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感论》读后感

(2009-10-08 21:38:44)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心得

做一名不一样的语 文老师

——读《语感论》有感

从前,我教语文只把它看作是从事一项工作,从未意识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与其它学科的老师有什么区别,总是一直认为:只因为所任教学科的不同而称谓有别,如教数学者称其为数学老师,教音乐者称其为音乐老师……教语文者自然而然地称其为语文老师。坦率地说,我既没想过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也没想过自己是否适合于教语文。当时,学校正缺少一位语文老师,而我就理所当然填补了这个空缺,既解决了学校的燃眉之急,也为我安排了一个岗位,实可谓两全其美。

既然已经做了一名语文老师,就不免要看些与语文相关的专业书籍。在此之前,就有老师推荐王尚文的《语感论》一书,只可惜寻遍邻近的大小书店,都未觅得其芳踪。今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获得此书,便急不可待地拜读。三天时间,就把书看完了。用“文如其名”来形容看过此书后的感受,绝无夸大其词之嫌。语感,即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能力,也可称其为言语的敏度。“语感论”三字很精练地将本书所要阐述的内容进行了概括。作者王尚文利用自己二十几年在中等学校教书的经历,结合自己所教的教材,将一些我们熟知的语句,结合了其自身对于这些句子的理解。从他的解读中,我们感受到了他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以及对文字的深入洞察力。在佩服之余,我不禁感叹:同样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在读到相同的文字时是否也体会到一丝丝别样的感受?我们能否从语句中看到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我相信大部分人给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当然,王教授对言语的敏感度岂是我们常人可比的?但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当具有这种对语言的敏感感受力,这需要我们慢慢地积淀。冰冻三尺,岂是一日之寒?

看过《语感论》,你可能会有这样的发现,王教授所提的“语感”,与当前小语界所提的文本解读有异曲同工之处。正如夏丏尊先生所说“文本细读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只不过文本解读将解读的重心置于“文本”,而王教授的研究则由文本这一载体推广到我们日常所说的语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具有一种发现文字背后所含深层意思的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师区别于其它教师的地方。引用《夏丏尊教育名篇》中所述“一般科学的教科书应懂它的内容,不必从文字上去瞎费力,只要好好地阅就行,像国文,英文两门是语言文字的功课,应在形式上多用力,只阅不够,该好好地读。”从文字入手读出其中的不一般,读出文字背后的故事。“教育即生活”,生活中人们常常不缺少需要发现的事物,往往缺少的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而王教授的《语感论》正好为我们如何炼就“慧眼”提供了一种可能,让人读过之后不由心生感叹:还真应该是这么一回事!当初自己读的时候为什么就没有这样的发现呢?当读过《语感论》后,我们再次回首品读那曾经看过的文章时,定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显然对于我们的要求应高于一般的读者。这是职业所赋予我们的要求,相关内容的阐述在“语感与语文教学”这一章节中,作者王教授已做了详尽的说明,正如其所言“语文教师若想要真正登堂入室,还要进一步认识语文学科区别于旁的人文学科的基本特征,这就是语文学科主要是通过培养人的语感这一途径最终达到‘立人’的目的的,它正是通过语感的培养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使人不断趋向完善。”“除了自身具有较高的语感素质,语文教师还必须是一个创造学生语感的工程师。”像此类语言文中都已大量涉及,在此我就不再一一赘言。

读《语感论》,我最大的收获不在于自己的语感能力得到了怎样的提升,而是培养了我的一种意识——敏感意识。这种意识将引领着我去探寻文字背后的故事。现以《揠苗助长》一课为例来谈谈我对语言“敏感”一词的理解:“揠苗助长”是一个人们所熟知的典故,全文不足二百字,文字浅显易懂,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应该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由于文中出现大量涉及描写农夫心情焦急的词语,很多老师备课时自然而然将课文的教学侧重于“揠”字。由 “焦急”而引发“揠苗”,文章的思路似乎比较清晰。但老师们在关注课文的同时,却忽视了对“揠苗助长”一词本身的理解,“揠苗”的目的为何?毫无疑问是为了“助长”。既然目的已经明确,那么备课的侧重点就很明了了,“揠苗”只是作为“助长”的一种方式,方法可以有千千万万,但惟一不变的还是目的。因此,我们在关注农夫心情的同时,切不可忽视了“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另外还有一个例子,著名作家刘心武读《红楼梦》时,就以秦可卿这一人物开始关注全局,闯出了一条独特的研究方向——“秦学”。而他所做研究主要的方法即解读文本,探寻人物原型。假如刘心武没有这种言语的敏感度,又何来的“秦学”研究?我们语文老师一再感叹拿到文本时,不知如何着手对其进行解读,在此我们何不把《语感论》作为教会我们进行解读文本的一个范例?“大量的实例+浅显的理论”,游历其中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并以此作为突破口展开系列相关丛书的阅读,这就是我们语文教育者阅读的真谛。

让我们且行且望,静静地徜徉在《语感论》一书中,慢慢地读着,渐渐地“沉入词语”(南帆先生“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瑶),做一名不一样的语文老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读后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