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傅佩荣先生讲孟子的智慧(二):孝顺很重要

(2009-06-23 11:41:10)
标签:

傅佩荣

孟子

百家讲坛

孝顺

文化

分类: 转发文章

一、孝顺的真谛

 

我看过一些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的书,常常会提到孝顺。但是麻烦在于,在英文里面,包括法文、德文,都没有孝顺对应的词。第一种翻译,是把重点放在“顺”这个字,说孝顺就是子女服从父母。但是这种说法我们听着都觉得怪怪的,服从领导,服从老师,跟服从父母一样吗?当然不一样了。第二种翻译,是把重点放在中国的传统,把孝当成一种有宗教背景的东西,像祖先崇拜一样,所以如果翻译回中文,孝就变成了儿子的虔诚。虔诚是宗教方面的表示,这种翻译我们觉得似乎太严肃了,孝顺怎么变成儿子或女儿的虔诚呢?好像是要祭拜神明一样的。

儒家思想中有不少关于孝顺的说法,但存在着很多误解。比如说儒家讲孝顺,从三纲五常以后变成一种严格的规范,好像父母都是对的,子女必须好好听父母的话,这才是孝顺。其实不然。因为儒家也知道,在现实生活里面,很多父母不见得有正确的观念或者正确的行为,如果父母做错了,做子女的应该怎么办?这类问题考虑不到的话,光讲孝顺没用,到最后就会变成礼教吃人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百善孝为先,孟子是怎样来说明这一点的呢?他举了几个例子,第一位是有名的孝子曾参。曾参的父亲曾皙也是孔子的学生,曾参16岁的时候父亲对他说,你也跟我的老师学习吧!所以父子两代都跟孔子学习。曾参非常敦厚,他学习的时候,听到孔子强调孝顺,就去努力实践。他跟同学们说,我可孝顺了,父亲打我我从来不跑,直到让父亲打到满意为止。这个话传到孔子耳中,孔子就有点担心。他对曾参说,父亲打你,你让他打到满意为止,这样不太好吧?曾参说,这是孝顺啊,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你父亲是大人,你是孩子,大人出手比较重,他如果拿粗棍子一打,把你打伤了,别人就会嘲笑你父亲。让父亲被人嘲笑,你就是不孝顺。那怎么办呢?孔子说,父亲拿粗棍子,你就跑,跑反而是孝顺;父亲拿细棍子,你就好好挨打吧,反正只是皮肉之苦。

孝顺要有一种真诚的心意,希望父母平安无事。不仅不要自己得罪父母,让父母生气,也要考虑到千万不要让外界对父母有所责怪。这是儒家的思想,非常具有变通性。

曾参后来有什么样的表现呢?《孟子》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曾参奉养父亲的时候,每顿饭一定有酒有肉。撤除食物时,一定要请示剩下的饭菜给谁。他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父亲虽然年老体衰,眼睛看不清了,但是他也希望能做好事。在儒家思想里面,一个人的心意就是能够做好事,帮助别人,做多了,会活得很痛快。所以曾参按照父亲的意思,把剩下的食物送给附近的穷人家。父亲再问,还有多余的饭菜吗?他一定说,还有,让父亲不用操心。

多少年之后,曾参自己老了,儿子曾元奉养他的时候,也是每顿饭有酒有肉,但是撤除食物时,不再请示剩下的饭菜给谁。父亲问他,有多余剩下的吗?他说没有了,准备留到下一顿热了再给父亲吃。

孟子以这祖孙三代的事例说明,曾参才真的是孝顺。曾参的儿子只是奉养父亲的口体,而曾参除了奉养父亲的口体之外,还能养志。养志就是让父亲的心意可以实现,每天吃完饭还可以做好事,帮助别人。孟子的分辨非常深刻。曾参的示范,让我们重新思考孝顺的真谛,相信对大家都会有所启示。

 

二、什么是不孝?

