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艺风范泽后人
--- 忆在恩师董世祚先生身边学拳的日子
王培昌
回想起五十六年前,在董老(世祚)门下学拳的日子,仿佛就在眼前。
我是由堂叔介绍去董老那里学拳的,当时董老看我年龄小,不教我拳,仅让练习站桩,一站就是三个月。当时,我什麽也不懂,老师讲如何练,就如何练。
经过三个月后,接下来,学习太极拳的基本功单姿势。所谓单姿势,就是一个桩功在原地反复练习。实质上,是劲功与桩功相结合的练习法,也可以称劲功或活桩功。主要练习腰、胯、腿,锻炼人体中、下部的力量。也是练太极拳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
经过一段时期的练习后,方开始授拳。董老教拳与一般教法不同。他三天给我讲一式或者五天上一式。他讲的每一式,你回去练,认为练好了,他看了满意了,再给你讲下一式。如果,你一式未达到要求,一直等你练好后再往下讲。这样一套拳整整讲了一年半,也练了一年半方结束。看着学的慢,实质上是快。等拳学完了,基本上也定架了,无需反复地改正。
董老给我讲的拳架与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拳架不同。它是一套大开、大合,拳架走起来,以腰胯为主,每式可连,也可停。如果,每个拳式练时停2~3个呼吸时,整个一套拳,练起来似桩功。它的拳式程序与社会上流传的85式传统杨式拳相同。如果按每式2~3个呼吸法来练习,那么这套拳就相当于85式传统杨式拳的桩功了。可知其功力之大小。演练此拳,一定要到位,每个动作,每个方位均要清楚,走起拳架来一定要方方正正的,后来我们俗称它为“方架”。练太极拳者均知,练拳时要先求方、后求圆,然后再方圆相生。
练了若干年之后,方知董老教我的这套拳是杨式传统练功架,也称“大功力架”。一般是不传给外面的,仅在杨家入门弟子内传授,在杨家弟子内若年龄比较大一些的,一般传授“养生架”。
练功架,也称谓八五式,八五式是指八法及五步,拳谱为八十一式。它的由来是九.九,八十一式。也有九.九归一之意。
现在,回忆起来,董老教我练习太极拳的程序是科学的。因为,我学拳年龄小,不易定心,因此要我站桩,站桩是武术的入门功夫。一切武术均是由桩功开始。桩站好了,心也静了。开始练习劲功及势功(即单姿势),到有了劲力,脚下也有根了。然后才开始习拳架。拳论云“先开展,后紧凑”。因此教我一套大开大合、对称拉长的“练功架”,使全身放长。然后再圈起来走85式传统杨式拳。我们俗称练功架为方架,85式传统杨式拳为圆架,因为它一切要按规矩走圆。也正如人们所说,打拳如写字,先写正楷后再练行书。
练了几十年的太极拳,有一点体会,想练好太极拳,一定要从筑基功夫练起,基本功练好了,再认真按规矩练拳,今后的一切就好办了。如果不打好基础,想一下子把太极拳练好,也不是一件易事。
大年初五,师徒团聚共庆佳节,席间,弟子们问询,如何离开恩师来哈尔滨近半个世纪之久,而当年学的拳架不会“走架子",而现在学拳的人,一离开老师就把拳架“打走样了”,其实这就是看基本功扎实与否。回想自六十年代离开恩师以来,只要走杨式拳架,恩师当年行拳走架的气势、神态就出现在眼前,恩师当年的谆谆教导时刻于耳畔回响,闲暇时,恩师的每个动作会像过电影一样,浮现脑海,时刻提醒着自己---
几十年来遵循师教,刻苦磨砺,对太极拳术的真谛略有所得,这里面饱含着恩师无数的心血和精力。恩师多年无言的大爱,让我一生感恩,催我一生奋进,我将不遗余力地推广普及传统太极拳,报答恩师的谆谆教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