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5月21日北京拍出最高地价的广渠门路10号地,至今还不到1个半月的时间,在6月30日下午3点开始进行的又一轮竞标中,北京拍出又一“地王”、“绝版黄金”地块——广渠门路15号地块又被拍出,竞标金额达40.6亿元。大家知道广渠路10号地曾被以楼面价每平方米建筑面积15141元被拍卖后,这个15号地也不示弱,以每平方米楼面价14500元被中化方兴拿下。而15号地建筑面积为28万平方米,是10号地的4倍,住宅与公建比为5:5,但也可看出这块黄金地段的价值。由此我在想,从北京连续不断地出现地王般价格的土地拍卖又昭示着什么呢?
我想不外乎主要有这么两点:
一是经济有所好转,房价还仍趋于上涨势头。从5月21日拍出的北京“地王”到今天又拍出“绝版黄金”地块,价格如此之高在北京自“开春”以来形成了热势不减的劲头,以此影响并带动全国房地产业发展势头。在经济危机还未见底、经济建设在各级政府的扩内需求发展的精神下,刚刚有所缓解的时候,让人们、特别是房地产开发商们看到了一个信号,那就是房地产市场不会走向“拐点”、急于下行的情况,只有走向平稳上升的趋势。不然5月21日的拍卖怎么竟有89次的报价?6月以来又有多块土地被拍出,而北京一次就推出9块地“招、拍、挂”,此前一天就有7块地大都溢价成交,这都是少有的景象。而房价在人们企望能有所下降的时候,反倒不仅不下降还普遍有所“回暖、升温”般地上涨。如果按照国土资源部前不久的调查所报告所指出的情况看,在全国东、南和中部等地的土地出让,仅占房地产开发建设商品房总成本的15~30%,平均的23.3%以此就是按其高30%计算,“地王”房价至少是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在4.5万元以上,而此地角、此环境每平方米在3万元也不算低了。就是说此地房价肯定与现实房价要高,甚至高出很多。难怪上海的上10万元一平方米的豪宅最近一天就卖出好几套。这只能说明一种趋势,那就是高价房有了回暖上升的迹象。当然百姓企盼的“低价房”又几乎没有,自然也就没有“回暖”的迹象或是说只有“假性回暖”。北京的情况应该说最为典型,何况还都同样有着超过至少2年以上销售量的大量积压的商品房待消化。除东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也几乎大同小异。
第二点就是说明现在房企太有钱,在资金的供应上“不差钱”了。现在一些较具规模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链”都还很“壮实”,不然都凭什么争先恐后要高价拿地?广渠路15号地自6月16日挂牌入市后,首日仅收到一份底价为16.4亿元的报价,虽然3天后收到第二笔报价,此后一周便“无人问津”,刚觉得房地产开发商们有了点理性,可一周后到27日就有了第10次报价,已经达到26亿元。在6月30日下午开拍的现场,云集的11家房地产企业都是在国内属势力强大的开发企业,除了中化方兴知名度没有其他那些家高之外,都很有名气,连有“拐点论”的万科也来竞标,而最终达到第N次的轮番竞相报价,最终被中化方兴以40.6亿元拿下“绝版黄金”的15号地。虽然按总面积28万平方米没有扣除其他配套面积计算,比10号地楼面地价略低,但也达到了每平方米14500元,扣除配套面积楼面价达到1.6万元/平方米,也同样按国土资源部的地价与房价之比的说法,也得卖4.5万元/平方米以上了?可此时此地商品房每平方米平均售价才1.5万元,涨3倍那是不太可能的,每平方米卖3万在近两年内也很难。泡沫难免产生几乎也已成定局。
由此我还想说,北京“绝版黄金”地块的竞拍,要么说是开发商“资金过剩”也预示着楼市的前景看好;要么就是缺乏理智,是在“竞显实力”。可是从这一阶段看应该说还算理智,也可能是有这种大钱、有这种势力的开发商不多而竞相出价的不如10号地那么纷纷竞标?但却让人们更加感到,现在国家有钱了,房地产开发商也有钱了,只是苦了大多数没有钱的买房者。这又是一个有钱人的“游戏”,因此不管怎样都应该引起人们特别是政府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首先政府不能“坐山观虎斗”,扔出一块“肉”来,引得这些“虎们”去争抢、相互间去“撕咬”最终坐收渔利。其次是银行方面还应收紧口袋严格把住信贷关。前些日子从审计署的报告材料上可看到,银行业有400多亿元的违规放贷中,大部分是投向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因此对有些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是有了钱而没了理智。他们认为反正也不是自己掏腰包,大不了到后来失策了再由银行高价给收去,自己也没有什么损失,只有银行又增加了更多的“不良资产”。因此,我认为当务之急还是应该放缓土地的放量,房地产市场还应该处于调整阶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