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第二天要开会,小宝与妈妈决定去土楼转转,锦江之星楼下有旅游服务,打听了一下,决定在土楼只花一天的时间,另一天留给集美。要看就看精华,即便南靖的比永定的价格贵,即便南靖没有永定有名,我们还是毅然的决定——去南靖!238元/人,景点包括田螺坑、东倒西歪楼和塔下村,价格包含来回路费、一顿午餐、所有门票。
其实永定的土楼与南靖的土楼直线距离很近,不过因为位于山中,不同的山路进入,所以旅行社将其作为两条路线进行旅游开发。


约好了七点半来宾馆门口接我们,小宝六点钟就醒了,天气真好呀,小宝兴奋的睡不着,把爸爸妈妈吵醒,然后欢欢喜喜的去走廊尽端的阳台上拍照,呵呵,虽然天色尚早略有雾气,虽然有不少破旧的楼房遮挡视线,但毕竟,能看见鼓浪屿呢~~~

磨蹭了半天,还是来不及去吃早餐了。还好,厦门到处都是早餐车,小宝和妈妈在摊位上买了肉包子和花生包,还有绿豆奶,出发~~~
旅游大巴在各个酒店都停下接人,然后到了一个临时停车场,与另一辆接客的大巴会合,去南靖与去永定的兵分两路,上了不同的车。离开厦门市区,已过八点。

建议游客早上去时,坐在右侧,这样上了山路后可以看见沿途美丽的风景,否则,就只能看见岩石了。。。回来的时候,则坐在左侧,即和司机同侧,不过一般返回时,大家都已精疲力尽,睡的东倒西歪,无心观景了。
小宝小的时候,国家发行的邮票中有一套是民居系列,那时小宝就知道了原来福建有土楼这样的民居。而各种各样的传说更是激起了小宝的好奇心,妈妈亦对此憧憬已久,觉得不到土楼就等于没来过福建。我们一路上有说有笑,听导游给我们介绍土楼的起源、申遗的故事。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早期到达永定的客家先民,饱尝饥荒战乱、流离失所之苦,来到这片蛮荒之地,为了生存与发展,一方面披荆斩棘,开荒垦殖,一方面建筑遮阳蔽雨的栖身之所。在当时的条件下,家族聚居是防御自然界和人为的各种侵害的一致要求和必然结果。永定随处都有的木材和生土,为客家人建造既能防卫又能居住的住所提供了条件。他们就地取材,运用中原古代的版筑技术,仿照军事用途的土城土堡,在定居地夯筑土墙,建筑土堡、土围,或称之为寨。这些堡、寨是后来永定土楼产生的基础。
早期土楼都是方形,明代以后,才创造出最富魅力的新造型——圆形土楼,形成包括方形、圆形、府第式、混合式等造型的土楼。外墙既作护围,又具承重作用;房间朝向楼内天井,房间外的回廊及二层以上的走廊为贯通全楼的通道;外墙一二层都不开窗,三层以上开极狭小的窗,全楼只开一座通楼外的大门。
当土匪攻打土楼时,一门当关万夫莫开。如果土匪采用火攻,居民则从三楼的小窗中往外泼水。十分安全。正因为只有三楼开窗,所以三楼作为卧室,采光通风都较好;而底层比较潮湿,粮食容易腐烂,因此将二楼作为粮仓;于是,一楼作为厨房了。一楼设厨房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经常生火,热气往上窜,而土楼所用的木材,皆为自然实木,在山间潮湿的情况下往往会被白蚁蛀,而厨房的热气将木材烤干,起到了保护木材结构的功效。呵呵,以上这些可是楼长后来亲自告诉小宝的哦,网上也查不到的哦~~~嘻嘻~~~
土楼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60年代初,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卫星照片上发现了中国闽西的崇山峻岭之间有几群类似于核反应堆或者像导弹发射架模样的东西。这个发现使白宫惊慌不已。但在进一步探测研究后,美国人又发现,这些被疑"隐匿核力量"的圆型或方型建筑并无金属反应。虽然如此,但美国方面仍不死心。事后的几年中,美国安全局的一对夫妇前来调查,为他们开车的司机告诉他们,这是人居住的地方。呵呵,这么一个美丽的误会使得土楼从此名声大振。
穿越漳州,一路都很平稳,两车前后行使着。到了山地,两辆车分道扬镳,我们到南靖咯~~~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沿途都有些小的土楼,导游告诉我们,福建大大小小的土楼有几千座呢,大多数土楼尚有居民居住。不少土楼居住的为同一家族。


