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系推理小说札记之《一的悲剧》

(2011-10-26 20:03:12)
标签:

艾勒里

白山

法月纶太郎

绫辻行人

推理小说

杂谈

分类:
前面写神秘大陆系列时顺嘴提了句法月纶太郎的《怪盗格里芬》。其实那帖子一提交我就有些后悔——干嘛要写“雷得要死”这样的话?“雷”这词儿真是相对的,《怪盗格里芬》当初我也读完了,本着一颗为将来孩子读书的心。正式说一句:我很欣赏法月纶太郎的写作风格。
绫辻行人对我的影响不止在馆系列,还有他的大学同学——《杀戮之病》的作者我孙子武丸,他的老婆——《尸鬼》的作者小野不由美,他的恩师——岛田庄司……法月纶太郎、我孙子武丸、绫辻行人相识于京都大学的推理小说研究会。《十角馆杀人预告》里几位主角(即某大学推理小说研究会成员,即馆中被害者或杀人者)的名字化用绫辻行人大学时代的协会成员。只不过,在书中因为同是推理爱好者,所以馆中人彼此间以欧美著名推理小说家作为代号相称,比如艾勒里、卡、阿加莎。说白了,就是篇“同人文的同人文”。
扯这么远,我其实就想说化用法月纶太郎本名的角色“艾勒里”是馆系列中我最喜欢的人物。请原谅我兜这么大圈子只为表明自己的小小爱意吧。不负责任地剧透,化用绫辻行人他老婆小野不由美的名字的那位姑娘是十角馆中第一位死者……莫名觉得这是绫辻行人表达爱意的方式。另外,早知道十角馆这本书会在小说札记中提到这么多次,我就应该在开始仔细写写这本书,说清楚书里书外的人物关系,道明白读者作者的各种小爱意。举手,为什么在前面写《杀戮之病》的时候不提我孙子武丸的背景?掩面,不论是读书还是写其书感的时候,注意力整个都被书中赤裸裸的官能描写给控制了啊,身不由己。
又跑题了啊!

法月纶太郎的《一的悲剧》属于法月纶太郎系列。前面写有栖川有栖的火村系列《第四十六号密室》时介绍过记录案件的充当华生角色的推理小说家与作者同名——有栖川有栖。故事中的法月纶太郎不仅与小说作者同名同职业,而且兼顾侦探一职。但读此书不会觉得作者法月纶太郎自恋,隐隐约约有些自嘲。
初登场就有这么个评价——“他出过几本书,不过都称不上畅销,跟奖项也无缘。书评给他的评价也不怎么好。我找到满犀利的评语:‘法月不是十足的白痴,就是十足的假货,不然就是这两者都是。’”
书里写小说的侦探法月不是白痴,书外作者法月的作品多次获大奖。此书似乎与奖项无缘,但很适合入门读者阅读,风格与其他推理小说截然不同的同时,在必要时会对推理名词进行相应的解释(此篇札记最后贴一段密室讲义),对欧美推理小说也有带入,比如雷蒙德·钱德勒(我总是分不清他和谢尔顿)的《长眠不醒》。此书我读的电子版,书名“The Big Sleep”被统一译成“大眠”,囧。其实读书没有所谓的界限,入门、菜鸟、老鸟之类的词儿都很无聊罢。
实话讲,读完《一的悲剧》我也没搞清楚为什么这本书被冠以这么个奇怪的名字。但在读《二的悲剧》时,顿悟:《一的悲剧》是“我”的悲剧,《二的悲剧》是“你”悲剧。通篇第一人称的推理小说不奇怪,如此主观的视角也不奇怪,奇怪的是以间接受害人为第一人称不是为了叙述性诡计。故事一开头,就将案件引出:一桩被撕票的儿童绑架案。以死去孩子的亲生父亲山仓先生为第一人称叙述。特地点明是亲生父亲是因为两者实际的社会关系只是邻居间长辈晚辈间的关系。换句话讲,死去的孩子是山仓先生的私生子。几年前因为妻子和美怀孕时发生的种种而与照顾妻子的护士(已婚的路子)发生了关系。这书若是放到天涯当帖子来八的话,估计帖子题目会成为“渣男的悲剧”也说不定。第一人称的主观的心理描写没能洗白山仓先生他自己,反而令刚读完此书的我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男人这东西,呵呵”(一瞬间而已)。没错,那位表面能干实则懦弱到的山仓先生确实从始至终都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可这种爱究竟是真的爱,还是自以为的爱。一个成年人无法面对问题无法面对深爱的女人的痛苦,反而选择躲避,投向另一个女人的怀抱。还是,有些事时间拖得越久反而越难开口?无法理解深陷自责与后悔却不知面对的山仓先生。另外一边,路子的丈夫富泽先生,叫人有种说不出的感慨,“那是我的孩子”这句话是不是在最大程度上体现着对出轨妻子的爱和理解?还是富泽先生出于一个男人的自尊心不愿承认戴了绿帽子的自己?
这类话题容易让人扯远,即使是我这样无爱的人,也不由得容易想多。回到推理层面上来,此书让我好好体会了一把推理的快感(第一人称的代入感功不可没)。不谦虚地说,案子不论是起初的绑架案还是中间的密室杀人案,不论是动机还是作案手法,都让我在读书过程中推理出来。客观的讲,这也是因为第二起杀人案涉及的密室,属于密室犯罪中最简单那一类,所以很容易想到。

密室讲义:
推理小说若以密室为主题,通常是指在一个密闭空间内出现他杀的案件,却找不出凶手,也找不出入侵或脱逃的迹象。拥有坚固的墙壁、门和窗户,像箱子一样的房间,所有的锁都从内部上锁却不见凶手的人影,这就是典型的模式。当然,凶手不可能无故消失,所以其中必定存在着某种诈术,也就是所谓的诡计。不知为何,推理作家十分喜爱这种密室诡计,以密室为主题的推理小说,古今中外不胜枚举。将多如星尘的推理诡计分类整理,二归类出各个项目,推理小说迷将这样的功课称之为密室课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