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时期,看过一本建筑杂志,其中一篇专刊讲述了苏州河边的仓库被艺术家打造成工作室,当时觉得很稀奇,觉得这种行为本身就很具有创意。十年过去了,老厂房改造已经不再是什么稀罕事儿,尤其近年,曾经作为危房无人问津甚至需要废弃的这些建筑,一下子炙手可热起来,租金暴涨。
上海的创意园区很多,这种厂房、仓库改造的园区也不少,8号桥啊、尚街LOFT啊等等,但是最早也最知名的却是苏州河边的艺术公社。首先,开创者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台北建筑设计师登琨艳于1997年选中这里被废弃的旧仓库,将其二楼和三楼总共约2400平方米的空间改造为工作室。由于其在建筑界与艺术界的知名度,加之仓库租金低廉,空间大利于作品展示,很快引起其他艺术家们响应,截至2002年底,苏州河沿岸总共有30多栋旧仓库被改造成艺术仓库,建立了包括画家、建筑师、设计师、广告人、影像艺术家等艺术家工作室100多个。其次,位置特别。在西方人看来,苏州河之于上海如同塞纳河之于巴黎,孕育着城市的繁华。因此,国内外新闻媒体将这里称为“东方的塞纳河左岸”、“上海的SOHO”。(“左岸”,最早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指的是塞纳河左岸圣日耳曼大街、蒙巴纳斯大街和圣米歇尔大街等区域。300多年来这里聚集了各种书店、出版社、小剧场、美术馆、博物馆,以及咖啡馆、啤酒馆等,成为文化人士重要的聚会场所。“左岸”因此成为一笔文化遗产、一种象征、一个符号、一个时髦的代名词。SOHO是指纽约苏荷区,全名South
of Houston
Street,是纽约乃至美国现代艺术的代名词。30多年前,SOHO是纽约一个无人居住的旧仓库,一些贫穷的艺术家看中它租金低廉,纷纷入驻开办工作室,随后有画廊、商店、酒吧进入,逐渐成为美国具有个性的、前卫的艺术场所。)
苏州河沿岸聚集了“周家桥创意中心”、宜昌路“E仓”、莫干山路“M50”、昌化路“静安创意产业园”、光复路四行仓库的“创意仓库”等,此行,我们前往的正是其中的莫干山路。从火车站过桥,穿越森林般的楼宇,一条幽静的小巷子,看到一边墙壁上的大幅涂鸦,还有老外现场作画更换涂鸦,没错,莫干山路到了。

莫干山路集中了众多画廊、展厅。即便免费,依然游客寥寥。大多数作品都是出售的,其中不乏美院学生作品。喜欢的人可能会觉得来到了艺术的海洋,不喜欢的人则觉得这么庞大的建筑群,这么多画汇集,仿佛来到了一个绘画生产基地。小宝不是专家,但满眼看去,无非是些符号的拼凑,表达对现实的颠覆,对未来的呐喊,这种所谓后现代或前卫的作品,已经逐渐丧失了个性,也逐渐消磨了我观赏的耐心。



靠近苏州河转角的位置就是大名鼎鼎的M50了。有关它的网站:http://www.m50.com.cn/about_m50.asp
看墙上的logo牌上,入驻的机构十分多,可进去看后,发现不少画室准备搬迁,原因是租金太贵,而这些画家们实际上很清贫。整个园区冷冷清清,除了背着相机前来猎奇的游人以外,基本再没什么人气了。加之几幢楼没有进行改造,外墙简单的混凝土抹面,内部走廊灯光昏暗油漆脱落;即便艺术家工作室收拾的再雅致再有情趣,却无人问津,更显得凄凉前途渺茫。





虽然小宝与贝壳只是带着最简单的目的前来观赏艺术作品的,可是游赏一圈之后,却不仅忧心。不同于设计师,先有项目后做设计,这里大多是画家与雕塑家,他们只能先完成自己的作品,再等待买家的垂青。这片场所原来是最最本土最最真实的灵感创作之地,可是迫于经济压力,租金的大幅上涨,艺术作品的冷门,艺术家们处于过于被动的位置,他们的商业化越来越浓,他们渐渐疏离了对艺术的尊重。而常此以往,M50的品牌形象将会受到很大损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