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论】画家姜学哲艺术印象漫笔

(2014-09-03 11:18:25)
标签:

娱乐

姜学哲

绘画

老刊

分类: 小文

【评论】画家姜学哲艺术印象漫笔

 自凭造化度金针   腕底丹青养素襟   

                   

 ——画家姜学哲艺术印象漫笔 

文/ 杜刊功 

 

     不经意间,相识学哲兄十多年时间了。与之交游,其淡如水,是那种“相见亦无事,不来忽忆君”的感觉。2014年立秋前一日,学哲兄伉俪招饮夜谈,相与甚欢。因感其人其艺,归赋七律一首相赠:

 

    自凭造化度金针,腕底丹青养素襟。

    铁线精描工细细,韵神意写笔骎骎。

    白山黑水故乡月,紫陌红尘赤子心。

    秋色斑斓堪入画,东篱把酒醉花阴。

 

     姜学哲,1957年出生于吉林敦化,1987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98年举家定居于山东青岛,是一位甘于寂寞、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卓有成就的优秀朝鲜族画家。

    众所周知,工笔和写意,是共同构成传统中国画明亮耀眼的“双子星”。工与写,不是彼此的对立,而是辩证的统一,两者只是技法形式的不同,但写意传神的艺术特征是一致的。工写结合,才能形神达意。写意画可以放笔驰骋,直抒胸臆,所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而工笔画虽然工致细腻,严谨周到,但同时也追求写意的韵味意趣。

    就姜学哲而言,工笔和写意,或者说,工笔画的写意性和写意画的工笔性,恰似他中国画艺术的“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载着他在前进的道路上奔驰、腾飞。

    多年大量的速写、素描、水彩、水粉、油画等多画种训练和坚实的书法基础,使姜学哲具备了扎实的状物能力,高超的造型手段,他的写意画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特别是他善画速写,能够凭借现场写生得来的经验,将自己的心灵迹化为动人的笔墨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花鸟,无不造型准确,线条果敢,墨色生动,神采飞扬。他的那些来自故乡的关东老人系列,追求古意的仕女、文人雅士系列,得之于大自然的动物、风景系列……无不形神兼备,酣畅淋漓。例如他的那幅堪称经典的横式构图的《偷蜜图》,描绘的是东北山林特有的大黑熊嘴馋偷蜜,却被群蜂追赶,抱头“熊”窜,狼狈不堪,其形态憨态可掬,令人捧腹,忍俊不禁。黑熊的外形用铁线勾勒,干脆老辣,身体则用大面积墨块表干湿淡焦,墨而五色具整幅作品动态十足,栩栩如生。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在写生的基础上,敏锐地捕捉生活中富有生趣的形象,娴熟地运用笔墨技巧,使笔下的艺术作品,彰显出清新的生活意趣,浓郁的生活气息,高雅的艺术格调。记得他说过,非常喜欢当代画家李世南的艺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李世南到吉林讲学,给当时年轻的姜学哲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李世南是一位极具创新意识和变革胆识的艺术家,其早期的现代水墨人物画、泼墨大写意人物画创作,浑厚豪放、不拘形似。后来对传统笔墨形式大胆变革,创作出一大批不肤浅、不媚俗,极具强烈的生命意识和表现性质的作品,彰显着对自身命运的超越,对人生命意义追问。李世南这种探索精神,以及苦行僧般的坚韧不拔、勇猛精进,无疑深深影响了姜学哲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实践。

