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如何开展打击乐活动
(2009-09-24 17:07:31)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资源篇 |
幼儿园如何开展打击乐活动
南京市双闸中心小学幼儿园
幼儿演奏打击乐的意义目的:
音乐,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生命。良好的节奏感是学好音乐的基本条件,因此,从节奏入手想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是科学的,可行的。幼儿对节奏有着天生的敏感和兴趣,“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打击乐就是一种充满动态的活动,比如起伏的旋律、强弱的力度、变化的节奏、快慢的速度都具有“动”的特点,用“动”的方式,施教于“好动”的幼儿,不仅十分适合幼儿的认识规律,而且效果显著。
什么是打击乐?为什么要教幼儿演奏打击乐呢?
打击乐是用各种打击乐器配合乐曲演奏的一种器乐形式,它那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和生动活泼的演奏形式,深受幼儿喜爱。它具有训练乐感、启迪智慧、培养创造力、协调合作能力等功效。打击乐活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很强,为了完成共同的演奏活动,幼儿聚精会神地倾听着音乐,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指挥,该演奏就展示,该休止就控制,努力使自己与整体保持着高度和谐。在活动中幼儿的群体意识、参与意识、操作意识以及自我表达、自我控制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而这些能力正是幼儿将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正如著名的日本儿童音乐教育家铃木所说:“一个演奏者的音乐素质,最后取决于一种比运弓和手指技巧更重要的东西,就是良好的性格。”他又说:“我们的目的不是教好音乐,而是造就良好的公民……使她们从小获得一颗美丽的心。”
这种把音乐教育提高到培养人的高度的认识是值得重视的。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教会幼儿演奏几首曲子,而应把开展打击乐活动上升到培养人的素质的高度去认识。
幼儿园常用打击乐器及其演奏方法:
碰铃
两个碰铃为一副,有的用绳将两个碰铃连起来,有的有把柄。使用用绳串连的碰铃,演奏方法:
左右手的拇指、食指分别紧捏铃碗根部的绳子,不要触及铃,相互碰击发音。
使用有把柄的碰铃,演奏时,左右手各握一个碰铃上的柄,互相碰击发音。碰铃的银色明亮、穿透力强、余音长。
止音方法:敲击之后将碰铃触胸或捏住铃碗。
三角铁
演奏时左手食指挂住顶角上的环,拇指、中指捏住环的根部,右手握大棒,敲击三角铁。向下敲击底边,不要敲击两侧边,否则会引起三角铁转动。三角铁的音色明亮,穿透力强,那悠长响亮的颤音,能给乐曲带来十分美妙的音响效果。
几种常用奏法:
单击底边
快速连续滚击三个内边
滚击没有缺口的底角内边。
滚击顶角内边
止音方法:用左手握住顶角或将三角铁收入怀中。
串铃棒
右手握串铃棒把柄,撞击左手掌发音。
右手握串铃棒把柄,颤动手腕发音。
舞板
有木制和塑料两种。
演奏方法有:
将舞板置于左手掌上,用右手掌拍击各种较简单的节奏。
左右手各握一个舞板,用拇指和其它四指捏拢,放开互击,用这种方法可以演奏较快、较密的节奏。
双响筒
是用木材制的空心乐器,有高低两种不同的音高,演奏时,左手握木柄,右手持打槌,低音置左侧,高音置右侧,先敲击低音,后敲击高音,高低音交替,音色清脆,能逼真地表现马儿奔驰的音乐形象。
沙球
有椰壳、木制和塑料的三种。
左右手各握一个沙球上的柄,双手交替上下晃动发响。另一种演奏方法是控制手腕晃动的力度和幅度,使沙粒在球壳内聚成一团,同时起落撞击球壳发音,用这种方法演奏,可收到音色清脆、节奏清晰“沙拉拉”的音响效果。
教沙球的要领是教会幼儿控制球壳内的沙粒同时起落的技巧。为使幼儿通过视觉和听觉共同感知沙粒同时起落的情境。
打棒
是一种圆柱体的实心木棒,两根一组。
演奏时,左手握住一根棒的中间,尽量使手指与棒的接触面小,形成一个空心拳。右手握住另一根棒的一端,敲击左手大棒的中间。发音清脆、响亮、穿透力强。
铃鼓
执鼓的方法是右手拇指、小指在鼓圈外,食指、中指、无名指在鼓圈内,中指穿入鼓圈的圆孔。
用手掌、肘、肩、膝等击鼓圈或鼓皮。
急速抖动手腕使之发出一连串振音。
右手平端铃鼓于胸前,鼓皮朝上,用左手手指富有弹性地敲击鼓面中心。
节奏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1、节奏教学前的知识准备,是学习节奏的必要条件。现行幼儿园节奏教育与教学采取以下的方法和途径:
