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摘抄(一)
(2009-01-13 15:48:12)
标签:
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脑力劳动 |
分类: 独行者的教育 |
读书可以充实生活,特别是读有影响力的书。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我,深感自己对教育理论了解甚少,阅读的教育专著更是少之又少,深感自己的底气不足。我良心发现,决心在这2009年开始之际,为自己定下每天读书,充实自己的生活,也为自己即将走上讲坛积累些理论。
首先要读一读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该书总共提了100条建议,包括了教学工作、道德教育工作、教师工作方法等。我要每天读一些,把书中最有用的理论摘抄下来,方便自己以后的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一)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于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就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只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那末这种课就不会把教师弄得心情焦躁,精疲力尽。教师不必紧张地等待会发生不愉快的事,他不必去监视那些由于无事可做而不时地用调皮行为来“招待”教师的那些机灵而坐不稳的孩子们,因为在这样的课上,他们的精力都被纳入了正当的轨道。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啊!
(二)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二十四小时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三)教师的时间和教学个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而其中占居首位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
(四)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在一节又一节的课堂上,进行各种各样的练习,务必使儿童已经记住的词经常复习,反复使用。
△游戏成分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五)“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
(六)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程是特别有害的,——这些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七)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懂的、死的“形装”,而要是他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
△在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教学和教育的这一方向性体现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
(八)关于获取知识
△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摆下一些“引火线”。
△获取知识,不一定哟啊把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喊起来回答问题,听他们说些什么,然后从他们的零散的回答凑成一个总的答案。这样的做法只能造成表面上的积极性,而不一定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思维积极性。
(九)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
(十)第一次学习新教材
△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对事实、现象、规律性做出肤浅的理解,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在语法规则上犯错误,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数学规律性时就解错例题和应用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