    我们知道,作为我国民族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工笔画是以“笔墨细密严整,色彩绚烂鲜明”为鲜明特点,是以精细的笔法,严谨的结构,传神的造型,典雅的色彩为独特的绘画语言,来表现画家的情感与思想。一幅优秀的工笔画,应当是形象精确,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意趣横生。基于此,姜学哲笔下的工笔艺术,莫不把真切描写具体形态与意境表现放在重要的地位。他大量汲取传统营养,在学习、临摹宋元前人优秀作品的基础上,努力形成自己兼工带写的绘画特色。他善于把传统工笔画语言进行现代改造,从形式构成到空间处理,从造型设计到色彩搭配,处处体现出一种浓郁的现代气质和清新的民间元素。他的作品,力求通过对自然的独特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总是能在极普通的景色中找到一种令人眼睛为之一亮的情趣。他画面上所具有的那种响亮欢快的情绪,无一不是他自己真挚感情的再现。他的画中,往往颜色用得不是太多,但整个感觉高雅而庄重。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洋溢着自然和谐的情趣。不论纨扇小品还是宏幅巨制,都是用认真的态度和很大的力气去苦心经营,着力于清雅隽永的氛围中彰显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构图巧妙,主题突出,笔墨丰富多变,风格清新流畅,富有诗情画意。那幅1991年赴原苏联展出并被我国文化部对外展览公司收藏的《江水清清》,表现的是冬日朝鲜族妇女在结冰的江上浣洗衣物的场景。构图呈竖式,左侧三分之二画面是洁白冰面上的人物,右侧则是清澈见底的江水,形成不对称结构;从色彩看,整个画面以白色为主,人物与冰面融成一片素色,流淌的江水呈幽黑色,在视觉上形成黑白分明的强烈反差、对比;从人物上看,五个洗衣女一字排开,四个老年和中年妇女,或带御寒的皮手套或赤手,熟练地在洗涤、捶打衣物,动作自然、表情丰富,只有中间那个尚带稚气的少女,身材单薄,不耐寒冷,从手套中抽出被冻僵的双手呵气取暖。这是一幅典型的东北画面。冰雪世界中的清清江水,是岁月长河中一代一代朝鲜族妇女吃苦耐劳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她们纯洁如玉美丽心灵和质朴无华优秀品质的形象表现。

    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切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内容,都是植根于民族特定的生活环境、民族传统、山川名胜等,与当地的人文历史、地域文化的影响与传承密不可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北大地是姜学哲生长的故乡和精神的家园,是他艺术创作的不竭动力和长流源泉。几十年来,白山黑水文化滋养了他的身心,浸淫了他的血脉。所以,无论是他以后走到哪里、生活在哪里,都会始终用心、用手中的画笔,去深情关注和着力表现本民族人们的生活状态、精神风貌。纵览姜学哲的工笔画作品,无论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很好的融合了白山黑水特有的地域文化,东北风情已经深深地进入了他的创作视野,注入了他的创作领域。毫无疑问,他的作品大多数以朝鲜族民俗为主题,古朴典雅、深邃隽永,是原汁原味的朝鲜族民俗画。他以朝鲜族民族风情风貌为主线和主题,突出民族特色、地域特征,准确生动的体现朝鲜族人民的民族品格、团结精神。他的一系列作品,全面表现了朝鲜族人民独特的衣食起居、风味饮食、文明礼仪、民俗体育、时令风俗、民族歌舞、人物特征等迷人风情,是朝鲜族人民生活、劳动场景的真实写照。特别精彩的是他的人物画作品,“度物象而取其真”,能够准确抓住各种活动场景中人物丰富的面部表情、迅捷的动作变化,并出神入化地加以表现、刻画。我们不难看出,姜学哲有着细致入微观察生活、生动传神表现生活的超凡能力。他那些曾经多次在全国或省美展获奖、入选的优秀作品,无不以简洁单纯、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体现朝鲜族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