 

孝顺是人类的美德,但古今中外都有很多不孝顺的例子。《孟子》中对不孝有两种分类方式:

第一种分类,是当时很流行的五种不孝。前三种都是不管父母的生活,反映了养儿防老这样的观念。

第一种不孝,是手脚懒惰不去工作赚钱,不管父母的生活。

第二种不孝,是喜欢喝酒赌博,把钱花光了,不管父母的生活。

第三种不孝,是贪图钱财,爱护自己的小家庭,不管父母的生活。

第四种不孝,是放纵耳目欲望,作奸犯科,到最后让父母觉得羞辱。

最后一种不孝,是喜欢逞勇打斗,让父母陷入危险。

孟子为什么提这五种不孝呢?背后有一个比较特别的故事。当时孟子在齐国,有个叫匡章的人,全齐国人都说他不孝。——我们可以想一下,一个人被全国说成不孝,一定是个很特别的事故。学生问孟子,您为什么跟匡章做朋友呢?照理说孟子是儒家的代表,匡章这样的人,避之唯恐不及,为什么还跟他做朋友呢?我们先说一下匡章的家庭背景。

匡章是齐国的大将军,父亲也是贵族,母亲不知怎么得罪了父亲,被父亲杀死,埋在家里马厩底下。匡章知道后,一再苦劝父亲,不要做得太过分,结果造成父子失和,几乎断绝了父子关系。匡章很难过,他不能孝顺父亲,也不能帮助已经过世的母亲,就回到自己家中,把妻子、儿女赶出门,终身不要他们照顾。他在心里想,不这样做,罪过就更大了。匡章是这样一种情况,所以孟子替他辩护。他说,五种不孝,匡章犯了哪一种呢?他没有嘛。他只犯了一点,就是忘记了儒家说的“父子不相责善”。要求行善,是朋友相处的原则;如果父子间以善来互相责备,最容易伤害亲情。孟子讲五种不孝,其实是为匡章辩护。儒家思想自有原则,不会因为世俗上说哪个人不孝就不理他,而是要自己判断。

 

三、舜的故事

 

舜长大之后,德行非常好,他到任何地方去,都会有很多人喜欢他,愿意跟他在一起。这时候,尧当天子,考虑着让舜来接替他,并想把两个女儿嫁给舜。但尧知道舜有个后母,家庭情况比较复杂,如果正式提亲,肯定有麻烦。舜也知道,如果向父母禀告,说天子要把两个女儿嫁给他,也会出问题。——等一下各位就会知道为什么这么复杂。没有儿子,这是很大的罪过;娶妻不向父母禀告,这也是很大的罪过。两害相权取其轻,舜还是先娶妻。孟子是为舜作辩护的,所以才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读书最怕断章取义,单单把这八个字拿出来作为一个最高标准,并不是儒家的观点。

舜的故事还有不少,《孟子》里反反复复讨论得相当深入。我们今天就介绍一下这个天下最大的问题家庭。

舜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过世了。父亲再婚后,又生了一个儿子,叫象。这个弟弟非常坏,坏到什么程度?《孟子》中说“日以杀舜为事”(《万章上》),象每天就想着怎么杀死哥哥。而且,一家四口,三个人联合起来要杀一个,太可怕了。那个时候,舜已经娶了天子的两个女儿。这个尧真是了不起,他发现舜的德行很好,不但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还让九个儿子都当舜的部下,文武百官全听舜的指挥,让舜当代理的天子。但是,舜在家里面的情况并没有什么改善。

父母叫舜去修谷仓,等他上了屋顶就抽掉梯子,父亲瞽瞍(Gǔsǒu)还放火烧谷仓。两个贤慧的妻子早就预料到这种诡计,帮舜准备了像滑翔翼一样的衣服,飘下来了。父母又叫舜去修水井,然后把井口盖起来,没想到舜带着铁器从旁边挖洞回到房间去了。象说:“谋杀舜都是我的功劳,他死了之后财产怎么分配呢?粮食、牛羊给父母亲,干戈,还有弓、琴归我,再让两个嫂嫂替我整理床铺。”他得意得很,等到走进舜的房间,一看舜在床边弹琴,只好说:“哥哥,我想念你啊。”表情非常尴尬。

舜当然知道弟弟的诡计和心思,也知道父母特别疼爱这个弟弟。舜就说,有很多老百姓需要照顾,你帮我去吧,就把弟弟封到有庳(bì)国担任国君。照当时的规矩,哥哥做天子,弟弟不能只当老百姓,这跟后来所说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点相似。

学生万章问孟子说,象是最没有仁德的,却让他去当诸侯国的国君,可以这样做吗?孟子说,舜派了几个能干的大臣去帮他治理国家,并收取贡税,象不能在他的国土上任意行事。而且,舜常常召见弟弟,反正你是诸侯,我是天子,随时可以叫你来。象回来的时候,可以和父母相会,一家人就比较和乐。到最后,舜的父亲终于被感动了,也很开心,觉得舜这个儿子还不错。