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儿童音乐才能的发展,应从顺其自然趋势出发,如四分音符为起步,八分音符为跑步的节奏等。所以在学习节奏教学前,我们要先让幼儿了解表示节奏的图形和符号。
在小班,可以运用一些图片,如:《闪烁的小星星》教学中,我们可以用星星的图片来表示节奏,小星星为4分音符,大星星为2分音符,用拟人的手法将小星星加上眼睛,幼儿非常的感兴趣,在演奏时,也会特别的专注。
在中班,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线条或几何图形来表示节奏,如:弧线、直线、圆形、三角形等来表示节奏的长短,如:《奇妙的声音》教学中,我们用长短不一的弧线来表示节奏的长短,幼儿可以根据不同长短的弧线,联系节奏。
大班的幼儿已经有了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可以直接用音乐符号来表示节奏,并让他们了解一些乐曲中的基本常识,如:音色、力度、高音、节奏、速度等。
2、确定节奏型的表现方法,是学习节奏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材料都可以用来表示节奏,如:我们利用几个一次性茶杯,将它们排成一排倒置在桌子上,请幼儿跟着老师手指杯子的节奏,发出嗒嗒嗒嗒的声音,当幼儿学会后,在增加难度,可用几个杯托间隔盖在杯子上,盖住的就不发出声音,根据不同的盖法,练习不同的节奏。先用语言、在用声势、最后可以用乐器来表现。幼儿学会后,可将茶杯放在音乐角,让幼儿自己练习。
我们也可以运用乒乓球拍的红绿面练习节奏,当出示绿面时,幼儿练习节奏,出示红面时,表示停顿。这在练习跳跃音和停顿音时是非常有效。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使用图片、图形和节奏符号辅助教学,提高幼儿的兴趣。我们可以在音乐角准备一些表示不同节奏的图片和符号,有助于幼儿平时的练习。
3、多种表达节奏的模式,是学习节奏的重要通道。
奥尔夫建立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中提出了“节奏第一”。他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应当说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生命力的源泉。
节奏学习主要是对拍子、重音、节拍、时值、空拍和节奏型的学习。表达节奏的模式分为语言表达节奏、声势表达节奏、唱歌表达节奏、游戏表达节奏、演奏乐器表达节奏、体能表达节奏、表演表达节奏。因此,奥尔夫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能够音乐教育。并且同时要结合语言节奏、动作节奏来训练和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如:《拔萝卜》这首儿歌是幼儿非常熟悉的,我们可以选择中间的一句:“拔萝卜、拔萝卜,拔出一个大萝卜。”幼儿练习的一般节奏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们可以把它变成各种节奏来朗诵,如:× — |× × |× — |× × |× × | ×× ×× | × — || 然后再加上声势,培养对节奏的敏感。也可以变换节奏演唱,待幼儿熟悉后加上乐器演奏,这种基本节奏练习,可以在日常自由活动中和教学过程中,不断穿插着进行。
采用游戏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有关节奏,学会控制。
● 节奏“对话”
可以先规定给幼儿节拍和小节数,如:2/4拍、4小节,幼儿用一个节奏型作为上句进行一问一答的简单创作,师幼之间、幼幼之间都可以练习,先用声势,在用乐器,中间不能有停顿。如:一幼儿先拍 × — | × — | ×× ×× | × — || 下一位幼儿可以拍 × × | × — | × × | × — || 就这样往下接着拍,争取不重复。
● 节奏接龙
开火车:(玩法同节奏对话)只是要重复前一位幼儿的后两节。如:
幼一:× ××| × ××| × ×|× — ||
幼二: × × |× — | ×× ××| × — ||
幼三:
● 我变你不变
所有的幼儿拍一种节奏,如:× × | × — | × ×× | × — || 而请一名幼儿拍不同的节奏,而且要换不同的节奏型,尽量不重复。
● 有趣的节奏椅子
将桌子围成一个圈,每边有四张桌子,幼儿分成四组,手持小椅子,游戏开始后,每位幼儿自己找位子在桌子面前坐下,每张桌子前最多坐四位幼儿,也可以不坐。
幼儿可念成:
× × |
×× × | ×× × | × × |
根据幼儿组合的方式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节奏型。
通过这些游戏,幼儿很快的掌握了各种不同的节奏型,并培养了幼儿的反应能力、控制力及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