    我以为,姜学哲绘画作品的过人之处,就是他工写双修,工写兼善,于写意中体现出“应物象形”的工笔性,于工笔中体现出“气韵生动”的写意性,特别是于后者表现、发挥得更为突出。工乃笔意俱到,“纤不伤雅,富丽而不俗恶”;写则由工化出,笔健墨活,气完神足。工与写,都讲求以意为先,以气质品格为上。姜学哲绘画艺术所孜孜以求的就是以形写神,传神写照,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当下,受不良时风的影响,有些工笔画家摈弃传统精神,一味追求“惟妙惟肖”的形似,罗列画面琐碎繁杂,表现物态腻烦呆滞。他们洋洋自得于把手中画笔变成照相机,对景描绘毫发毕现,刻画细节不遗余力,自诩高手,实则画匠。他们忽视或者无力表达所绘形物之神和意,不懂得状其形,更要写其意,即追求“象外之神”和“象外之意”;不懂得 “意在笔先,迁想妙得”,“精而造疏,简而意足”;不懂得写实与写意的相容相融,使工笔画讲求笔墨语言,强调情趣神韵……凡此种种,究其原因就是工笔画缺少写意性。李可染先生刻有一枚图章“不与照相机争工”。他说,“画家比摄像师有更大的创造的自由,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条件。”我们知道,工笔画中的写意性越强,其生命力也就越强,相反,则会日渐没落。“笔由心出,法为我用”。姜学哲的艺术作品,不是不加选择去完全照搬生活中真实形象,而是通过从目视到心视的转化,力求表现出所描绘对象的动态、情趣、虚实、浓淡、形神、气势,使之具有诗情画意,力求达到工笔精妙而具有写意精神的境界。虽然他也十分重技法技巧,但给人感觉不是刻意追求,仿佛是自然流露出来的。他的笔墨简逸放纵,设色明净淡雅,形成兼工带写,明快温馨的格调。他以为,自然的真实不是纯粹的艺术,只有画家根据自己的感悟重新铸造出来的自然才是真正的艺术。艺术的真实只能是象征性的真实。画家应该以“写心”为上,有思想、有创见,将心灵深处涌出的情思和生命活力,经过艺术语言进行加工、表现。可能是因为他并没有受到学院派那样系统的写实造型训练,所以身上没有被沉重的写实“包袱”所累,能够在吸收写实技巧将其融人笔墨写意时,更加放得开,走得远,更加从容自如地表现出生动的艺术形象。

    姜学哲追求工笔与写意的结合,冲破工笔画过分拘谨的藩篱,于工整细腻之中融进意象化的元素,以气韵求形似,以神似求工笔。“万物静观皆自得。”画境之妙,在于虚实变化。虚则灵,灵则有魂,有魂则画活。“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清方士庶《天慵庵随笔》)。姜学哲的作品,非常注重虚实的处理,追求“无画处皆成妙境”、“于无声处听惊雷”,组织画面疏密得当,通过大面积的空白来衬托和突出画面主体,空白处更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使人回味无穷。例如,他的《捣椒图》就是一幅令人眼睛一亮的精品佳作。画面上,粗大的树干制成的舂杵,象跷跷板一般形成杠杆结构,上端是两个媳妇在悠闲地用脚踩踏,一个阿妈妮双手捧着盛满辣椒的簸箕,笑容慈祥,背上襁褓中是一个睡熟的婴儿;下端则是在石臼边翻铲椒粉的小姑娘,用手擦拭被辣椒粉呛辣的眼睛、鼻子,尽管是背影侧面,但依然可以想象出她闭眼抽鼻的俊俏模样,另外三人正在开心地笑看着小姑娘。几只农家鸡正在刨土啄食,仿佛对这一精彩情节熟视无睹。整个画面生动细腻,精彩传神,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竖幅构图整体呈T型,左下侧的小姑娘和右下侧装着辣椒粉的布口袋,如秤砣般“四两拨千斤”,起到了稳定画面的重要作用。熟睡的婴儿与欢乐的劳动场面,一静一动,形成反差。画面整体呈赭黄的暖色调,暖意融融,红红的辣椒耀眼地凸显出来,阿妈妮的背心、小姑娘的裙子是黑色,分布在左上、右下两端,与辣椒形成红与黑的精彩对比。画面大片留白,除了主要的人物、场景,其他背景都做虚化处理,虚实结合,舒朗透气,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灵动深远,绝称佳妙。

