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字经 第四十一讲 孙敬 苏秦 车胤 孙康 朱买臣 李密

(2009-06-16 12:49:23)
标签:

三字经

钱文忠

41集

文化

分类: 旅游历史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画外音》《三字经》在明确了学习的态度之后开始向我们介绍几个古人苦读求学的故事以激励后来学者的斗志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这其中就提到了一些我们常挂在嘴边的成语,比如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等。头悬梁锥刺股经常被人们作为刻苦学习的榜样而广为传诵,可对于悬梁刺股的主人公却知之甚少。那么悬梁刺股讲述的是谁的故事呢?在现代社会发愤读书是必要的但勤奋一定要用这种毁伤肢体的方式来彰显吗?对于悬梁刺股这种极端的行为我们又该怎样看待?《三字经》中所提到的这些古人的励志故事对于今天的现代人还能否适用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正文》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股。这里边有两个故事,头悬梁是汉代孙敬的故事,当然这里的头是指头发的意思,不是说把自己脑袋给吊在梁上那一不小心不给勒死了,他是头发吊在梁上。他为了刻苦学习用绳子绑住自己的头发然后系在梁上以防瞌睡,一旦自己读书累了疲倦了想睡觉时头这么一点头发被拉一下,一疼就被惊醒,这样就可提醒自己继续学习。《汉书》里这么讲,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强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就讲到孙敬这个人太喜欢学习不愿浪费一丝一毫的光阴就采取了这个貌似极端的办法。而孙敬正是通过这样的苦学后来成为了当时的大儒,成为汉朝一个非常著名的学者。“彼不教,自勤苦”这句话是讲悬梁刺股的这位人物并没有人要求他这样做,或说没人用一种强迫的教育方式去迫使他这么做但他自己非常自觉的,觉得自己要刻苦要勤奋。勤不仅能够补拙更能使一个人完善,需要先飞的往往并不仅仅是笨鸟,先飞的往往也是更聪明的鸟

 

《画外音》悬梁刺股一直被作为刻苦学习的榜样,汉代的孙敬凭借“头悬梁”的苦读精神最终成为知名大儒。那《三字经》中所提到的“锥刺股”讲述的又是谁的故事?

 

《正文》锥刺股的故事是将战国时代著名的谋士纵横家苏秦的故事。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期的韩国人,著名的纵横家。和另外一个纵横家叫张仪的齐名。当时的人怎么来形容苏秦这个人?来形容他对当时中国的影响力呢?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像苏秦这样的人只要一发怒一不高兴的话整个天下都觉得恐惧,而只要他不出门老老实实地在家待着天下就觉得没什么大事。以这样一个个人留给整个社会当时的人们这样强烈的印象,大家想想这是个什么人物?苏秦出生农家,是个农家子弟,但从小立志发奋苦学。苏秦曾很想有所作为,曾去求见周天子,但是没有门路。你一个农家子弟你想看到天子哪有那么容易呢,所以一气之下就变卖了所有的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当时的中国分成好多国家,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很多人就在各国之间来回游动。但苏秦东奔西颠历尽千辛万苦在外边奔波了好几年却没谋得一官半职。后来钱也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怎么办?垂头丧气回家了。家里人看到苏秦什么样子呢?拖着一双破草鞋挑着一副破担子,担子里面一堆破烂货,非常狼狈地回来了。苏秦的父母就把他恶狠狠骂了一顿,你这几年不老老实实待着,你在家里干点农活也好,东跑西颠。而他的妻子看到他回来还坐在织布机上织布看都不看他一眼。苏秦饿得不得了一看老爸老妈骂自己一顿一看自己太太又不理自己,就哀求嫂子能不能做顿饭给我吃,饿死了。嫂子理也不理他扭头就走。苏秦受到了巨大的刺激从此决定争气。他总结了自己为什么失败为什么不能成功的道理,发现自己读书不够知识的积累不够所以他发奋读书天天到深夜。这样连续的苦读要消耗很大的体力所以他会觉得疲倦。每当又累又困时苏秦就拿一个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这就是锥刺股。一扎大腿当然疼嘛一疼又清醒过来就接着读下去。这样锥刺股刺了多久呢?一年多时间连续苦读(木兰:似乎不算太久啊?),当他觉得自己的学养自己的知识有所把握时重新离家出游。到了秦国不被所用还是没有成功,但他正好遇见当时的燕昭王广招贤士就去了燕国。凭借自己锥刺股得来的这种知识得到了燕昭王的信任。苏秦认为燕国如果要报齐国之仇,因为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关系很复杂,燕国和齐国有仇,必须先向齐国低头,因为你现在打不过齐国所以你应先向齐国表示屈服深深隐藏自己复仇的愿望赢得时间让燕国重新振兴,这是一方面。还要鼓动齐国不断地进攻别的国家防止齐国一心一意对燕国,又可以削弱齐国的国力。这时苏秦就跑到秦国说服秦国去伐宋去打宋国。公元前285年苏秦到了齐国挑拨齐国和赵国之间的关系,这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经常用的一个手段,离间挑拨在当时被视为一门技术,挑拨离间是专门的技能,有学派的。他取得了齐愍王的信任被任命为齐相居然到齐国当了相国。纵横家虽然挑拨虽然离间但纵横家是有底线的,不是像我们现在认为纵横家没有底线所以苏秦心里依然忠于最早对他有知遇之恩的燕国,他依然为燕国在谋划站在燕国的立场上。齐愍王不知真相啊哪知道自己的相国心里装的是燕国,所以任命苏秦率军抵抗燕军。而当齐国和燕国交战时苏秦有意使齐国战败,齐国一下子损失了五万人。这一点放在今天不大好理解,因为苏秦在燕国并没有官职而在齐国已是宰相,但他依然记着自己的故主而且他通过各种手段各种谋略让齐国的君臣不合百姓离心,为后来乐毅率领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创造了条件。之后苏秦又说服赵国联合韩国、魏国、齐国、楚国、燕国攻打秦国,于是六国达成了一个联合的盟约,苏秦担任了纵约长,就是六国有一个合纵他担任指挥长。在那个时候出现了历史上仅见的一幕,苏秦取得什么样的成功啊?一人配六国相印,他一个人担任了战国七雄里面六个国家的宰相,所以他一个人拿着六颗相印。苏秦取得了这样的成功,秦国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吓坏了,被苏秦搞成功了。此后15年秦兵不敢再向函谷关以内进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苏秦一个人用锥刺股的方法刻苦学习,以一人之力实际上延缓了秦朝灭六国,延缓了秦朝发展的历史进程,这当然是了不起的成就很大的一个成就。

