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扒村”名字的由来
作者:张春红
扒村原名东张镇,是历史上著名的“瓷都”,它位于禹州市浅井镇东北部,距离禹州城20公里,共有12自然村组成。2014年4月,扒村被河南省政府命名为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至于地名为何由东张镇更改为“扒村”,有几种传说。
第一种传说:唐宋时期,东张镇周边山上瓷土和矿产丰富,是中原地区冶铁中心,瓷器的烧制也闻名遐迩。当时有72家瓷窑,相应的有72家店铺,全国各地的商人,或购瓷或买铁,源源不断地涌进来,镇子上经常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大自然的灾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旧社会很难预测。那年,一场大雨,连续下了一个多月,东张镇发了大水,大鸿寨的最高峰的山尖上,都挂满了苲草。房屋、农田、牲畜、瓷窑,全被洪水吞没,惊慌失措的老百姓背井离乡,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几年后,洪水退却,客居他乡的人们陆陆续续回到故乡,但是东张镇已经荡然无存。村民含泪扒开层层淤泥,寻找自己的房屋,结果十有八、九都是徒劳,扒出来的一些房舍大都坍塌了。坚强的东张镇人没有屈服,他们含着眼泪,用勤劳的双手,在扒开的废墟上搞建设。洪水过后失而复得的家园,是他们用自己的大手一点点扒出来修葺重建的,因此,他们亲切地叫自己的村子“扒村”了。
第二种传说: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资储备贫乏,遇到灾荒年,有些家庭的生活难以维持,他们就到村外的农田或者沟渠里,用䦆头,用耙子翻泥土,就能扒出一些瓷器,因为这里的地下,到处都是被掩埋了的瓷窑和店铺。老百姓把扒出来的瓷器捡拾起来,拿到集市上去卖钱,换取一些粮米,就能挽救一家人的性命。当地村民就这样,扒扒查査,度过饥荒。村民自豪地说:我们村地下埋藏的瓷器,是老祖宗给子孙留下的宝贵遗产,只要你愿意动手去扒,就会有收获宝贝。因此,他们把自己的村子叫“扒村”。
第三个传说:东张镇的东面,有座大博山,山中煤炭储量丰富。有个人精明能干,在山里开挖煤窑,赚了很多钱。他怕挖煤的民工把山里的情况泄露出去,坏了他的好事,就把这个窑办成了“死包窑”,民工们活着进来,一直到死都不能走出去,黑煤窑里尸骨累累。后来,有个姓温的朝廷命官,决心彻查此事,以民工的身份进入煤窑,进行暗访,也被困在那里,无法脱身。
幸好,村子里有个7、8岁的小男孩,和煤窑主的儿子很要好,出入煤窑十分方便。这个官员就写了一封信,详细叙述了煤窑的情况,趁人不备,嘱托这个孩子带了出去。官府知道了这件事,很快把死包窑的情况汇报给朝廷,朝廷派军队包围了大博山煤窑,逼迫煤窑主打开山门,救出温姓官员和许许多多积劳成疾的民工。煤窑老板罪恶滔天,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请示朝廷,如何处理黑心窑主。此时,皇帝的亲戚接管了煤窑,看着自己人日进斗金,皇帝就想原谅煤窑主。随口说到:“罢了!”老百姓并不罢休,取其谐音,就将黑心窑主活埋在地里,头颅露在地面,用骡马拉犁钯在上面“䎬了”,使其惨死,村民方解心头怨恨。为了让后人记住这件事,引以为戒,老百姓把自己的村庄改名为“扒村”。
第四种传说:《禹县志》记载,历史上,东张镇是禹州北部地区瓷器、冶铁和诸多商务活动的中心,它距离附近几个村子如:浅井、麻地川、二郎庙、张垌、蔡寺、北郝庄的距离都是八里,因此,这个村子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作“八里村”.后来,为了简单易记,就叫做“扒村”了。“扒”在这里读作“pa”
http://s2/mw690/001wDHucgy6QQxe5Dxf41&690
(
注:在地名里,“扒”读音为“pa”)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