    齐白石说,“笔笔相生,笔笔相因。”我们欣赏姜学哲工笔画的写意性,就不能不关注到他的作品中凸显出来的气韵、神韵。“气韵生动”是他的作品内在的神气和韵味,是作品的灵魂,是一种鲜活的生命状态。可以说,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一直是姜学哲艺术创作追求的目标和实践的目的。他通过力求精妙表现作品的形神、气象、分合、奇正、疏密、精略、取舍、虚实等关系,苦心经营组织画面,神融笔畅抒情达意。他追求生动的笔墨,干与湿,苍与润,线条的圆润和辛辣,用笔的节奏与趣味。他在用笔时既灵动又朴实,藏巧于拙,以拙胜巧,画出来的艺术形象超越自然、超越自我,既有表现物态的内在精神,又有画家自我的审美情趣。他的那些优秀作品,之所以让人心生欢喜,百看不厌,就是这种生动的笔墨神韵所创造的独特意境。自然而然,姜学哲所画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非常熟悉的生活,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鲜活的生命。欣赏他入展第六届全国美展的《打糕图》,朝鲜族特有的民族风情扑面而来。作为朝鲜族传统食品的打糕是朝鲜族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画面上,两个妇女正在奋力挥槌打糕,一个在旁挽袖跃跃欲试,充满劳动的喜悦。右侧坐着的老年阿妈妮、背着婴儿的中年媳妇,天真烂漫玩耍的儿童……整个画面舒朗简洁,人物形象细腻生动,线条流畅,色彩淡雅,画面动静有序。透过画面,仿佛能听到远处传来阵阵的欢声笑语。作品最精粹之处即“画眼”,是占画面三分之二空间的三个劳作的妇女的形象。画家充满激情地去用心表现、强调甚至夸张最主要的人物情节,起到了引人入胜,打动人心的效果,画家的思想感情也跃然纸上。

    姜学哲的工笔画创作,用“呕心沥血”来形容真是毫不为过。“意匠惨淡经营中”。仅起草图的过程,他就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一遍一遍构思,一次一次起稿,起得特别的精细,再反复修改,连题款的字数、印章的位置都安排得当,标注清楚,一丝不苟,直至满意定稿。他说,近几年,喜欢直接用生宣画工笔,以更好地强调工笔画的写意性,体现绘画创作的书写状态和笔意韵致,追求“以书入画”的笔墨格调与精神境界。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画传统一直与弘扬美德密切关联,与熔铸人的道德品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密不可分。绘画的功夫是磨练出来的,境界是滋养出来的,需要年复一年的积淀,能够耐得住寂寞,心不染尘。放眼当今画坛,人心浮躁、鱼龙混杂,俨然已成熙熙攘攘、嘈嘈杂杂的“名利场”。其中人品低下、画品低俗、投机取巧乃至道德沦丧者如过江之鲫,比比皆是。“德成而上,艺成而下。”李可染先生曾经强调,“一个中国画家应具备高品德、知谦虚、走正道、识方法、强毅力的‘五德’素质”。真正献身艺术的人,就是要对艺术有纯粹的发心,有一种呕心沥血的殉道精神。“人品不高,用墨无法。”年近花甲的姜学哲数十年如一日,静隐于闹市之中,神游于尘世之外,抱朴守拙,淡泊宁静,为人低调,与世无争待人诚恳,不事张扬。他视名利如浮云,致广大而尽精微,对待艺术认真严谨、虔诚敬畏,痴心不改;他扎根传统,自学成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潜心悟道,心底安宁,画面干净,格调纯正,笔墨所到之处,自由潇洒,清新开阔,灿然可观,给人以超越尘世的精神享受。

    2012年,我曾为学哲兄一幅精彩的写意《悟禅图》题七绝一首:

   

    静坐亦禅行亦禅,永嘉证道法灯传。

    一灯能破千年暗,尘宇廓清心湛然。

 

    姜学哲的故乡吉林敦化,历史悠久,素有“千年古都百年县”之称,语出《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寄“敦风化俗”之意。就中国画艺术而言,人物画强调“成教化,助人伦”的道德教化作用;山水、花鸟画强调“借物咏怀”、“托物言志”的寓教于乐。“德不孤,必有邻”。我们期待,在今后艺术道路上,学哲兄能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精品,不断给人以真、善、美的启迪,敦化风俗,廓清尘宇,荡涤灵魂,心明湛然。 

 

                                                       甲午处暑于琴岛小蓬莱馆

 

 

 

 【本文发《中国书画报》2016年第62期(8月10日出版),编辑有删改。】

 

 

工写结合   笔由心出

杜刊功

(《中国书画报》2016年第62期)

 

  工笔和写意是传统中国画明亮耀眼的“双子星”。工与写,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两者只是技法、形式的不同,而写意传神的艺术特征是一致的。工写结合,才能形神兼备、抒情达意。就姜学哲而言,工笔和写意,或者说工笔画的写意性和写意画的工笔性,恰似“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载着他在前进的道路上奔驰、腾飞。

