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脆弱(Antifragile)和恢复力(Resilience)
(2014-03-21 14:45:43)
标签:
恢复力反脆弱antifragileresilience塔勒布 |
今天解放日报上看到塔勒布《反脆弱:从不确定中受益》的新书介绍,联想到以前安德鲁·佐利、安·玛丽·希利几年前合写的《恢复力: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你该如何应对?》,我就这两本书谈点看法。
塔勒布用Antifragile(反脆弱)来表示一种力量,并与Resilience(恢复力)做了一个对比,认为反脆弱超越恢复力,恢复力能使事物抵抗冲击,恢复原状,而反脆弱则让事物变得更加美好,并认为有些事情能从冲击中受益。塔勒布用凤凰和九头鸟做了一个对比,凤凰在烈火中焚烧后重生,它烧不死,但它还是一只凤凰,而九头鸟被砍掉一个头后会变成两个头,你不断打击它的时候,它会从九头怪变成十八头怪,这是典型的反脆弱性。塔勒布认为,在生物界,在自然界,在人类社会中这种反脆弱的现象是无所不在的。如人体骨骼在负重和压力下反而会越发强壮,谣言和暴动在遏制和镇压下反而愈演愈烈一样,生活中许多事物也会从压力、混乱、波动和动荡中受益。
我的理解是,恢复力与反脆弱相比,前者更为被动一些,它强调的是一种适应性抵抗,而反脆弱强调的是积极地抵抗,尤其是在不确定的混沌中主动寻找化混沌为秩序的力量。
参阅2013年4月17日建中读书博客
恢复力与可持续发展
今天,听干部教育中心的贺建教授提到学习时报刊登了一篇有关对可持续发展重新认识的文章,马上找来阅读了一遍。
这篇文章题为“恢复力: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摘自《恢复力: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你该如何应对?》(安德鲁·佐利、安·玛丽·希利,中信出版社2013年3月版)的一个段落,其中提到“恢复力优于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专门查阅了国际上有关“恢复力”的信息。
按现有中文翻译,Resilience翻译成“恢复力”,是“系统、企业和个人在剧烈变动的环境中维持其核心功能和完整性的能力”。该概念始于上世纪70年代,1973年美国生态学家霍林(C. S. Holling)将恢复力引入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中,并将其定义为系统吸收干扰并继续维持其功能、结构、反馈等不发生质变的能力。30多年来这一术语的概念和内涵在大量的案例研究中得到丰富和完善。现在恢复力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发展领域,人们普遍认为这种抵御混乱的恢复力将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觉得学习时报摘录的只是一个片段,其实恢复力与可持续发展并不是矛盾的。根据我的理解,恢复力要恢复的不是初始状态,而是健全状态。如某地发生水灾后,传统的做法是在沿岸筑起更高的防汛墙。实际上,恢复力不是简单的防御力,而是应对多样性变化的适应力,也就是说,关键是“适应性治理”的能力。我们过去常常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解决问题,实际上大量危机事例告诉我们,危机是由多种复杂因素构成的,我们需要找到一个综合治理的方案。在应对危机的问题上,原来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只告诉我们用收敛和克制来达到平衡,而恢复力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思路和方法,即以适应性治理的能力来应对复杂多元的危机,最终达成平衡与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境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