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融入舟山生活的桥文化

(2009-06-02 16:00:06)
标签:

旅游

热点

文化

杂谈

分类: 舟山地理

    桥,作为一座人工建造的静物,是路与路的连接,把人们渡到彼岸。而在舟山,桥在民间生活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可惜在舟山,研究桥文化的专家并不多,市史志办的阿能老师是其中一位,他对桥的人文理解非常精辟:
    “桥是有魂的,桥,虽然通体冰冷,却内蕴着朴实憨厚的美德,也蕴含了从古到今多少代建桥人的心血,于是一座座冰冷的桥,就有了永存的桥魂。”
    千百年来,就是桥和桥的魂,沟通了舟山人的生活,不久,桥还会让舟山人飞跃梦想。
                    无桥不江南
    桥是路的延伸,是水上梁、空中路、陆上节点,是行人载物、节时缩地、利涉交通的设施。而桥在水系发达的江南更是多到不可计数,五步一小桥,十步一大桥。所谓无桥不江南,若是没有桥,便不可能有江南文明的发展。
    舟山群岛虽然孤悬海上,但因为是四明山余脉的延伸,属于浙东丘陵,山体虽不高,但比较崎岖,多山间小盆地。这样的地形,使舟山的水系比较发达,并且各个水系自成一体,互不相连。
    虽然舟山没有大河,但是小河小溪密度大,水流急,这样就必须有桥,才能方便交通和生活。可以说,桥促进了生产发展,社会进步,为人民生活带来了方便。
    一座座桥犹如一座座碑,展示着舟山各个时期社会风貌。它不仅是一种建筑物,又包含着科技、美学、民间文艺以及民俗、伦理、道德等。这种以桥的物质外壳与丰富的文化内涵的结合,便构成了舟山的桥文化。
    舟山的桥文化是民间的,是潜移默化的,也是零碎地融入生活的。它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但又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历来,舟山的桥由民间建造,民间保养,民间使用。桥文化也由民间创造,民间欣赏,民间发展。桥文化与桥的修建一样,不仅当代人受其恩泽,而且后人也得其实惠,造福于子孙。
    可以说,舟山人对桥的感情是深厚的。现在不管在城区还是在农村,舟山还保留着大量历史悠久、造型别致、内涵深厚的桥,这是舟山桥文化的基石,也是舟山人“大桥时代梦想”的基石。我们不能忘却。
                    一些古桥
    阿能老师说:“舟山的桥文化,从定海城区就可见一斑。定海历史悠久,人文鼎盛,河长桥多,桥的人文内涵也就特别丰富,几乎每座桥都有它的一段历史,一段佳话。”
    “记得早年定海城关河道甚多,河上架有木、石、水泥等桥,旧城区内真有小桥流水的古意。定海古桥所具有的环境布局美、结构装饰美和桥楹诗文美,构成了特有的海岛市井交通景观。”阿能做过一个统计,自宋朝以来,单是定海县内,就陆续出现过各式桥梁近200座,清康熙至光绪初的200余年间,就有新增桥梁近百座。
    清代,到过定海的外国人把定海称为 “东方的威尼斯”。据在定海驻留多日的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副使斯当东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回忆,他把当时定海这个只有3万多人口的小城,比作是“东方的威尼斯”。他说:“在欧洲的城市中,定海非常近似威尼斯。不过较小一点,城外运河环绕,城内沟渠纵横。架在这些桥梁上的河道很陡,桥面上下俱用台阶,好似利阿尔图(威尼斯城桥名)。”
    只是现在,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的发达,大多数古桥都已经不在了。
                    记载中最早的桥——陈太翁桥
    北宋仁宗明道年间 (公元1032年~1033年)居士陈文谅从河南开封徙居定海,出资在城南建桥两座,自此百姓不必涉水过河,大家都把这两座桥叫做陈太翁桥。这是定海志载最早的桥梁(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列为第二桥、第三桥)。明代,舟山受海盗、倭寇的侵扰,陈太翁桥在拓河防倭中拆除。
    当然,这座桥只能从志书上寻到一点线索,却把舟山早期桥梁的民间性和公益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最有名气的桥——状元桥
    状元桥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其在民间的名气却是非常响亮,直至今天一些老定海人还愿意用状元桥来称呼新一百附近东、西大街这片区域。
    这是宋熙宁年间县令王阮出面由民间集资在原张家闸旧址上兴建的,也称市桥,原址在横塘弄口与竺家弄口之间,连接东、西大街。状元桥为石砌拱桥,两端各有十七级台阶。桥上镌有“人从石上行,状元此时生”句。后明洪武年间,住桥边张宅的张信状元及等,市人又镌刻上“天开文运,石著谶符,张公应魁,启我后儒”之桥铭。民国20年(1931)邑人潘尚林捐资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桥,长5米,宽4.5米。1969年建人民中路时拆除。
                    最有人情味的桥——南珍桥
    南珍桥是人人皆知的一座桥梁,它位于人民南路北端,长12米,宽30米,无论位置和作用都似城区的“心脏”,是城内通往海滨道头的“咽喉”。在定海生活或者过往定海的人都绕不开这座桥,该桥附近很多建筑也以南珍命名,如南珍大厦,南珍菜场。