到达第一个目的地了——田螺坑土楼群,即著名的“四菜一汤”。田螺坑土楼群位于海拔787.8米的湖岽山半坡上,到了景区,下车换乘景区内旅游大巴,继续上山。


田螺坑土楼群主要由一座方楼、三座圆楼、一座椭圆楼组成,分别是步云楼、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文昌楼。四周山头尖圆秀丽峻拔不一,山上绿树环荫,翠竹摇曳;村中楼前屋后绿草依依,花香四溢,令人赏心悦目。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造型。居高俯瞰,像一朵盛开的梅花点缀在大地上,又像是飞碟从天而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令人叹为观止。正面,五座土楼依山势起伏,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层层土墙与层层梯田遥相呼应,被游客戏称为“小布达拉宫”。侧面,土楼又形成一条直线。



田螺坑土楼群为黄氏家族所建,五座楼建于不同的年代。年代最早的步云楼(方楼)建于1796年,距今约200多年。最晚的文昌楼(椭圆形)建于1966年。
田螺坑土楼在基址穴位的选择上,遵循中国的风水文化。步云楼为“扑虎”位,和昌楼为“螃蟹地”位。据专家考证,五座土楼之间采用黄金分割比例2:3、3:5、5:8而建造;史学家、地理学家称这五座土楼为《周易》金、木、水、火、土的杰出代表。
2001年5月,田螺坑土楼群被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1月,所在的村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
5座土楼均为3层土木结构,内通廊式,一层为厨房,二层大多为谷仓,三层为卧室。一二三楼每一个相对的开间属于同一户,但是室内没有楼梯,必须从公共楼梯穿行,一般一座土楼里有四到六部楼梯,居住在中间的居民最不方便。如今,大多二楼的谷仓基本不用了,有的干脆改为客房,供背包族住宿休憩。过夜的价格没问,钟点房的价格是10元/小时。
土楼里没有卫生间,家家户户都用痰盂,走在走廊里,经常有股不太好闻的气味儿扑鼻而来~~~
这里基本上居住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男人大多外出打工了。有些人家变得富裕了,仍不愿搬进城里,他们祖祖辈辈在此生活惯了,这里是他们的家,是他们记忆传承的场所,他们哪里也不去。


土楼里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瞧,小燕子也寄居在此,安然的生活着呢~~~

部分二楼的粮仓改为了客房,如今墙上也开了窗户。

通常,土楼大门正对的是一个内堂,一些小型祭祀、楼长开会啊等活动都在此举行。但是振昌堂例外,内堂与大门不在同一直线上,由于振昌堂侧后方有祖坟,于是把内堂设于祖坟前面,方向与大门错开。

步云楼是田螺坑土楼群中唯一的方形楼,也是五座中年代最久的楼。天井自外向内分三级台阶,取平步青云之意。瞧,它的走廊都是错层的呢。内堂两侧出挑的两根梁亦有告诫子孙的意义。

田螺坑土楼群左下方是一座黄氏祖祠“江夏堂”,坐东向西(乙辛),建于明洪武年间。祖祠供奉黄氏一世祖百三郎灵位。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凡百三郎派下裔孙要到祖祠焚香敬拜,并于清明节前一日,用猪、羊、水果到百三郎墓前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
导游带领我们转了一圈步云楼、振昌楼、文昌楼,便催促大家集合了,剩下的两座小圆楼就不看了,据说没什么特色。土楼可以不看,可是怎么连自由活动的时间都剥夺了呢?每座土楼,依据地形条件,不同时期建设,这种山地的错落感、体量的空间组合,实在太丰富了,都是极好的写生素材~~~~可是,小宝连照片都没有时间拍,只能路上凑和着拍几张~~~~

在田螺坑附近的福煜山庄午餐,标准是一桌十人,十菜一汤,虽说是土家菜,味道也还不错,但小宝个人觉得缺少了点特色,大一去皖南写生时,在宏村西递吃的和这里都差不多。稍作休息,继续出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