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走新疆(16)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地下运河”坎儿井

(2012-02-14 06:19:07)
标签:

坎儿井

京杭大运河

水利工程

竖井

蒸发量

旅游

游走新疆(16)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地下运河”坎儿井

游走新疆(16)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地下运河”坎儿井

游走新疆(16)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地下运河”坎儿井

游走新疆(16)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地下运河”坎儿井

    游走新疆最后一个城市就是吐鲁番了,这是个神奇的地方,它以环境奇特、古迹遍地、资源丰富、物产富饶著称。吐鲁番,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使吐鲁番名扬海内外。在这块十分之一土地低于海平面的盆地里装满了葡萄和美景。这个盆里装着世界上最甜的葡萄:无核白葡萄,而浇灌、滋润它的是干旱少雨地区的一种特殊的灌溉系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的坎儿井香甜的井水。
游走新疆(16)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地下运河”坎儿井

游走新疆(16)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地下运河”坎儿井

游走新疆(16)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地下运河”坎儿井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O公里,是人工挖掘开凿的地下引水工程,减少了水分蒸发,保证农田灌溉。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从这里下井)
游走新疆(16)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地下运河”坎儿井

    游走新疆(16)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地下运河”坎儿井

 

游走新疆(16)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地下运河”坎儿井

游走新疆(16)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地下运河”坎儿井

游走新疆(16)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地下运河”坎儿井
    人们在山脚下按一定的间隔挖一排竖井,井深十几米至几十米,然后在井地下挖暗渠,连同竖井,形成地势的自然倾斜,把水引出地面,用于灌溉。在这里看到并不是“井”,而是人工开凿的地下河及出露地表的出水口。正是因为有了这独特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把地下水引向地面,灌溉盆地数十万亩良田,才孕育了吐鲁番各族人民,使沙漠变成了绿洲。由此可见,坎儿井水利工程,构思巧妙,艰巨宏大,不愧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它是古代人民留下的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利用自然造福于自己的伟大奇迹。
游走新疆(16)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地下运河”坎儿井

游走新疆(16)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地下运河”坎儿井

游走新疆(16)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地下运河”坎儿井

游走新疆(16)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地下运河”坎儿井

游走新疆(16)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地下运河”坎儿井

游走新疆(16)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地下运河”坎儿井

游走新疆(16)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地下运河”坎儿井

游走新疆(16)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地下运河”坎儿井

    坎儿井遍布吐鲁番,纵横交错的坎儿井像地下长城、像运河源源不断将天山雪水送到吐鲁番绿洲。坎儿井滋润了火州的果园、农庄,养育了勤劳、善良的吐鲁番各族人民!只有到过吐鲁番的人,才知道水是多么的珍贵和来之不易。
游走新疆(16)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地下运河”坎儿井

游走新疆(16)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地下运河”坎儿井

    坎儿井在吐鲁番盆地大量兴建的原因,是和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分不开的。吐鲁番是我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可达到3000毫米,可称得上是中国的干极。但坎儿井是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吐鲁番虽然酷热少雨,但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
游走新疆(16)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地下运河”坎儿井

           游走新疆(16)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地下运河”坎儿井

游走新疆(16)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地下运河”坎儿井

游走新疆(16)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地下运河”坎儿井

游走新疆(16)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地下运河”坎儿井

 

游走新疆(16)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地下运河”坎儿井

游走新疆(16)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地下运河”坎儿井

            游走新疆(16)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地下运河”坎儿井

游走新疆(16)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地下运河”坎儿井

博友巴萨老师题:

    双调·沉醉东风“地下运河”坎儿井特告。

       旅游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吐鲁番盆满翠,白葡萄惹人醉。
       终年无雨干旱之地,
       无奈羌人修坎儿井渠。
       好气派,灌十万亩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