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书法家刘德先印象漫笔
标签:
刘德先江山风月主逐日楼老刊 |
分类: 小文 |
欲向天涯梦寥廓
——青年书法家刘德先印象漫笔
杜刊功
“中国书法兰亭奖”是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奖项和最高荣誉。2014年岁末,从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绍兴传来捷报,青岛青年书法家刘德先荣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三等奖。欣闻佳讯,为之喜悦,并赋诗相贺:
兰亭鏖战知何似?尘暗中原秦鹿愁。
荒野烟寒千万里,管城云卷十三州。
视今追昔流觞水,放浪兴怀逐日楼。
欲向天涯梦寥廓,江山风月伴君游。
刘德先,字有邻,别署江山风月主。1976年生于青岛市城阳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九三学社社员。师从著名书法家杨明臣先生,并任“杨明臣书法艺术工作室”助教。
年方不惑的德先堪称青年才俊。他潇洒帅气,倜傥风流,眉宇间英气蓬勃,谈笑间热情洋溢,有着灿然四射的魅力和与生俱来的儒雅。他的“朋友圈”中,老师、同道、朋友、家人、学生、“粉丝”……人各不同,但感受相似——观其为人处世,性情澹泊,谦如君子,率真阳光,穆如清风,这在俗尘纷扬、繁杂喧嚣的当下,挺然高标,殊为难得。他常说此生有幸拜在恩师杨明臣先生门下,如果没有遇到恩师,自己绝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古人云,“君子隆师而亲友”,“事师之犹事父也”,“师道既尊,学风自善”,“为学莫重于尊师”……谈起老师和师母对学生们关爱备至的种种细节,款款深情,闻之每每令人动容。而他每次与老师、师母见面或道别,都会发自内心地深深鞠躬。
德先的艺术成长和成功,无疑得益于扎实的“童子功”。他幼承家训,从小爱好、学习书法,特别是受通文墨、善书法的祖父影响至深。祖父不但教他习书练字,而且熏陶他学习背诵了大量的古诗文,从而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子。令人记忆犹新的是,2010年我与德先相识并不是因为书法,而是缘于古体诗词的学习探讨,那时他在青岛市崂山区文联工作。未及而立之年,德先就由武汉美术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了第一套(多册)钢笔楷书字帖,广受欢迎,并多次再版重印。此后又有多套字帖出版,显示了非凡的书写功力。经过多年的笔耕临池,积厚蓄势,德先的书法创作博采精华,融会贯通,终于脱颖而出,出类拔萃,一路高歌,勇猛精进,成为一位非常有创作实力的优秀青年书法家。
“形而下者谓之技,形而上者谓之道”。学习书法,德先主张技进乎道,先工后放,逐渐达其性情。“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海纳百川,胸罗万象,方能由技入道,顺道而进,最终达到如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之境界,这也正是众多艺术家孜孜矻矻、毕其一生所追求的。苏轼说:“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做字要手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韵”。犹如欲筑高楼云阁而无坚实之基,只能成为幻想中之“空中楼阁”。书画同源,我以为,德先“先工后放,逐渐达其性情”,与顾恺之“以形写神”、“以目传神”论画之理庶几近之,即由形及神,由技进道,迁想妙得,最终达到形神俱备,以神写形,得意忘形。也正如齐白石先生所言:“……要写生而复写意,写意复写生,自能形神俱见。”