  姜学哲善画速写,能够凭借现场写生得来的经验,将自己的心灵迹化为动人的笔墨。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花鸟,无不造型准确,下笔果敢,墨色生动,神采飞扬。他的那些来自故乡的关东老人,追求古意的仕女、文人雅士和得之于大自然的动物、风景无不形神兼备。姜学哲非常喜欢当代画家李世南的艺术。20世纪80年代初,李世南到吉林讲学,给当时年轻的姜学哲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李世南对大写意人物画的探索和革新,以及他“苦行僧”般坚韧不拔的精神,都深深影响了姜学哲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实践。
  工笔画以笔墨细密严整、色彩绚烂鲜明为基本特点。它以精细的笔法、严谨的结构、传神的造型、典雅的色彩为独特的绘画语言,来表现画家的情感与思想。姜学哲大量汲取传统营养,在学习、临摹前人优秀作品的基础上,努力形成自己兼工带写的绘画特色。他善于把传统工笔画语言进行现代改造,从形式构成到空间处理,从造型设计到色彩搭配,处处体现出一种浓郁的现代气质和清新的民间元素。他力求通过对自然的独特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在极普通的景色中寻找一种令人眼前为之一亮的情趣。他的画中,往往颜色用得不是太多,但整个感觉高雅而庄重。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洋溢着自然和谐的情趣。不论纨扇小品还是鸿幅巨制,他都是用认真的态度苦心经营,着力于清雅隽永的氛围中彰显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切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内容都植根于特定的生活环境、民族传统中,与当地的人文历史、地域文化的影响与传承密不可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北大地是姜学哲生长的故乡和精神的家园,是他艺术创作的不竭动力和长流源泉。几十年来,“白山黑水”间的文化滋养了他的身心,浸淫了他的血脉。姜学哲是朝鲜族,因此他的作品大多以朝鲜族民俗为主题,古朴典雅、深邃隽永。他以朝鲜族民族风情风貌为主线,突出民族特色、地域特征,准确生动地体现朝鲜族人民的民族品格。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姜学哲能够准确抓住各种活动场景中人物丰富的面部表情及瞬间的动作变化,并能出神入化地加以表现、刻画。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姜学哲有着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写客观之“真”、绘主观之情的超凡能力。
  当下,受不良时风的影响,有些工笔画家摈弃传统精神,一味追求“惟妙惟肖”的形似,罗列物象琐碎繁杂,表现物态腻烦呆滞。他们洋洋自得于把手中画笔变成照相机,对景描绘毫发毕现,刻画细节不遗余力。他们忽视或者无力表达所绘形物之神和意,不懂得既要状其形,更要写其意。李可染先生刻有一枚图章“不与照相机争工”。他说:“画家比摄像师有更大的创造的自由,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条件。”我们知道,工笔画中的写意性越强,其生命力也就越强;相反,则会日渐没落。“笔由心出,法为我用。”姜学哲的艺术作品,不是不加选择地去完全照搬生活中的真实形象,而是通过从目视到心视的转化,力求表现出所描绘对象的动态、情趣、虚实、浓淡、形神、气势,使之具有诗情画意。虽然他也十分重技法技巧,但给人感觉不是刻意追求,仿佛是自然流露出来的。他的笔墨简逸放纵,设色明净淡雅,形成兼工带写、明快温馨的格调。姜学哲以为,自然的真实不是纯粹的艺术,只有画家根据自己的感悟重新铸造出来的自然才是真正的艺术。艺术的真实只能是象征性的真实。画家应该以“写心”为上,有思想、有创见,才能将心灵深处涌出的情思和生命活力付诸笔端。
  姜学哲绘画作品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工写双修,能于写意中体现出“应物象形”的工笔性,于工笔中体现出“气韵生动”的写意性。我们期待,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姜学哲能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不断给人以真、善、美的启迪。

 【评论】画家姜学哲艺术印象漫笔



 

【评论】画家姜学哲艺术印象漫笔

 

