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湖:尘封于沈家门历史中的美景
(2008-12-08 16:03:52)
“海山叠叠衬红霞,茅屋村村绕白沙。趁市船归潮有信,落帆风好水生花。荻芦烟软藏渔户,杨柳阴浓护酒家。贾利及时夸富有,只因鱼米胜桑麻。”
若是让你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你可能读出了一派江南渔村风光,但是肯定不会把这种景致与现在繁华的沈家门联系起来。但是,这首由清代诗人刘慈孚所作的《沈家门》正是清朝时沈家门地区“烟花三月”,“渔舟唱晚”的写照。
“杨柳阴浓护酒家”的诗句描绘了一个被人叫作“小西湖”的地方。这个沈家门的“小西湖”究竟存在过吗?又是在现在的哪里?现在的“小西湖”是否依然美丽?还有谁亲眼见过“杨柳阴浓”的美景?
经过11月25日、26日两天的寻觅,我在尘封的历史中找到了答案。
初冬午后,阳光照进弄堂
常常听到沈家门人说起一个叫“小西湖”的地方,但是印象中,沈家门城区并没有湖,这个“小西湖”到底在哪里呢?11月25日下午,在和煦的冬日阳光里,终于有机会去一探究竟。
经人指点,我们来到了同济路和教场路之间的长兴弄,传说以前的小西湖就在这里。这条南北走向的弄,其实已经没有了我们印象中的弄堂样子,干净的水泥地,街边的店铺,两旁是不同年代的公寓楼。
午后,这里的人不是很多,几个妇女围坐在一家小裁缝店里聊家常,我便过去打听。
“没错,这个长兴弄原来就是一条河,80年代填掉了,小西湖好像是有过,但是我的记忆有点模糊了,应该是在家电市场一带。”一位看上去40多岁的妇女说。家电市场,就在长兴弄中段,对面还有个棉布市场。
在寻访中,一条叫小西湖弄的弄堂进入我们的视线。这条弄堂就在长兴弄的西侧,两条弄堂中间隔着宿舍楼。真的有小西湖,只不过现在已经变成一条弄堂的名称,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院、宁园宾馆、一个水果市场、数家副食品店、餐饮店和一个居民小区都在这条不宽的弄堂里。
海洋水产研究院前一家小店的主人童女士说:“就是这里,不过小西湖我也是听年纪大的人说的,这里以前有个缪家,现在后人还住在附近,70多岁了,你可以去问问他们。”
小西湖的存在已经被当地居民证实。而在这个暖暖而平静的下午,阳光照进弄堂,投射出斑驳的光影,这里的建筑有点凌乱、局促,有一种旧旧的气息,人们按部就班地做着琐事,让我感觉走进了童年的时光,那是80年代末的时光。
虽然名字还在,常被提起,但那些关于小西湖的陈年往事,已经没有几个人还能清晰地回忆。
曾经的海湾和小西湖
据沈家门史料记载,小西湖一带古时包括在被称为“校(教)场下”的区域内。校场下即经宫墩向西(今沈家门饭店)一带,翻过大岭即达舵岙、南岙、芦花等处。
明嘉靖年间(1522~1566)胡宗宪《筹海图编》显示:“沈家门寨,原系水操之地,有军防守,近皆取回。番船来去,皆泊于此。内有赵岙、南岙、芦花岙、大(舵)岙,去寨三里,向者居民筑墙大岭(今存),阻截总路,近贼由水路或门道而入,累被劫掠,更须慎御,庶克有济。”从该书所绘“沈家门寨”和“沈家门烽堠”图看,“校场下”一带(包括小西湖)是沈家门区域内的一个海湾,是沈家门通往内岙之“要塞”。
在后来四五百年的时间里,海水一直往南退,直到现在的滨港路。小时候住在小西湖一带的吴铿锵先生也证实了这一说法:“奶奶曾经对我说,听老人传下来,现在的同济路以南就是滩涂,后来慢慢地才填成城市。那时小西湖一带已经是海塘以内了。”
在众人的描述下,一个小西湖的大致范围也就清楚了,大致介于南至同济路、北至教场路、西至小西湖弄、东至长兴弄之间的位置。这个范围在清朝、民国时期,水系发达,有一个小湖被称为小西湖。
而小西湖形成的时间已经没有人知道了,但可以确定的是至少在一百二三十年前,这个小西湖就有了,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小西湖以及附近发达的水系才被填平。
几十年前的水边人家
根据童女士的指点,我们找到了家住沈家门同济路326号5单元610室现年75岁的缪云水老人,他的爷爷曾在小西湖边造起了缪家大宅。缪云水老人从小对小西湖就有深刻的感情,他顺手拿过一张纸,几笔就勾勒出旧时小西湖的草图。
“这是我小时候游泳玩耍的地方,记得当然清楚了。”缪老精神矍铄,思路清晰,他把我带入了民国时期小西湖的秀美湖色中。
