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创造性律动
(2009-09-24 17:12:36)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资源篇 |
幼儿园创造性律动
春晖幼儿园 马圣婷
一:创造性律动的定义:
“创造性律动”是指让幼儿在音乐的感染下,身体随着旋律的起伏自由地富于个性和创造性地做出符合音乐性质、结构与节奏的身体动作。这样的身体动作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通过积极探索而创编出来的。其中包括为歌曲创编动作、创编模仿动作、舞蹈动作及欣赏成品音乐创编动作等。创造性律动不仅有利于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也能对他们身心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
二、创造性律动的教学方法
1.替换法
替换是指用一种新的动作替换掉原有律动中部分或全部动作,这一方法适合于初步学习创编动作的小、中班幼儿。它能调动幼儿创编动作的积极性,增加幼儿学习的新鲜感,使幼儿在整个创编活动中轻松自如。
2.联想法
3.类比法
4.匹配法
此法适合于具有创编经验和一定舞蹈动作词汇的中、大班幼儿。
5.迁移法
6.变化法
7.借鉴法
8.组合法
三、如何在律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一、
合适的内容能留给孩子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它能决定孩子思考的难度和创编的范围。在以前的活动中,
二、
在律动活动中,应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幼儿和不同的音乐作品,灵活运用多种形式,进行适当的诱导启发,从而深化和丰富幼儿对音乐的听觉经验,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来丰富并表现所听到的音乐。
三、与整体音乐活动相结合
音乐活动的内容是综合系统的,其中间的内容是相互渗透的。在律动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音乐活动综合性的特点、更好地发挥幼儿的创造力。
四、辅助材料的运用。
为了更好的帮助幼儿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在进行律动活动时,可通过辅助材料的运用:如彩带、纱巾、头饰等帮助幼儿理解,并用动作来表达对音乐形象的理解,于此同时,能进一步发挥幼儿的创造力。
(替换)此方法一般用两课时进行较好。第一课时,教师可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动作让幼儿模仿。第二课时,教师引导幼儿创编不同的动作替换某一乐段(乐句)原有动作。如我园设计的小班创造性律动《大猫小猫》,音乐为ABA三段体结构,A段表现大猫,B段表现小猫。第一课时,教师做大猫,幼儿做小猫,并在教师带领下按音乐节奏拍手。第二课时,教师引导幼儿想象小猫除了拍手还可以做什么,启发幼儿创编出新的动作替换原有拍手动作。
(联想)如创编《彩带舞》律动时,一位幼儿想出了向前甩彩带的方法,教师就抓住时机让幼儿根据动作方位变化进行联想,启发幼儿想出上、下、左、右等不同方位甩彩带的方法。再如创编《儿童乐园》律动时,一位幼儿想出了荡秋千的动作,教师启发幼儿根据律动的主题想出其他儿童乐园游玩的动作,如“翘翘板”、“转椅”等。这种方法的运用,可使幼儿的创造思路更加清晰,创编的动作更加丰富。
(类比)如在创编《花环舞》的动作时,可启发幼儿回忆以前学过的舞蹈中哪一首音乐和现在听到的音乐比较相似。教师也可引导幼儿将性质不同的音乐进行比较。如将《进行曲》与《摇篮曲》进行比较,从而启发幼儿创编出节奏感强、有精神的动作。
(匹配)如我园设计的大班创造性律动《过年》就采用了此法。第一步,教师将根据音乐性质与结构设计出的动作情节提供给幼儿:“过年了,一群小朋友一路小跑来到了夫子庙看花灯。他们左看看、右看看、前面看看、后面看看,看到了许多非常漂亮、有趣的灯,高兴地跳起舞来。”第二步,引导幼儿根据情节创编动作。第三步,将完整动作与音乐匹配,使幼儿在主动学习过程中愉快地掌握动作。
(迁移)如当幼儿学习了新疆舞基本动作后,教师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不同的新疆舞风格的乐曲,让幼儿创编动作,启发幼儿将学会的新疆舞基本动作加以组合迁移到新的音乐中去。
(变化)如幼儿学会原地走“三步”后,可启发幼儿将“三步”作些变化,向前走、向后退,转圈走,加入手的动作走等。随着创编经验的积累,幼儿逐步体会到:可以通过改变动作的姿态、节奏、幅度、力度、方向创编出许多新的动作。
(借鉴)如我园设计的韵律活动《生日树》,教师在引导幼儿创编生日礼物动作时就采用了此法。这种方法不仅使幼儿的创造性得到发展,而且使幼儿体会到与同伴合作取得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组合法)在组合动作时,还可启发幼儿根据角色形象、情节内容进行创编,如大班韵律活动《爱丽斯梦游玩具王国》,教师根据乐曲回旋多的结构,设计出与之相呼应的“爱丽斯—木偶—爱丽斯—小喇叭—爱丽斯—公鸡”等角色,将主题动作与变化动作用交替的方式进行组合,这样的组合既有整体感,又有利于幼儿创编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