德先的楷书自法度森严的唐楷入手,初宗柳公权、欧阳询,后法褚遂良等,于堂皇法度中深得古法三昧。他勤习《玄秘塔》等法帖,日书不懈,临池不辍,十年磨剑,得其精髓,遂大有所成,继而以此为基,取法乎上,上溯魏晋及六朝碑版墓志;博采众长,下及宋元明清诸家,积极吸取各家之所长,努力把握传统技法、传统精神,取法纯正入古,根基扎实入深,不落野狐,不堕恶道,不激不厉,风规自远,别有一种灵奇洒脱。实践中,对于楷书取法唐人极易将用笔、结字板滞僵化等倾向流弊,德先又从内心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清醒和警觉。他说,“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与困惑,在楷书的创作上,我尝试以变化丰富的褚遂良为基,参以相对较为温和的北碑、隋碑笔意增加其趣味,以二王行草书笔意强化静中寓动的流动感进行创作,力求通过这样的尝试来使自己笔下的楷书具有些许新意。”由此,他用笔尖追逐古人,用心灵贴近古人,会传统古意,求雅趣情致,弃媚态尘俗,从而使其书风在保持宁静中和、清秀雅逸的同时,强化典雅沉实、醇厚朴拙、灵动出古的风貌,藏骨抱筋,含文抱质,下笔有神,自成面目。特别是他为世人称道的的小楷和中楷,字字玑珠,笔笔到位,血肉筋骨鲜活生动,点划游丝爽利清秀,可谓矫如游龙,翩若惊鸿。“工书者不精小楷,不能称书家。”他深谙“作小字如大字”、“用法之备,取势之远”、“小字难于宽绰有余”的道理,强调作品以气取胜,疏朗韵致,舒卷如行云,奔腾似群山,尺幅虽小乾坤大,意气高蹈百尺楼。湖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报社原主任编辑、书记樊中岳先生这样评价:“德先的书法创作由楷及行,由行及草,蝇头小楷,盈尺联作,北碑南帖,几乎无所不能,且起点甚高,表现不俗。……德先的成就主要源于他极好的‘思辨’能力。当下书坛,创作呈多元之态。德先在传统经典与流行书风的碰撞中,没随风而动,逐浪而行,他毅然选择了崇尚古法,敬畏先贤,徜徉于古法之中。”2014年5月,樊中岳先生偕夫人专程来青岛,第一次与通过电话、信函往来近二十年的“忘年交”刘德先见面,我有幸应邀陪同。迎宾宴席上,樊先生对德先嘉言赞语,鼓励期许。令人高兴的是,仅仅时隔半年,德先即不负所望,荣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大奖。
德先的行草宗以“二王”,下涉孙过庭、米芾、赵孟頫诸家。其作品结体并不追求刻意张扬和大开大合,而是于细微处体现奇巧和构思,将张力蕴含其中;其用笔在帖学的基础上成功融入了碑学的元素,在功力、古意、趣味上下功夫,通过自然的书写追求艺术的精气神韵,线条厚重,点线沉静,意趣横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透过其扎实的基本功,不经意间,那种文质彬彬的古雅,郁郁芊芊的气韵,似春雨芳草,沁人心脾,如清风满袖,明月入怀。东坡居士有言:“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欣赏德先的书法,洒脱清丽,风骨洒然,书卷之气溢于行间。其作大字,点画浑厚,藏锋护尾,骨力刚健,气吞势张,夺人魂魄。2015年秋天,我在青岛一次书展现场欣赏到他的行楷六尺巨幅楹联:“气清松竹有余韵,雨足湖山是处佳”,字大盈盘,神完气足,恬静洒脱,从容开张。作品明显取法《圣教序》,深得其“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之韵致,尚右军之意,尽八法之妙。同时,掺入米元章、赵子昂意趣,笔法精妙,笔势遒劲,骨力峻整,清朗俊逸。观其用笔,沉着而劲健,痛快淋漓,而又不乏遒媚秀逸、圆熟灵动之态,心手合一,神融笔畅,字里行间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内在的气韵之美,吸引了众多的观众流连驻足,啧啧称赞。“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品即人品,心正则笔正。德先的书法一如其人,乃其率真自然人格、修养和品质的体现——干净明快,纯真灵气,流水行云,形备神扬,绝不故作丑态,绝无乖张戾气,恰如老子所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总是给人一种安然沉静、超尘脱俗、赏心悦目之感,神韵凸显,风范天成。近几年,德先更对王铎的书法艺术情有独钟,意会神追,对其推陈出新、自树一帜的勇气与魄力,心仰无已,推崇有加。