    南珍桥的桥址上原来就是那座陈太翁桥,桥拆除后改成朝夕升降的木吊桥。一直到清末,南门外才又出现一座简陋的石桥。民国初年,定海旅沪巨商朱葆三(名佩珍,字葆三)回乡省亲,带领邑人共同捐资将简易石桥改建为双拱石桥,畅通了城内到道头的交通。海岛人喜欢念叨别人的好处,他们把朱先生的姓名同桥的方位结合在一起,称这座桥叫南珍桥。1922年,朱葆三又出资将双拱石桥重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梁,1986年加宽至30米。
                    最巧夺天工的桥——寺岭桥
    寺岭桥位于光华社区寺岭村西侧约100米处,清嘉庆年间建,南北走向,架于东西向溪流之上,为单孔石拱桥。桥身长20米,宽3.20米,桥面厚1.20米,矢高约7米。
    寺岭桥桥身用大小不一的乱石砌筑而成,其间未用任何粘固物,全凭力学结构支撑,建筑工艺极为复杂,巧夺天工。桥面上铺垫土石,现在像寺岭桥这样保存完好、规模较大的石拱桥在舟山地区比较少见。
    关于寺岭桥,本报已经多次对其进行了报道,因为该桥拱顶已经有不少石块掉落,对整个桥身的稳固产生影响,但其建筑工艺相当特殊,目前尚缺乏修缮的相关技术。
                    保存最完整的桥——继思桥
    继思桥位于定海区双桥镇南山社区南山后房6号民居门前,建于乾隆五年(1740),嘉庆七年重修,桥栏板2000年左右重立,桥面长3.40米,宽2.29米,矢高1.20米,桥面厚0.23米。
    桥体为钓山版的“糯米红”石材砌成,桥栏又长又厚的红石条,北向镌刻有“乾隆庚申造”字样,为古桥原貌,红石板也已经显得青痕斑驳。南向镌刻“继思桥”三个行书大字,左右镌刻有“嘉庆柒年陆宗重建”字样。
    相传该桥是明代首辅执政夏言旁系的后人中的一支从镇海迁来后,在南山村定居时所造,修路造桥,以求安居乐业,“继思祖绩、祈求太平”,子孙延续三百余年。
    一座不足4米的桥,其中蕴含的历史和乡民朴素的感情,恰是舟山“桥魂”的精髓。
                    感情最淳朴的桥——背娘桥
    背娘桥位于普陀展茅街道北端的茅洋林,地处黄杨尖山脚下,该处背靠大山,四周山林农田,环境十分幽静,民风纯朴。
    此桥坐落在黄杨尖山脚下的林家龙眼睛坑,西南东北走向,跨越林家小溪之上。相传,古时坍东京,葛洪背娘逃往黄杨尖,碰到小溪竟一跃而过。为颂扬葛洪孝心,后人在其过溪之处造了一座乱石拱桥,取名“背娘桥”,又称“孝桥”。
    从此,人们去黄杨尖砍柴、耕作、求神拜佛都按葛洪所过线路经“背娘桥”而上,这条山间古道至今仍为通往黄杨尖的主要通道。该桥桥面长6.20米,宽2.30米,矢高1.50米,桥面厚0.70米,建于清乾隆年间,至今有两百多年历史,保存完好,古朴风貌未改变。
                    最传奇的桥——甩龙桥
    甩龙桥位于定海小沙光华社区,横跨大溪坑,为单孔石桥,东西走向,长7.7米,宽2.4米,高4.2米。
    甩龙桥原桥身较低,每逢农历八月,来自大寺岭的洪水常常把桥身冲垮。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由傅氏贤达出资重建,桥身由条石和方石搭成拱型,因整座桥身俨如一条倒甩的蛟龙而得名。乡民原来认为大水为“龙”,因过不了桥而把桥甩垮,桥造高后,龙再甩过也不会把桥搞垮,固取此名。
    桥畔曾刻石立碑,设桥神菩萨香火堂。民间相传有多人从此桥跌落而无一伤亡,其中曾有大周岭原光华村9队瞎眼阿婆落桥而无事,一时传为佳话,民间称此桥有桥神菩萨保佑。
                    最具民俗价值的桥——娘娘桥
    娘娘桥位于展茅街道茅洋社区松山村,系一座乱石拱桥。附近村民介绍,该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有两百多年历史,相传古时迎亲,新娘子花轿需过此桥进村,不得他道而行,故将此桥取名娘娘桥。
    该桥跨越茅洋溪,南北走向,桥面长9.7米,宽2.45米,拱高3.3米,拱跨3.6米。桥面呈流线形,古藤缠绕,十分美观,保护完好。
    随着现代化生活进程的变化,为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进出方便,当地村民在此桥边另建一座水泥钢筋桥,给古桥采用了一种精心妥善的保护办法,实在令人敬佩。
                    走十桥的习俗
    桥在舟山民间生活中的作用是如此重要,必然会产生一些关于桥的习俗,表达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纯真善良的愿望。其中最完整地传承下来的便有正月十四“走十桥”的习俗。
    “走十桥”习俗是从大陆传入,据说走十桥为保出门一路平安,也有走十桥可使活着的人腿脚利索,死后在阴间过桥有神明扶助,走独木桥也能顺利通过的说法。
    传入舟山后,又与佛教信仰相结合,每年正月十四,妇女三五结对,或十余人同行,都要去走十桥。她们出门时肩背香袋,装好香烛,每到一座桥,在桥旁点上两支蜡烛,插上三炷香,祈祷以后三步一拜过桥。
    拜桥神的目的是企盼桥神之助,让来生有个美满的婚姻。这一天共要走十座桥,而且要步行,回来时不能走老路,更不能重复走桥,否则来生婚姻必受挫折。到了第一个桥头要念叨:“第一座是金桥,金打金锁金链条,风吹吹,浪漂漂,童男童女扶过桥。”接下来每过一桥分别冠以“银、铜、锡、铁、竹、石、木、板、草”,主体歌词不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