【评论】画家姜学哲艺术印象漫笔

【评论】画家姜学哲艺术印象漫笔

【评论】画家姜学哲艺术印象漫笔

【评论】画家姜学哲艺术印象漫笔


【评论】画家姜学哲艺术印象漫笔
【评论】画家姜学哲艺术印象漫笔

【评论】画家姜学哲艺术印象漫笔

【评论】画家姜学哲艺术印象漫笔

【评论】画家姜学哲艺术印象漫笔

【评论】画家姜学哲艺术印象漫笔

【评论】画家姜学哲艺术印象漫笔

【评论】画家姜学哲艺术印象漫笔

【评论】画家姜学哲艺术印象漫笔

【评论】画家姜学哲艺术印象漫笔

【评论】画家姜学哲艺术印象漫笔

【评论】画家姜学哲艺术印象漫笔

【评论】画家姜学哲艺术印象漫笔


【评论】画家姜学哲艺术印象漫笔

 

【压缩版】

自凭造化度金针   腕底丹青养素襟   

                    

——画家姜学哲艺术印象漫笔 

文/ 杜刊功 

 

     姜学哲,1957年出生于吉林敦化,1987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98年举家定居于山东青岛,是一位甘于寂寞、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卓有成就的优秀朝鲜族画家。

    众所周知,工笔和写意,是共同构成传统中国画明亮耀眼的“双子星”。工与写,不是彼此的对立,而是辩证的统一,两者只是技法形式的不同,但写意传神的艺术特征是一致的。就姜学哲而言,工笔和写意,或者说,工笔画的写意性和写意画的工笔性,恰似他中国画艺术的“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载着他在前进的道路上奔驰、腾飞。

    多年大量的速写、素描、水彩、水粉、油画等多画种训练和坚实的书法基础,使姜学哲具备了扎实的状物能力,高超的造型手段,他的写意画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特别是他善画速写,能够凭借现场写生得来的经验,将自己的心灵迹化为动人的笔墨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花鸟,无不造型准确,线条果敢,墨色生动,神采飞扬。他的那些来自故乡的关东老人系列,追求古意的仕女、文人雅士系列,得之于大自然的动物、风景系列……无不形神兼备,酣畅淋漓。

    而在工笔艺术创作实践中,姜学哲把真切描写具体形态与意境表现放在重要的地位。他大量汲取传统营养,在学习、临摹宋元前人优秀作品的基础上,努力形成自己兼工带写的绘画特色。他善于把传统工笔画语言进行现代改造,从形式构成到空间处理,从造型设计到色彩搭配,处处体现出一种浓郁的现代气质和清新的民间元素。他的作品,力求通过对自然的独特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总是能在极普通的景色中找到一种令人眼睛为之一亮的情趣。他画面上所具有的那种响亮欢快的情绪,无一不是他自己真挚感情的再现。他的画中,往往颜色用得不是太多,但整个感觉高雅而庄重。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洋溢着自然和谐的情趣。不论纨扇小品还是宏幅巨制,都是用认真的态度和很大的力气去苦心经营,着力于清雅隽永的氛围中彰显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构图巧妙,主题突出,笔墨丰富多变,风格清新流畅,富有诗情画意。

    艺术来源于生活。东北大地是姜学哲生长的故乡和精神的家园,是他艺术创作的不竭动力和长流源泉。几十年来,白山黑水文化滋养了他的身心,浸淫了他的血脉。所以,无论是他以后走到哪里、生活在哪里,都会始终用心、用手中的画笔,去深情关注和着力表现本民族人们的生活状态、精神风貌。纵览姜学哲的工笔画作品,无论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很好的融合了白山黑水特有的地域文化,东北风情已经深深地进入了他的创作视野,注入了他的创作领域。毫无疑问,他的作品大多数以朝鲜族民俗为主题,古朴典雅、深邃隽永,是原汁原味的朝鲜族民俗画。他以朝鲜族民族风情风貌为主线和主题,突出民族特色、地域特征,准确生动的体现朝鲜族人民的民族品格、团结精神。他的一系列作品,全面表现了朝鲜族人民独特的衣食起居、风味饮食、文明礼仪、民俗体育、时令风俗、民族歌舞、人物特征等迷人风情,是朝鲜族人民生活、劳动场景的真实写照。特别精彩的是他的人物画作品,“度物象而取其真”,能够准确抓住各种活动场景中人物丰富的面部表情、迅捷的动作变化,并出神入化地加以表现、刻画。我们不难看出,姜学哲有着细致入微观察生活、生动传神表现生活的超凡能力。他那些曾经多次在全国或省美展获奖、入选的优秀作品,无不以简洁单纯、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体现朝鲜族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