王觉斯之书笔法丰赡大气,笔力恣肆雄健,气势雄阔磅礴,骨力洞达,苍老劲疾,中锋为主,八面出锋,快意洒脱,变幻多姿,具自然流畅之态,展苍郁雄畅之风,有着极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王铎主张师承来自临古,强调在临帖中加上创作的发挥,“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这种为世人所称道的书法风格和学习创作方法,也使四百多年后的刘德先大为受益,正在深深地影响着他的书法艺术。于是,我们渐渐发现,德先的作品在追求气势拓张的同时,用笔追求内敛,线条丰富多彩,放而自如,纵而能收,融厚重于简洁,汇古意于墨趣,潇洒流落,翰逸神飞,可谓既有传统内涵,又赋予时代精神。
刘勰《文心雕龙》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康有为也指出,学书“若所见博,所临多,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盖存于心,尽应于手,如蜂采花,酝酿久之,变化纵横,自有成效。”——这正是德先在书法艺术“寂寞之道”上所不断追求的。“挑灯鸡唱五更尽,穿砚书成八法通。海纳百川胸纳海,风生空谷腕生风。”这是我吟赠德先好友、岛城书法家马斗进七律中的诗句,用之于德先,也是他从事书法艺术的真实写照。记得获得“兰亭奖”后,当地报刊、电视台、网络等媒体第一时间做了专题报道,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而他自己谈起参赛过程,则由最初的欢欣喜悦,到后来的理性思索;从对获奖选手的借鉴,到对自身差距的反思……令人感到,荣誉使年轻的德先更加稳健成熟。说起来,德先与“兰亭奖”似乎有着前世“不解之缘”:作为书法人,他创办了“盛世兰亭”书法学校;作为青岛人,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是2002年9月青岛市崂山区举办的,更奇妙的是,活动开幕第二天,他的“小天使”宝贝女儿即呱呱坠地,为他带来无限的喜悦,更为他牵起了“结缘兰亭”的金丝线;时光轮回十二年,他终于在王羲之等当年“会于会稽山阴”之书法圣地,折桂蟾宫,圆梦兰亭。
“笔情墨情,皆以人之性情为本”。为人为艺,德先十分心仪卓然不群、任情恣性的苏轼,由衷敬慕这位“故人”般的古人。东坡先生一生,为人正直,性情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书画音律无所不精,作为“宋四家”之首,他是最富有浪漫个性和书卷之气的书法家,其独立的人格,过人的学识,非凡的气度,无不令后人心驰神往。德先瞻其文采,仰其风骨,叹其落寞,追其精神,奉之以为圭臬;既神往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恢弘与豪迈,也喜欢他“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的闲适与豁达,并自署“江山风月主”。坡公云:“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书家如果学识浅薄、见识狭隘、学问不足,其书法是不可能达到尽妙程度的。我们相信,假以时日,德先一定会以更高的“识、见、学”修养,用“识”的气度、“见”的眼界、“学”的才华充盈自己,做到识深、见广、学有余,如坡公所言“心目手俱得之”,更好地创造书法艺术之大美,最终达到“尽妙”之境界。生活中的德先为人热烈、真诚、豪放,每有同道、师友远道而来,他待客之热情,往往令人感动。他常对客人说,我们山东乃“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尽管他不耽于应酬豪饮,但每每与同道知己雅聚,其觥筹交错、逸兴遄飞,真与东坡居士“把酒问青天”、“酒酣胸胆尚开张”有异曲同工之妙。东坡虽不善饮,但诗酒伴他一生,给他的诗文带来汩汩灵感,连书法也因之出神入化:“仆醉后辄作草书十数行,觉酒气拂拂从十指间出也”,“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记得一次夜宴微酣之时,德先即席高歌一曲《鸿雁》:“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鸿雁向苍天,天空有多遥远。