舜的故事可以告诉我们,我们不能选择父母,也不能选择兄弟姐妹,当自己要努力行善,父母家人不能配合怎么办呢?回答是:不要抱怨,非但不要抱怨,还要趁这个机会努力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儒家思想认为,如果尽好自己的责任,跟你相关的方面就会受到好的影响。这是有道理的。

 

四、孝顺的方法

 

有时候我们会说,我做了好久,怎么这个人没感动呢?千万别那么想,只要做了,一定有某种影响。他表面上也许不说,因为如果说你对我很好,我终于被你感化,说出来有点没面子,不好意思,但心里面确实会慢慢转变。

所以儒家认为,伦理是一种相对关系,不能说你对我好我才对你好,我对你好不是为了你对我好,而是尽我的责任。我们把这个思想掌握住了,儒家思想的价值才会出现。

比如在公交车上,一个老太太上车了,年轻人让不让座?如果发现老师、校长就在旁边,他肯定让座,对不对?如果旁边没有认识的人,为什么要让座呢?这一来,他的行为是受外在的压力影响,没有内在的价值。一个人行为的真正价值应该由内而发,由真诚引发力量,让自己去做该做的事。我觉得该做我就做,完全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这种行为才会影响内在的自己。当我把座位让给老人家的时候,不是老人家得到一个座位,而是我得到一个机会肯定我是一个人。这就是儒家思想,把这个思想掌握住了,一个人才会活得自信,活得自在。

对于孝顺,儒家并没有绝对地说一定如何如何,更不会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是宋代学者的话,不是孔子、孟子说的。儒家思想重视的是孝顺的原则,每个人应该去努力调整,找到一种自己可以做得到的方法。

学习儒家之后,我开始懂得怎么和父母相处,跟大家交流一下我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吧。我父母是上海人,他们生了七个孩子,但是我母亲身体不好,在50岁的时候脊椎骨长肿瘤,动手术失败,半身不遂。我从美国读完书回到台湾的时候,母亲已经躺了十二年了。做子女的看到母亲受苦,当然希望她开心。怎么做才能让她满意呢?我就跟母亲商量、沟通,最后她说,你陪我打麻将吧。打麻将,在家里算是娱乐,我就这样开始学打麻将了,一到周末就陪父母打麻将。我很小离家在外读书,中年之后跟父母的感情越来越好,知道以儒家的方式跟父母相处没有问题。我把这个故事说得更完整一点,说明儒家的思想到底怎么样去用在实际生活上。

打麻将打了半年,母亲又说了,你不是希望我快乐吗?我说是啊。你现在不是当教授了吗?我说是啊。你每星期不是只有八节课吗?我说是啊。那你为什么不每天陪我打麻将呢?母亲先提出她的请求了。这时候我有两个选择,说好或者说不行。我要说好的话,以后每天打牌,昏天黑地,怎么读书做学问呢?我们要了解,再怎么亲密的关系都有说不的时候,因为每一个人的快乐需要自己负责,别人只能从旁协助。所以我跟母亲说,我大概没办法做到啊。她问我为什么,我大概哲学学了几十年,反应还蛮快的,就说有两个理由。第一个,做子女的陪父母一起娱乐,自己也很快乐,这种快乐我怎么可以一个人独占呢?因为我有七个兄弟姐妹,不多也不少。第二个,我说我除了是您儿子以外,还有六个角色要扮演。结了婚,是做先生;有了小孩,是做父亲;在学校教书,是做老师;在社会上,是个公民;我还要结交朋友,同时也是兄弟姐妹之一,加起来正好七个角色。我就说一个星期有七天,您有七个孩子,我有七个角色,所以我每星期陪您一天不是正好吗?说实在的,这个理由说出来我自己听了都觉得无懈可击。我母亲很聪明,她说,好,以后你每星期陪我一天我就满意了。

所以,人跟人相处一定要沟通,这个时候你要讲理,要合乎人情世故,大家就会接受。

人跟人相处需要找到一个稳定的模式,才能长期维持和谐的关系。我们的感情,我们的时间和力量,都是有限的,如果别人要求你怎么做就怎么做,怎么可能让每一个人都满意呢?要分本末轻重。父母亲最重要,就是孝顺。尤其在父母年老的时候更要用心,事实上我们做的永远是不够的。当然,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方式。有的父母要求孩子把书读好,这不是为自己的面子,而是为了孩子有好的未来。还有的父母希望孩子多多赚钱,但有时候是能力所限,所以要了解沟通的重要。否则你为了父母的要求就一定去做,万一违背社会规范怎么办呢?万一超过你的能力,过度劳累怎么办呢?儒家思想对我们现代人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五、以亲情为重

 

