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沈院 在庭院深深中感受古典孝道

(2009-03-17 13:46:29)
标签:

旅游

热点

文化

杂谈

分类: 舟山地理

    从2006年开始,我就对沈家门的沈院有了一些印象——一个纪念韩国孝女沈清的地方,此外没有太大的感觉。因为在我的思维中,一个新建的类似纪念馆的地方,没有什么可看性,所以即使常常在平东线靠近东港一千米处看到沈院的路标牌,也从来没有拐个弯顺道去看看。
    若我没有写《舟山地理》的文章,我想这个行程还是会继续推迟,但在上星期到过沈院之后,我有点后悔,自己多少次经过却没有打一把方向盘挂个弯进去。一个那么秀色可餐的地方,离我如此之近,却被我的懒惰隔在了视线之外。
    美景真的常常在眼前却被我们的惯性思维所忽略,这是我到过沈院以后对自己最大的反省。因为我向来喜爱江南园林中庭院深深的感觉,况且这个庭院还处在一片山青水秀之中。
    阴雨霏霏中的沈院像极了一个含苞待放的花蕾,到了春暖花开之时,定会是满园春色关不住的秀丽。
若你没有到过沈院,那我就极力推荐你在一个阳光暖暖的日子去沈院踏青休闲。顺道,你还可以带上孩子,感受一下孝道文化的浸润。
    我想,我还是会在春意盎然的时候,约上三五好友再游沈院。

 

值得一看的园林小品
    沈院位于勾山街道舵岙村的东侧,应家湾水库以北,虽说是在一个山岙里,但并不难找,只要沿着平东线,快到东港时,就能看到沈院的路标。顺势拐进去,就是一派山水秀美的景色,沿路往里,就到了沈院。
    这是一处占地170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747平方米的江南式的园林小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所半山豪宅,有点世外桃源的意思,其中花木含苞,青草茵茵,亭台水榭,曲径通幽,绿水红鲤。其建筑风格主要是晋朝的民居融合唐代风格,虽是现在建造的,但在多是明清老宅的舟山,这样的建筑风格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这里的环境不错吧,这是杭州设计院的专家设计的。”我在门口碰到了普陀博物馆副馆长胡耀平,和他攀谈起来。原来沈院是普陀博物馆的展馆之一,其中还有普陀书画院的场所。“这里也是中韩友好文化公园,都是免费开放。7所主要的建筑分别是‘海路厅’、‘孝女馆’、‘国公厅’、‘沈德精舍’、‘清浪榭’、‘茶源轩’、‘博雅厅’,里面都有沈清的故事介绍和一些实物陈列。”
    不仅建筑的外观有晋的遗风,而且内部也按照晋朝的风格设计,木床、前踏、衣箱、大橱、梳妆台、书桌座椅也都完全是仿晋的。身处其中,仿佛穿梭了一千多年的时空。
    沈院的整个展馆布置是以沈国公和韩国孝女沈清的跨国婚姻为主体,以历史顺序为索引,选取了沈清孝敬盲父、东传观音文化等典型事例,展现中国普陀与韩国谷城两地人民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的渊源历史,比较形象地还原了一个具体的“沈清”。
    “沈院于2005年2月动工,2006年10月建成并完成布展,2007年1月16日,在中韩两国人士见证下对外开放。”胡耀平介绍,“平时来这里参观游园的人还不少,尤其是双休日的时候。过两天,园里的花都开了,会很美,很多家庭都会来这里春游。去年,我们接待了13500人次来院,其中国内团体109个,国外团体14个。”
    据了解,4月2日,今年的佛茶文化节将在这里举行。
    不过来此地,除了享用满目的山水诗意以外,了解一下沈清的故事,体会一下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孝”,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一要义,在很久以前,就影响着韩国……

 

孝女沈清的故事
    我市研究沈清的专家,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的研究员王连胜说:“说沈清的故事,首先要提到‘韩唱’,就是朝鲜民族的一种说唱剧种,相当于我国北方的‘大鼓书’, 《沈清传》和《春香传》是“韩唱”两大素材。关于《沈清传》版本,在韩国已发现有223种,其中现存最古老的版本是全州土版本《沈清传》。”
     沈清在韩国被誉为“孝之女神”,她的故事流传版本虽大,但其核心内容大致是一样的。其中王连胜先生对沈清故事的概括,比较传神和符合真实。
    相传,黄州(位于朝鲜黄海北道)桃花村有一盲人叫沈学奎,出身贵族,后来败落,靠贤妻郭氏针黹纺织度日。年四十,生女,取名沈清。不幸的是,郭氏产后得病,七日后死亡,留下盲夫和幼女,靠乞讨和村妇们施奶,在艰难中把女儿养大。
    一次,沈学奎出去迎接外出谋生的女儿,不慎落入水中,被云梦寺化缘僧(轶名)救起,化缘僧告诉他,“只要敬施给佛祖300石白米,赤诚祈祷,你就会睁眼看到万物,成为一个完人。”沈学奎复明心切,就在化缘簿上写下了名字。事后想到家徒四壁,十分后悔。
    沈清得知此事后,好言安慰父亲,毅然卖身给南京船商,换来白米300石,并作为活祭品投入临堂(大海中一处恶浪滔天的地方)水中。她的孝行感动了玉皇大帝,命四海龙王将她变成莲花,送至皇宫,时值皇后新丧,天子便册封沈清为皇后。
    沈清当了皇后,却时刻思念盲人父亲,奏请天子设盲人宴,邀请全国盲人赴宴。后在宴会上父女重逢,在女儿的呼喊声中,沈学奎睁开了双目,重见光明。
    《沈清传》是一部长达十三万字的中篇小说,这里也只能略表其大意。“其实沈清的故事是一个传说,但是沈清的地位在韩国传统文化中是相当高的,但这个韩国传说和我市的沈家门怎么会扯上关系的呢?这缘于韩国学者对这段历史和文化的深入研究。”王连胜说。
    任何的文学作品或是民间传说,都脱离不了时代的背景,其主人公也会有真实的原型,韩国研究沈清的学者一直在寻找沈清的原型,他们找到了。

