说他们都是各领域的专家,尤其是心理学、社会学等层面的行家,设身处地的为她们着想,提出不同的解决之道,但是充耳不闻,三句话之后,又都回到最初。
赵川坐在地上,分明向70的A和将近50岁的B恳言:“你会一辈子都不去看母亲了吗?”、“你还是爱你的母亲/女儿吧?”、“你们终究是一家人。”诸如此类的意思,这是一个家庭藉以亲情存在的基础和底线,她们在第一时间也能接受赵川的说辞,然而一旦再说三句话之后,又回到彼此指责之中,自己全队对方全错。就好像《大话西游》里的唐僧一样唠唠叨叨,但是唐僧那个唠叨还是有主题的,而AB之间则是永恒的相互指责和自我良好,那感觉可是三伏天烤火,不禁汗流浃背。我知道这是真实的状态,没有搞任何虚假,事先也没有给A、B讲如何面对镜头,怎样去考量主持人、现场观众和嘉宾以及电视观众的一次短兵相接的真实现场。但是真实的人生太残酷,都短路了,莫非是上帝接错线头了。
嘉宾彻底歇菜,就连工作人员也接连摇头,不知道她们的未来会如何。因为站在场外,我和几个并不熟悉的人有可以窃窃私议的机会。也许我们都很年轻,远远不能想象这种恶语相向的积怨究竟如何演变而来,《现场》没有去还原过多的细节,赵川以向前看的主持导向把握节目,至于具体的“这一家人”将来的路会如何,其实管不了那么远,但至少在那几个小时,“卑躬屈膝”(只是原意)的赵川值得肯定,嘉宾和他一起努力了。
《现场》没有像法院一样裁决的资格和权利,你们节目也没有死乞白赖的试图营造合家欢的和谐场面。这很好,矛盾还是在实践中去解决或加深吧。
愿节目更精彩,犀利也好,坦荡也好,真实就好。
一个在《现场》的观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