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小宝与贝壳
小宝与贝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291
  • 关注人气: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认识的曲线系列(二):关于旅行的意义

(2010-02-07 11:39:42)
标签:

曲线

旅游

观光

美食

购物

决策

满足

活力

新加坡

杂谈

分类: 曲线系列

    我问:你为什么要出去旅行?你怎样选择旅行目的地?你怎样完成旅行?你在旅行回来后会做些什么呢?

 

    你答:晕,有多远走多远,想这么多得多麻烦啊!

 

    我说:我们出去玩之前,每次都是你花很多时间查找攻略,才能在后面的旅行中找到好吃的,带我玩好玩的,发现有意思的,然后回到上海又写若干篇的博客和朋友分享,还是你的功劳最大拉。

 

    你说:是啊,亏得我啊,谁让我们都不喜欢跟团走呢。

 

    我说:对,其实你发现没有,一次标准的旅游活动包含了三个过程,即旅行前、旅行中、旅行后三个阶段。首先是旅行前的阶段,主要是对旅行目的地的筛选和旅行信息的预先搜集,我用下面的《决策曲线》来反映“去哪儿”的决策过程。

http://s4/middle/5359bc2ag7efa81615513&690


    现在国内外的旅行目的地非常多,宣传的渠道也很多,电视广告、网站、旅行社门店、旅游论坛、报纸杂志甚至包括最新的电影中都有丰富的信息,因此在我们制定本次旅行的计划之前,已经有了比较大的选择集,然后根据时间、同行人、预算、天气等常见因素把逐步缩小目的地的选择范围,这时我们已经获得了两到三个目的地的海量信息,只差最后一步的最终决定了。

 

    刚才提到的包括网络、电视、平媒等介质其实都是载体,本质上是还是由“人”来促使我们做出最后的决策。按照《引爆点》一书的观点,这里的人分为“联系员”、“内行”、“销售员”三类。

 

    “联系员”就是认识很多人并充当彼此间信息交流的平台,他知道朋友们最近都有哪些旅游计划并告诉另外的朋友;“内行”是旅行的行家,业内人士或旅游爱好者,知道去哪里好玩,怎么玩最节省,同时还会乐于与朋友分享这些信息;“销售员”是把旅行计划销售出去的人,可能是旅行社的业务员,也可能是组织自助旅行的经验丰富的“驴子”,而且同一个人可以同时具备这三类属性。总之,我们通常会接受这三类人的建议,而得到最终的决定。

 

    有趣的是,不管制定计划前你对要去的地方有多少了解,也就是初始信息量的高低并不重要,只要拥有合适的“联系员”或“内行”或“销售员”,我们都可以有效减少作决策时间。当然,决定目的地之后还得进一步细化旅行计划,这时“内行”的作用就更加突出了,他可以协助我们制定个性化的旅行计划。

 

    你说:我们去之前不就经常看旅游的论坛嘛,“磨房”、“穷游网”、“携程”的评价体系、“旅游卫视”、“中国国家地理”都是我经常去的。

 

    我说:对阿,去之前我们都会与很多你认识但素未谋面的朋友进行交流,但你在第二个过程即旅行中时,就要面对更多你不认识的人了。有意思的是,我们常常带着“内行”或“销售员”对于目的地的评价而开展自己的旅行,这里边的差距就因人而异常精彩。这一点可以从携程、天涯等各种旅游网站论坛的评价发言中可以得到明证。为了解释清楚,我暂且按旅行时发生的活动类型进行分类,参见下图《满足曲线》,表现在旅行全过程中游客常见的5类活动中的兴奋程度进行分析,而对于该旅游点的最终印象则参照你对各种活动的满足程度的综合。

http://s6/middle/5359bc2ag7efa8b6399d5&690

 

    首先是餐饮类活动,吃是旅行的重点也是很多人的最爱,通常在旅行计划中就会有详细的当地特色美食介绍,大众点评网和LP都是很好的信息来源。当然一开始可能会有少许不适,毕竟与你平时常规的饮食习惯会有不同,但短期的多样化饮食体验是非常吸引人的,一旦遇上心头爱,你甚至会为了某道菜而在这个城市推延行程。

 

    你说:对的对的,我就最爱成都的鳝鱼火锅和新加坡的肉骨茶,但对印度菜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说:其次是文化体验类,全球化的过程使人们对目的地独特的文化历史越来越感兴趣了,但很遗憾很多地方都做得太国际化了,要么就是土洋结合不伦不类,所以这一类活动的满足感并不稳定,有时感觉很新奇,有时觉得很假。

 

    你说:可惜我们上次在马六甲待的时间太短了,我还没好好体验一回小娘惹呢。

 

    我说:第三类是购物类,除非象香港这种“购物天堂”,一般的目的地我们只会在旅行的间隙进行适当的购买旅行纪念品的活动,而且很可惜,似乎很有特色的纪念品并不多,所以用购物来吸引游客越来越难了。

 

    第四类是观光类活动,跟团游的筒子们应该对此深恶痛绝吧,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ISO流程根本就没有吸引力;另一方面,观光类的城市景点或自然风光已经呈现信息爆炸的状态,因为最容易表现所以已经被电视、杂志等宣传过渡了,等到了跟前看看,往往失望的情绪或者“也不过如此”的抱怨就非常普遍了,要是这么看,也许下车拍照就可以被理解了。

 

    第五类是休闲娱乐活动了,放到最后讲是因为很多旅游城市还没有做到这一层次,对于观光和购物的重视往往带来对于休闲娱乐活动的忽略,要知道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的休闲娱乐虽然有逐渐融合的趋势,但毕竟两者的消费习惯不同,还是需要进行区分和发展的。

 

    你说:我觉得新加坡这方面就要比上海做的好的多,新加坡河两岸包括克拉码头就比黄浦江滨江大道好玩儿的多。

 

    我说:看来你对这两个城市已经有了很多比较,而且相信你也会很快写到博客里去的,这里就是第三个阶段即旅行后了,参见下图《活力曲线》。我分了三类人,即跟随型、分享型、专业型,反映大家在旅行结束后的活动特征。

 

http://s16/middle/5359bc2ag7efa90bf12bf&690

    所谓跟随型,就是旅行回来后带些纪念品给朋友,至多和朋友同事聊聊天,交流一下购物心得或是冲印一下照片而已,这类活动比较普遍,毕竟回来后又得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这类活动具有明显的随机性特征;

 

    所谓分享型,就是乐于和朋友分享,一回来就写博客,公开自己的功略,详细的旅行花费,在论坛上有问必答,他们是“联系员”,又是“内行”,有时还是“销售员”,他们的活动能给跟随者实用而丰富的信息,甚至能使默默无名的小镇一下子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

 

    最后一类专业型,其实我想说的是旅游业内人士,从事的活动不但在数量上同时在质量上都要超过前两类人,因为他们是靠这些旅游活动赚钱的,目前来看团队游应该还是最赚钱的,但长远来看,开发旅游自助平台或者旅游SNS还是很有钱途的,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分享型人群可以利用博客、论坛、社区、微博变为“节点”,连接起更广范围内的跟随型人群形成旅游销售网络。形式升级在前,对于旅游的内容也有提升的要求,梁冬创办的太美科技就探讨了个性化旅游的可行性,下次再说吧。

 

    你说:你就是跟随型,照片不拍博客也不写,我就是分享型,大家都来看我的博客阿,有好玩的,又好看的,也有好吃的,不行,你得给我换相机了,博客里的照片太丑了。。。。。。

 

    我说:下次出去旅行之前就买,一言未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