 

缘何在沈家门建沈院
    韩国对于沈清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庞杂的学术体系,就如同我国的“红学”研究一样,千头万绪,流派众多。这里不可能对此一一剖析,我们只需要知道,韩国学者在寻找沈清原型的过程中,在韩国的谷城郡玉果县圣德山观音寺发现了一处碑文《观音寺事迹记》,讲述的是这个观音寺的缘起。
    其中记载,有一个叫元洪庄的女子,其经历大体与沈清传说中的经历相似,不同的是,元洪庄被化缘僧性空卖给晋国使臣,做了晋国皇后。洪庄一直不忘在故国的盲父,为使父亲重见光明,她请人制作了570尊观音圣像送往韩国,圣德山观音寺就是因元洪庄送来的佛像而建寺的。
    韩国学者认定,元洪庄是沈清的原型这个说法是比较让人信服的,也是现在沈清研究主流的论断。上世纪90年代末,韩国学者在寻访元洪庄远嫁中国后的归宿时,意外地来到了沈家门。他们认为,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兴盛的佛教文化,和元洪庄有很大的联系。
    所以,以《沈清传》为媒介,自1999年1月起普陀区就与韩国谷城郡开展友好交往。2001年11月17日,普陀区与谷城郡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与大韩民国全罗南道谷城郡建立友好交流关系协议书》。自此,我市学者与韩国学者开始联合研究沈清的原型和身世。
    “当时韩国人一直以为元洪庄是做了晋国王后,但我在查找了我国大量经史后,并没有发现这一记载。”王连胜说,“后来经过考证,我们这边的研究人员提出了,元洪庄是卖给了做铁和玉生意商人的,这个商人就是会稽国的沈国公,而当时的沈家门就属于会稽国。沈国公的部下为了安慰她的父亲,虚说成了皇后。”
    我方这一观点有理有据,也符合当时的史实,得到了韩国学者的认同。而在我方的研究中,发现沈国公的家乡可能就是在我市的沈家门,沈家门的得名也与沈国公有一定联系,自然,沈家门也就成了沈清的“婆家”所在地。
    为了纪念沈清,发扬“孝道”,也为了普陀区与谷城郡之间的友好交流及双方在共同努力下得出沈清文化溯源的辉煌成果,有关部门投入800余万元,于2004年开始建造沈院,并于2006年建成。谷城郡也特意为沈院的布展送来了不少有关沈清的展品。
    我市的沈院是我国唯一一个纪念沈清的地方,也是国内罕有的纪念外国人的主题纪念馆,成为很多来我市旅游、参观的韩国友人的必到之处,为中韩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贡献。

 

中韩文化历史的交汇之地
    “一代代的儒家道德熏陶,构成了沈清故事孝的主题,祖祖辈辈的佛教信仰,使沈清故事带有浓厚的佛教文化色彩。沈清既是杜撰的,又是真实的,她是千千万万个韩国少女的美好愿望,也是一个典型人物。”王连胜说,“当时中韩之间有海上贸易,为了航行平安,需要人身贡献作为祭物,于是许多韩国姑娘就成了人身买卖的对象。当然也有一些韩国少女被买来中国当丫环,还有一些美貌的女子被买来做了官员或富商的妻子,所以韩国人就希望自己的女儿像沈清一样有好的命运,有孝敬的心思,沈清的故事才会出现,得以流传。”
    其实,我们在沈清传说的背后,更多的是体会到中韩文化的一脉相承和中韩古代海上交流频繁的历史大背景。
    同样,我们更确信,舟山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浙东沿海一带与东亚各国间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节点。另外两晋时期,浙东地区佛教文化的蓬勃兴起也为两地的友好交往创造了社会基础。当时,一批大德高僧在此隐居,弘传教义,他们在佛教文化的传播和佛教寺院的兴建方面作出了大量贡献。
    沈院的建造在此意义上绝对是一个明智之举,沈院已成,对市民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去处,但对有关部门来说,其意味却是深远的。这意味着不能停止探寻的脚步,更需要在此基础上,把文章做大,寻根我们自己的“孝”文化,发掘我市在古代中国沿海一带的重要作用和深厚的海洋历史底蕴。有些方面,我们确实需要学习别人的做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