 

 《三字经》讲的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告诉我们是一种精神,我们今天当然没有必要也不应提倡用毁伤肢体的方法来表示勤奋。但我想勤奋的精神永远是宝贵的。《三字经》在讲完了这两个故事后又回过来从历史当中寻找出两个典型事例来告诉我们,不管家境有多贫寒人都不应该放下学习不应该停止自己追求知识的脚步。

 

《画外音》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中国有句古话,自古寒门出英才。为什么越是家境贫寒的人学习越刻苦?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的。《三字经》中所提到的囊萤映雪讲述的又是谁的故事?

 

《正文》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晋朝著名的车(音che1)胤,也念车(音ju1)胤?。车胤从小聪颖好学,而且他从小就知道自己的家境衰落,家境贫寒到什么地步呢?经常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没有油,所以他在夏天的夜里就去捕捉萤火虫,把萤火虫装在这种透明的比较薄的丝绸做的这个口袋里面,这个囊里有一堆萤火虫在里面就会发出光亮,夜里用来照明用来读书。车胤的学识由此突飞猛进与日俱增后来成为知名的学者。现在的湖北公安县斗湖堤镇曾埠头乡还有一个遗迹叫囊萤台,这个遗迹就是用纪念车胤的。后面那个故事映雪讲的也是一个历史人物还是晋朝的一个人物叫孙康。孙康,晋代京兆人,官至御史大夫,在当时来讲是个非常成功的人物。他幼年酷爱学习经常感到时间不够用所以他想夜以继日来攻读,踫到跟车胤一样的情况,家里贫穷买不起灯油,一到天黑就没有办法读书了。前面讲车胤的故事是夏天,因为夏天才可以抓萤火虫,而这个故事映雪,一听就知道讲的是冬天,因为只有冬天才下雪,由此可见,《三字经》的安排是非常妥当独具匠心的。那这个孙康到了冬夜,长夜漫漫,他辗转反侧睡不着,睡不着想起来读书又点不起灯,所以他刚开始时采取一个办法,就是在白天拼命地多看到冬夜他躺在床上背诵默念,这样来读书。有一天夜里他还是睡不着,起来推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白雪皑皑,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一下子觉得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这个雪景的同时突然心里一动,为什么不能借着雪光来读书呢?所以他赶紧地返回家里取来书映着满地大雪所反射出来的那点微弱的光开始读起来,这就是映雪的故事。“家虽贫,学不辍”,讲的是家庭虽然很贫困生活虽然很困难,但绝对不停止自己的学习。刻苦学习,勤奋学习在某种意义上也就等同于利用一点一滴的时间学习绝不让一寸光阴虚度。

 

《画外音》囊萤映雪,一夏一冬,《三字经》的作者选取故事的角度独具匠心,意在告诉我们即使是在恶劣环境下也不能停止积累知识的脚步。古人尚且能够做到更何况是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但在现代社会很多人会抱怨自己时间不够用没时间读书,那关于这个问题,《三字经》的作者又会通过什么样的故事来给我们以启迪呢?