“在我的印象中,小西湖东西长200余米,南北宽100余米,有6~7米深,由教场以北的鹤龄泉下来的河水汇入,这条河就是现在的长兴弄,再从现在一条平行于同济路的东西走向的西河流出。”老人一边在纸上画着,一边说,“现在的水果市场,就是小西湖的一部分。湖北面是一片农田,就是现在海洋水产研究院的位置,湖南面就是缪家,湖西面就是张家,临湖而居的就这两家,张家旁边还有一个曾家,都是大户人家。”(见根据老人手绘图和描述制成的小西湖草图。)
老人回忆,湖水清澈见底,很多鱼、野鸭、青蛙都生活在湖中,湖边杨柳成荫,而种植杨柳是为了防止湖堤崩塌。张家就是当时的名士张孝根(音)的家,张先生很了不起,曾留学于日本,是有文化的人,他的大宅十分精致,结构独特,风格精美,雕梁画栋,粉墙黛瓦,飞檐翘角,有书香之气,张先生还在家岸边的湖中养鱼。
“以前这里的人家不是很多,因此显得很安静,这里又是一处湖色美好的地方,因此被那时的沈家门人叫做小西湖,这个名称也就一直延续到现在。平日里,附近的居民会到这里的河埠头来洗衣、洗菜,但是喝的水都是从鹤龄泉挑来的。”
缪家大宅是一处“七角屋”(即四合院),占地大约400多平方米,中间一进由四间屋和一间正堂组成,东西两侧各有三间厢房。15岁以前,缪老一直生活在这里,后因在附近学生意而离家(当时做学徒是不能回家的),直到1954年回家结婚,成家立业。缪云水有三位叔叔,父亲是缪家长子。缪云水在家里排行老二,还有一位哥哥和妹妹。缪家大家族毗邻而居,关系和睦。
小西湖的变迁和缪家银元
这样的美景怎么会在沈家门的版图中突然消失呢?缪老道出了其中缘由。
老沈家门人都知道小西湖的年糕特别好吃,是由小西湖边的一家糕米社做的。这家糕米社是解放后在张家旧址上建起来的,但是好吃的年糕背后,却给小西湖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由于做年糕、淘米等生产活动产生的废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湖中,久而久之,湖水开始发臭,往日绿树碧水的景象一去不返。终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小西湖被填平。
随着城市的发展,周边的河道逐渐被填平,1987年,缪家老宅也被拆迁,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住宅高楼和整洁的水泥马路。这里再也没有往日的景致,时间也把人们的记忆像河道一样填埋了。
小西湖最近一次被人们关注还是在2003年的时候。那是因为,同济路改造现场发现了深埋地下几十年的数百枚银元。后经证实,这些银元正是缪云水的父亲留下的。
缪云水向我说起了这些银元的来龙去脉。“父亲是位水产商人,哥哥在缪家的围墙外开了一家小店。1950年舟山群岛解放前,为防国民党残兵败将临撤退前的大肆抢掠,父亲把家中的米、面以及店中存货等,换成了一批银元,埋在地下,具体埋在哪里了,他对谁都没有说。”
1983年,缪云水的父亲得了感冒,自认为没事的他,并没有把这样的小病放在心上,谁知,一周后老人与世长辞。临终前,他没留下话。银元所埋何处,成了秘密。
1987年,城市建设的脚步终于走到了缪家的门前。在房屋动迁之时,缪云水兄妹等人曾先后挖寻过银元,但一无所获。1993年,缪云水的母亲离世。在临终之际,缪家子孙问起银元的下落,但缪云水的母亲也不知晓。
10年后,银元在缪云水母亲的房间原址下被人发现,当时引起了人们的哄抢和种种猜测。
水系,城市的灵魂
小西湖最后的命运让人唏嘘不已。我猜想,若是沈家门没有好吃的小西湖年糕,现在的小西湖是不是会变成沈家门城区的一个中心景观。
曾经水系发达的沈家门城区,如今甚至难觅河流的踪迹。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这样的代价是否太过巨大。因为水系,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没有水的地方,就像人没有了眼睛,显得苍白而没有生气。
在中国,数不清有多少以西湖或者小西湖命名的湖,不管是人工湖还是自然形成的。除了杭州西湖,我国各地共有西湖36处,小西湖更是不计其数。我想这些湖泊的命名和沈家门小西湖的命名一样都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传统情结,对西湖向往的情结,也是一种对城市水系的特殊情感。
虽然我们自己的小西湖只能留存心中,但希望我们的城市中能见到更多的水。灵魂之水。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