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余音袅袅,神采飞扬,其情如斯,夫复何求!我曾有七绝记录赴会途中的心情:“江山风月故人情,逐日楼高点酒兵。胸胆开张天岸马,尘扬云激欲纵横。”(《乙未小寒后一日赴逐日楼夜宴车途口占》)而德先以“逐日楼”颜其居,又不禁令人想起“夸父追日”这个古老的神话——“夸父与日逐走……”。我想,德先以“逐日”为自勉,一是在时时提醒自己,追日惜阴,心不懈怠;二是在激励自己,象夸父一样具远大目标,有非凡气魄,立壮志雄心。
作为山东省书法家协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多年来,德先在书法教育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培养了大量的书法人才和书法爱好者。他很早就在青岛创办了盛世兰亭书画学校,自己既是校长,又是授课老师,实践中总结出一套成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他一贯遵循“既教授传统技法,更注重传统精神”的指导思想,所教学生进步很快,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近几年,书法教育重回中小学课堂,德先可谓先知先觉,目光长远,桃李芬芳,功莫大焉。
胸中能有万卷书,笔下方无尘俗气。德先说,自己如今的日子,习字、读书便是每日的生活状态,“对于书法,我只想做得虔诚,写得纯粹。”正如樊中岳先生所言:“德先在学习书法经典的同时,用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阅读有关国学经典,诗词名篇,艺术萃华等书籍。”这里随意摘录几首德先的自作诗句,感受一下他的“胸罗万象神方畅,腹有诗书气自华”——“废纸三千何足珍?学而能悟始通神。朝方执笔暮夸己,岂是砚田磨墨人!”(《学书有感》)“新酌一杯佳酿,平添两处闲愁。试问多情公子,此中几多王侯?”(《无题》其一)“合酒吞明月,临风著华篇。道尽英雄气,有泪落衣衫。”(《无题》其二)“书斋兀坐灯昏昏,有客微醺夜叩门。且置薄酒三两盏,浇得块垒干青云。”(《秋夜客至把酒》)“春风伴我下延陵,数里梨花相送迎。吴郡殷勤故人酒,绝胜千尺碧潭情。”(《丙申暮春客常州感怀》)
品德不高,落墨无法。傅山说:“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 同理,“做事先做人,德先品自高”。数十年来,德先十分注重明德修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先贤的境界中有所得、有所悟,在圣哲的精神中得到心灵的升华。2015年夏,德先赴京,恩师杨明臣先生亲自为其“冠字”,并欣然挥毫,以记其事:“乙未夏,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在北京开幕。德先、中全等专程来京拜观,后同至予书斋,交谈观后感,俱言受益良多。德先习书有年,勤耕善悟,亦为此次国展入展作者,平日在青岛开馆授徒。谈间颇想乞予起一字号,以补名讳。古人云:‘德不孤,必有邻’,因以冠字曰‘有邻’,期德先贤棣德艺并进也。”2016年为丙申猴年,也是刘德先人生的“不惑”之年,他决定在深秋时节生辰之日正式以“有邻”字号示人,并以自励,这也应该是德先艺术人生极具重要意义的一件事情。
丙申新春,琴岛女诗人孙燕以新作诗词寄赠德先。七绝诗云:“墨海生辉气象新,识君犹忆酒家春。兰亭水暖流觞客,逐日楼高居有邻。”《南歌子》词曰:“逐日楼中主,江山风月收。几番雨雪洗青眸。翰墨芬芳点点汇清流。三月兰亭暖,峰峦笔底遒。一怀雅意写春秋。更向琅琊榜上占鳌头。”我见之心喜,亦步其诗韵赋赠德先一首,今录之于此,以为本文结语:
又是一年芳草新,江山风月武陵春。
纷来燕子啄泥处,逐日楼前欲卜邻。
刘德先赠诗
我借使君五千言,涂鸦拙笔谒时贤。
他年若窥右军法,载酒长歌不羡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