 

《正文》《三字经》接下来又讲了两个故事,“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负薪也就是背着柴火讲的是汉朝朱买臣的故事,汉朝著名官员,字翁子,吴人,也就是今天江浙一带的人。家里非常穷但非常喜欢读书无心去管理产业对发家致富没什么兴趣,所以必须经常砍柴来维持生计。他担着柴一路边走边读书。朱买臣的妻子也跟着朱买臣去担柴,跟着他就劝他,你不要瞎唱好不好。因为古人读书读出来是吟唱吟古文的,古人读书像唱歌一样,他妻子不懂,说你穷到这个样子,背着柴,一路你穷开心什么啊,瞎唱什么啊。但朱买臣越唱越响亮实际上是越念越响亮。他妻子认为这实在是丢面子实在是太羞耻所以就请求咱们俩分开算了,离婚,不跟你过了。那么朱买臣就对他妻子讲,我50岁时一定富贵,你看,我都40多岁了,你熬都熬到现在了,你辛苦的日子很久了耐心点,等我富贵以后回来报答你。他妻子非常愤怒地回答像你这种人我看最后是要饿死在沟里都没人给你收尸,你还富贵呢?所以呢他就问朱买臣要了一纸休书强烈要求离婚就走了。之后朱买臣依然如此天天去砍柴边走边读书像唱歌一样的读书。过了几年朱买臣碰到他的妻子又嫁人了。他妻子就跟他后来的丈夫有一次去上坟看见朱买臣还挑着担子在那唱歌呢,看他又冷又饿的样子,过来过来到坟头上来吃点饭吧。朱买臣就可怜到这个份儿上,然而到了50岁有一次朱买臣跟着一个小官,这个小官干嘛的?管那个账本的,这个小官要把这个账本送到长安去,朱买臣就作为一个随从跟着他,到了皇宫送上这些账本奏折以后迟迟没有答复就在旅馆里等候皇帝的这个命令,粮食也用完了。那么当时朱买臣也没什么吃的,他是个随从,别人轮流给他送吃的。但朱买臣在这个时候大家已经觉得他不大对了,看样子不是一个一般的随从而是肚子里有货的,经常出口成章啊,动不动就吟几句古文出来。那这个时候正好他有一个同县的人,他的一个老乡叫严助,正好受到皇帝的宠信,就向皇帝推荐了自己的这个老乡,这有个读书识字的很有学问的人叫朱买臣。召见以后皇帝龙心大悦发现了一个人才就一下任命他为会稽太守。会稽太守是包括今天宁波一部分,浙江绍兴在内一大片地区。这一下朱买臣当然就不挑担子了他已经是太守了,就乘着官家的马车去赴任。当地的官员听说新的太守要到任赶快就征招百姓修整道路要给他铺路啊,不然路不好。县府官员100多辆车都在路边恭候。到了会稽这个地方朱买臣一看,他的前妻和丈夫正好在修路,就停车叫后面的车子载上他的前妻和他前妻后来嫁的那个丈夫一起到太守府安置好。请他们吃饭,送了他们好多礼物,过了一个月他的妻子就在太守府里上吊身亡(木兰:不会是历史冤案吧?不至于的嘛!吃完饭就回自个儿家了,干嘛还在太守府呢?),不知是后悔还是心里窝火,而由朱买臣拿出银两安葬他的前妻。这就是负薪的故事。

 

《画外音》朱买臣一边打柴一边读书最终学有所成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像这样一个发愤读书的成功典范往往会在民间演绎出很多关于他的故事。而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个成语“覆水难收”讲的就是这个朱买臣,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正文》我们经常讲破镜难圆覆水难收,而覆水难收还是讲的朱买臣,讲的是同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读书人叫朱买臣,一直当不了官也没办法发达天天只能去砍柴,而他的夫人崔氏觉得过这种清苦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所以这个夫人对朱买臣的言语越来越尖刻,看到你这副寒酸样就很恼火。朱买臣有口难言只能默默忍受。有一天,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朱买臣的妻子就逼着朱买臣上山砍柴,朱买臣就上山砍柴去了。砍完了柴以后满心以为自己打完柴能够换一些米面,能够让自己的妻子高兴。谁知道等他回家时发现他的妻子早就盘算好了,就拿出一纸休书希望朱买臣休了她,因为他已经找到了新的丈夫。那在民间传说当中这个丈夫是谁呢?是有一技之长的家道很殷实的张木匠(混得不好啊,不是谭木匠)。那朱买臣也没办法苦苦哀求没有效果,不久,在民间传说当中朱买臣考上了进士做了太守。那么崔氏当然知道了以后就心慌意乱,她想张木匠虽然很能干但怎么能跟太守比呢所以她又决定去找朱买臣,又强烈要求张木匠给她一纸休书,又想回到朱买臣身边。而崔氏蓬头垢面光着双脚(失策呀!打扮的花枝招展没准还有戏,苦肉计很不靠谱啊三字经 <wbr>第四十一讲 <wbr>孙敬 <wbr>苏秦 <wbr>车胤 <wbr>孙康 <wbr>朱买臣 <wbr>李密)来到朱买臣面前苦苦哀求朱买臣允许自己回到朱家。这时正好骑着高头大马的朱买臣一看若有所思,他没有答应她的请求也没拒绝她的请求,而是叫自己的手下端了一盆清水泼在马的面前,就告诉崔氏如果能将泼在地上的水给收回到这个盆里边你就可以回朱家。这就是覆水难收的故事(木兰:看来朱买臣是个很不地道的一个人,得势便猖狂)。而朱买臣的妻子后来精神失常。 “身虽劳,犹苦卓”这六个字告诉我们的是身体尽管已经非常劳累非常受苦但依然坚持勤奋坚持努力毫不松懈。讲完了这个负薪的故事后还有一个故事叫挂角。这个故事讲的是唐代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李密