《孟子》里面有一个关于舜的著名假设。孟子有个学生叫桃应,他向老师提出了一个高难度的问题:“舜是天子,父亲杀了人,应该怎么办?”孟子说:“逮捕他就是了。”学生就问:“舜不会阻止吗?”孟子说:“舜怎么会阻止呢?法官是于法有据的。舜把丢弃天下看成像丢弃破草鞋一样,他会偷偷地背着父亲逃跑,沿着海边住下来,一辈子开开心心,快乐得忘记了天下。”

好,问题来了,很多人会说,你看,你们儒家重视人的情感,忽略社会正义,难道被父亲所杀的人是活该吗?这还得了,你怎么可以违背法律呢?等于是窝藏犯人啊!

这个问题可以说得更早一点,《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楚国有一个大夫跟孔子说:“我们那里有一个坦诚正直的人,父亲偷了羊,他便去告发。”孔子说:我们那里坦诚正直的人跟你们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这里面。”这个例子与孟子所讲是连在一起的。要不要为了亲情违反法律呢?这是儒家思想今天备受质疑的地方。我们学儒家不要怕被质疑,儒家思想经得起思考的检验,才能有真正的作用。

那应该怎么说呢?在这里我们要了解,如果舜既要当天子,又要保护他父亲,绝对不可以。当天子就要执行法律,任何人犯罪都要依照法律公平对待。但是舜辞掉天子之位后,就是一个单纯的人,父亲的儿子,儿子保护父亲是天经地义。父亲做什么事,我们无从进一步了解,比如我可以说,父亲杀人说不定是人家要先杀他,他是要保护自己啊;说不定是那个人借钱不还,把父亲逼急了;说不定是误杀,等等,有各种理由。不管怎么样,父亲还是父亲,做儿女的应该尽量保护父母的周全,但是法官按照法律绝对可以追捕。如果追捕到了,舜一定接受,每天负责送牢饭,这是儒家的思想。

在舜的情况下,作为儒家,当然要选择放弃外在的权力,或是各种名位,然后来孝顺父母亲。不能简单地判断亲情、法律孰重,我们要了解,法律不能离开亲情。如果一个社会,父亲有错子女都去检举,这个社会能存在下去吗?一个人犯错有各种可能的情况,我们不是法官,也不可能代替法官来裁断。如果父亲犯错,我去检举他,意味着希望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说你看,这个人大义灭亲。但儒家思想里面没有“大义灭亲”这四个字,为了国家如何而去对付自己的父母亲,这不是儒家,这是法家。我们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大部分都是阳儒阴法,表面打儒家的招牌,实际上是法家,并没有真正实践儒家的思想。我们今天谈孟子,在这点上意义特别重大。

我们再引申一下,前面说到过“父子不相责善”,所以古人易子而教,也是为了保持亲情的融洽。父母教子女教到最后,往往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毫无办法。我自己教书教了几十年了,有人跟我说,你那么会教书,教女儿一定很有办法吧?我说你错了,我碰到女儿只有四个字,叫束手无策。让别人来教,反而比我要教得好。这就是易子而教的道理。我们这样讲,不是说不要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当然重要,但它有一个分寸。

儒家强调人性向善,内心真诚才有力量,这个力量由内而发,做到之后快乐也由内而发。在孝顺方面,孟子有句话说得非常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先孝敬自己的长辈,有能力有机会的时候,再推及孝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子女,有能力有机会的时候,再推及爱护别人的子女。这是儒家的思想,你要有原则,有差等,先照顾自己的家人,但是一有办法就推及出去。孔子也说过,仁是什么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这就是儒家思想,能够普遍地把每个人都当成自己的责任。所以儒家思想的出发点非常精准,就是落在家庭里面。孟子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告子下》)尧舜之道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是“孝”和“弟”(悌)而已。你能够孝顺,到外面自然可以有仁爱之德;你能够“弟”,友爱兄弟,到外面去自然可以有义,做正当的事。有“孝”、“弟”,就推出仁义,有仁义天下就没有问题了,因为每一个人都从自己开始,做他该做的事。

作为仅次于孔子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非常强调孝顺,他甚至说,不能得到父母的欢心,没有办法做人;不能顺从父母的心意,没有办法做儿子。儒家认为家庭是一个生命的出发点,每一个人都从家庭出发,上了年纪的时候也希望在家里面养老,家庭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儒家讲孝顺的话,是非常活泼的,只要有一颗真诚的心,能够选择适当的方法,调节彼此之间的差异,经过理性的沟通,就可以找出一条路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