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师节爱杂谈 |
分类: 教学心得 |
“雨港”之于“雨巷”
熊永富
在语文课上,我一贯喜欢请学生朗读课文。因为我就觉得在课堂上如果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一定是有所裨益的。特别是古文和诗歌学习,学生如果能够节奏清晰,朗读流利的话,对于文本的理解会更加有益。在教学《雨巷》时,我依旧请学生在课堂上朗读。
一个男生站起来很腼腆,怯生生的,也许是因为紧张吧,他把“雨巷”读成了“雨港”。学生中就有低低的帮忙纠正的声音,我没有像往常那样立即给学生纠正,让这位学生继续读着,他一路读下来还是把把“雨巷”读成了“雨港”。
学生朗读完后,我请同学们全部把有“雨巷”的地方改成“雨港”,然后请一个语文基础比较好的同学把改编后诗朗读一遍,对比品味一下,“雨巷”和“雨港”创造的意境有什么不一样?
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像炸开的锅,纷纷议论开来。有学生说:“‘雨巷’有雨,有巷,巷子悠长曲折;‘雨港’除了水还是水,上下左右前后都是水。”也有学生说:“这是不同画面的两种景物,全然不一样的东西。”学生的回答不一而足,但都能从诗歌的象与境的角度去感受诗歌的画面。那么怎样通过象与境的把握引导学生去把握诗歌的意与情呢?我还是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出发去思考分析。
“雨巷”是《雨巷》这首诗的核心意象之一。霏霏春雨中,江南小镇,悠长小巷,青砖黑瓦,阴沉潮湿的青石板路,两边是寂静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而过。在这样一种灰暗低沉的底色上,诗人营造出了一种凄婉迷茫飘忽朦胧的意境,定下了抒情的基调,烘托了氛围,渲染了是人的心情,为“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出场创造一种凄迷清凉的优美的背景。如果说把“巷”读成了“港”,那全诗的意境就全变了,张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一个下雨的港湾,四周被水围着,上下左右是风声和雨声,前面是海港,波涛和海浪挟着满天飞雨迎面的扑来,那会是一种怎样的境界。这和柔美的“油纸伞”,暗香浮动“哀怨徘徊”的丁香姑娘完全是不同境界里的两种东西,造成了意境的不和谐,不统一“诗人的想象就是在殊异中追求和谐的统一”。另一方面,“雨港”的意境与诗人的情境也不吻合,诗人的苦闷愁怨孤独徘徊也只有在雨巷的境界中烘托出来,才会有景与情的和谐统一。孙绍振在《文学创作论》中说“一首诗作为感情、感觉、想象和智慧的复合结构,比之小说散文更强调内在的统一性和外在的单纯性。”《雨巷》中,诗人的情感抒发和诗人匠心独运地选择意象是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的,诗中的“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我”的形象的单一性却在情感的统一性中和谐地集在了一起,创造出朦胧优美的意境,实在耐人寻味。西班牙当代诗人洛尔加说:“一首诗的永恒价值在于想象的素质及相互间的和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