 

《画外音》在隋末农民起义军中有一支战斗力最强的队伍瓦岗军,而这支队伍的首领就叫李密。那李密是怎样加入瓦岗军的?而《三字经》中提到的“如挂角”是一个关于他什么时候的故事?

 

《正文》李密的先辈是北周和隋朝的贵族。李密少年时就在隋炀帝的宫廷里面当侍卫,他是个贵族子弟。生性灵活,在值班时他很活泛,值班时东张西望摇头晃脑被隋炀帝发现,就认为这个孩子不大老实,在这儿是当侍卫的你在这儿摇头晃脑就免去了他的差事把他赶出宫去。李密倒并没有垂头丧气而是利用这个机会回家以后发奋读书决心做一人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去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在牛角上挂了一部书抓紧时间读书,正好宰相杨素坐着马车从后面赶上来,看到前面有个少年在牛背上读书,而且牛角上还挂了一部书,当然觉得很奇怪了,就问你怎么那么用功啊?李密回过头来一看发现是当朝宰相赶紧下来磕头报了自己的名字。那么这个问他,你在看什么?李密说我正好在读项羽的传记。杨素觉得这个孩子可以谈谈的所以就在那跟他进行了一番交谈觉得这个少年非常有大志。回家以后杨素就把他那天路上踫见那个在牛角上挂书的这么一个少年的事情跟自己的儿子杨玄感说。杨素告诉杨玄感,我看这个叫李密的,这个少年才识才干都比你们几个兄弟强得多,将来如果你们遇到天大的事情可以去找这个李密要他帮忙。从那以后杨玄感就和李密交上了朋友。后来杨玄感要寻找一个谋士当然他记得父亲的叮嘱,他跟李密也一直有交往就把李密请来。杨玄感问李密如果要推翻隋炀帝应该采取什么样一个策略?就是李密给他定下了一个战略,李密跟他讲,要打败隋炀帝的官军有三种办法。第一趁皇帝现在在辽东我们就带兵北上截断他的退路,他前面是高丽后面又没有退路,不出十天军粮接济不上那我们不用打也能取胜,这是上策;第二向西夺取长安抄了隋炀帝的老窝,官军如果想退兵的话,我们就拿关中地区做根据地凭险坚守,再看情况,这是中策;第三策,就是就近攻打洛阳,不过这是一条下策,因为第一洛阳不一定攻得下来,城池坚固,第二,洛阳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隋朝的军队。李密的主意是对的,问题是杨玄感真是像他父亲说的那样,在常识才能上都比不上李密,他急于求成采取了第三条策略,下策,去进攻洛阳,所以杨玄感打洛阳时一时间很多农民都来投靠他,队伍一下扩大到十万人,连续打了几个胜仗。但隋炀帝马上派自己的大将军宇文述率领大军来进攻杨玄感。杨玄感抵挡不住,果然抵挡不住,只能退到西安去。一路被隋朝的大将追上最后杨玄感终于被杀。杨玄感没有完全听李密的话被杀了。李密从混乱当中逃了出来他投奔到了瓦岗军,成为瓦岗军里边一个重要人物,他自己也成为隋朝末年推翻隋朝的一支重要的力量,这就是李密的故事。李密也正是通过这种学习利用一点一滴的学习积累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才能。当历史给予他某种机遇时他挺身而出最后在历史上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接下来《三字经》又把目光投向学习应该在人生哪个阶段开始,是从小就开始学习好呢还是年岁大了学习也无碍?或者说,是不是年岁大了你就可以不学习了呢?或者说,你是不是从小就有神童之名从小做出一点成绩就可以放松学习呢?《三字经》接下来依然从历史中寻找出好多事例来告诉我们人的生命历程和学习历程之间的关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