    姜学哲绘画作品的过人之处,就是他工写双修,工写兼善,于写意中体现出“应物象形”的工笔性,于工笔中体现出“气韵生动”的写意性,特别是于后者表现、发挥得更为突出。工乃笔意俱到,“纤不伤雅,富丽而不俗恶”;写则由工化出,笔健墨活,气完神足。工与写,都讲求以意为先,以气质品格为上。姜学哲绘画艺术所孜孜以求的就是以形写神,传神写照,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工笔画中的写意性越强,其生命力也就越强,相反,则会日渐没落。“笔由心出,法为我用”。姜学哲的艺术作品,不是不加选择去完全照搬生活中真实形象,而是通过从目视到心视的转化,力求表现出所描绘对象的动态、情趣、虚实、浓淡、形神、气势,使之具有诗情画意,力求达到工笔精妙而具有写意精神的境界。虽然他也十分重技法技巧,但给人感觉不是刻意追求,仿佛是自然流露出来的。他的笔墨简逸放纵,设色明净淡雅,形成兼工带写,明快温馨的格调。他以为,自然的真实不是纯粹的艺术,只有画家根据自己的感悟重新铸造出来的自然才是真正的艺术。艺术的真实只能是象征性的真实。画家应该以“写心”为上,有思想、有创见,将心灵深处涌出的情思和生命活力,经过艺术语言进行加工、表现。可能是因为他并没有受到学院派那样系统的写实造型训练,所以身上没有被沉重的写实“包袱”所累,能够在吸收写实技巧将其融人笔墨写意时,更加放得开,走得远,更加从容自如地表现出生动的艺术形象。姜学哲追求工笔与写意的结合,冲破工笔画过分拘谨的藩篱,于工整细腻之中融进意象化的元素,以气韵求形似,以神似求工笔。他的作品,非常注重虚实的处理,追求“无画处皆成妙境”、“于无声处听惊雷”,组织画面疏密得当,通过大面积的空白来衬托和突出画面主体,空白处更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使人回味无穷。

    我们欣赏姜学哲工笔画的写意性,就不能不关注到他的作品中凸显出来的气韵、神韵。“气韵生动”是他的作品内在的神气和韵味,是作品的灵魂,是一种鲜活的生命状态。可以说,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一直是姜学哲艺术创作追求的目标和实践的目的。他通过力求精妙表现作品的形神、气象、分合、奇正、疏密、精略、取舍、虚实等关系,苦心经营组织画面,神融笔畅抒情达意。他追求生动的笔墨,干与湿,苍与润,线条的圆润和辛辣,用笔的节奏与趣味。他在用笔时既灵动又朴实,藏巧于拙,以拙胜巧,画出来的艺术形象超越自然、超越自我,既有表现物态的内在精神,又有画家自我的审美情趣。他的那些优秀作品,之所以让人心生欢喜,百看不厌,就是这种生动的笔墨神韵所创造的独特意境。自然而然,姜学哲所画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非常熟悉的生活,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鲜活的生命。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画传统一直与弘扬美德密切关联,与熔铸人的道德品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密不可分。真正献身艺术的人,就是要对艺术有纯粹的发心,有一种呕心沥血的殉道精神。“人品不高,用墨无法。”年近花甲的姜学哲数十年如一日,静隐于闹市之中,神游于尘世之外,抱朴守拙,淡泊宁静,为人低调,与世无争,待人诚恳,不事张扬。他视名利如浮云,致广大而尽精微,对待艺术认真严谨、虔诚敬畏,痴心不改;他扎根传统,自学成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潜心悟道,心底安宁,画面干净,格调纯正,笔墨所到之处,自由潇洒,清新开阔,灿然可观,给人以超越尘世的精神享受。

    2014年初秋,有感于姜学哲兄其人其艺,曾赋七律一首相赠:

    自凭造化度金针,腕底丹青养素襟。

    铁线精描工细细,韵神意写笔骎骎。

    白山黑水故乡月,紫陌红尘赤子心。

    秋色斑斓堪入画,东篱把酒醉花阴。

 

 

                                                      甲午处暑于琴岛小蓬莱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