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河”

(2023-06-19 09:41:13)
标签:

教学

语文教学

童话

分类: 教育教学

 

 

 

“过河”

 

忽而,想起《小马过河》这篇童话。

《小马过河》是作家彭文席创作的童话,发表于1956213日《新少年报》。后选入小学语文课本。

文章如下:

 

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

有一天,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老马高兴地说:那好哇,你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

小马驮起麦子,飞快地往磨坊跑去。跑着跑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哇!

他向四周望望,看见一头老牛在河边吃草。小马嗒嗒嗒跑过去,问道:牛伯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趟过去吗?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

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趟过去。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他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河水会淹死你的!小马吃惊地问:水很深吗?松鼠认真地说:深得很呢!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进这条河里淹死的!

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叹了口气,说:唉!还是回家问问妈妈吧!小马甩甩尾巴,跑回家去。妈妈问:怎么回来啦?小马难为情地说:一条河挡住了,我……我过不去。妈妈说:那条河不是很浅吗?

小马说:是啊!牛伯伯也这么说。可是松鼠说河水很深,还淹死过他的伙伴呢!妈妈说:那么河水到底是深还是浅?你仔细想过他们的话吗?小马低下了头,说:……没想过。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会明白了。

小马跑到河边,刚刚抬起前蹄,松鼠又大叫起来:怎么,你不要命啦!小马说:让我试试吧。他下了河,小心地趟了过去。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1955年春夏之交,彭文席是中学教师,认为孩子们似乎对答案与结果过于重视,而独立思考问题的过程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则差了。此时是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彭文席受严文井、金近等儿童文学作家的影响,萌发创作童话的想法。在一个晚上,他的脑海里突然跳出小马这个主题。他希望孩子们能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当晚就创作出《小马过溪》这篇童话。1957年,北京市将题目改成了《小马过河》选入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本,继而各地的教材也陆续选用。

 

现在看来,《小马过河》这篇课文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六十多年过去了,学生依旧对答案与结果过于重视,独立思考问题的过程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还是比较差。这点没有纠正,我们的教学目标也就没有达到!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小学语文课本中,童话比较少?

小学人教版教材中的童话选编的分析:

童话选编数量,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童话的统计数量来看,中年级教材中的童话共计10,在整个小学阶段课文中的占比仅有11%。虽然童话在课文选编中占比较大,但是主要集中在小学低年级,年级越高,占比越小。比如,低年级有37篇童话,而中年级只有10,到了高年级减少到了1(《卖火柴的小女孩》)

在童话课文选编过程中,编者往往受制于一种先入为主的意识或者思想观念,即童话是低年级儿童的读物,对中、高年级的儿童似乎不太合适。因此逐渐减少了中年级的童话选入,童话选编的数量减少。

这是一种误导。

 

小学要加强童话的教学。

1.让童话故事培养学生的情感观。

童话,就是传递爱与情感的最好载体。童话是儿童的世界。童话是天上的最闪亮的星,照亮了孩子前进的道路;童话是知心姐姐,分享孩子成长路上的欢乐与痛苦。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童话故事,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要如何分清,对于理解童话中的情感表达,也要学会理解。

例如:《世界多美呀》的教学中,可以借由小鸡刚出生,对世界的一切都感到好奇,发现世界的美丽进行新课导入小鸡在蛋壳中醒来时,发现整个世界都是黄色的,后来等到它破壳而出,发现天空原来是蓝湛湛的,树木原来是绿茵茵的,它赞叹道:世界多美呀!对《世界多美呀》这篇故事,了解到小鸡对世界颜色改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蛋壳时,以为蛋壳就是世界,直到它破壳而出,才发现世界原本这么的美。

又如,在《蜗牛的奖杯》中,主要讲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了飞行比赛冠军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的能力。

通过童话故事,由小鸡到学生自己,告诉学生,世界是美好的,但是要由你自己去看,自己去了解体会,世感慨世界美丽的同时,也要认清事物的本质,适时的情感的表达;而对蜗牛的结局,学生要从中了解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要做对的事,避免错误的事情发生,最后伤害了自己。

2.让童话故事培养学生的思维。

如果说培养的认知,是语文教育的基础,那学生思维的培养,则是对学生培养的进一步升华。很多学生在面对一些较为复杂的学习时,常常会感到手足无措,不知从什么地方下手,这就是思维不够开放,对问题没有一个系统的认知。有了开放思维后,学生面对问题,就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思考,同时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故事的篇幅比较短小,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了解,通过阅读,学生可以知道乌鸦的方式,它的嘴巴宽大,但是瓶口窄小,为了能够喝到水,乌鸦很聪明地把石子扔进瓶子内,是水升上来,这样,即使是嘴大,也可以喝到水了。教师在对这篇童话故事中,可以交给学生两点:第一,乌鸦在发现瓶子里有水它却喝不到时,它并没有沮丧飞走,依旧停留在那,想办法喝水;第二,乌鸦用石子扔入瓶子内的办法使水升上来,最终喝到了水。

学完这篇童话故事,学生要学会思维的转换,在学习书本上固有的知识后,也要开拓思维,了解更深刻的知识。

3.让童话故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就是最主要的事情,过去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学习靠自觉,说的就是学习的自主性。由此可见,学习自主性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相比于硬性的灌输,学生学习自主性怎么好,对学生而言有什么益处,硬性要求他们怎么学习,不如利用童话故事中的道理,直接让学生们自己体会,也许效果会更佳。

例如,《小鹰学飞》一文,老鹰认为小鹰已经长大,于是就带着小鹰走到悬崖边,希望小鹰以后能自由飞翔,而小鹰却站在悬崖边一动都不敢动,更别说展开翅膀去飞翔了。

老鹰知道小鹰其实是会飞的,只是它害怕,长时间的喂养,从未展开的翅膀,都是阻碍小鹰鼓起翅膀飞翔的因素。但是,当老鹰把小鹰推向悬崖下时,小鹰在那一瞬间,求生的本能使它展开了翅膀,飞上了悬崖边,在空中盘旋。

又如,《蚂蚁和蝈蝈》一文中,讲的是蚂蚁辛勤劳动,能够安然过冬,而蝈蝈由于懒惰,冬天过的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这《小鹰起飞》篇童话故事来说,小学生也好比小鹰,不是不会学习,只是需要旁人去提醒,引导;而就《蚂蚁和蝈蝈》一文,也告诫我们,只有辛勤劳动,付出了,才有收获。

童话故事就很好地达到了这个功能,简单的内容,浅显易懂的道理,学生既能理解课文,也能明白其中的内涵。

4.让童话故事促进团结互助学习

团结合作学习,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帮助,把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说给同学听,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形成知识,并加以掌握。

例如:在针对《小河与小草》这一文中,小河感谢小草,紧紧的抱住泥土,不然,小河早就浑浊不堪了;小草也感谢小河,正是因为它的滋润,小草才得以长得如此健壮。

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两个学生分饰小草和小河,进行对对话,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感受小草和小河之间的互帮互助,共同获益。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够让学生通过对故事的学习,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形成自己的观点,提高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童话故事的教学,相较与其它文章类型的教学,是更为简单而有趣的。童话富有的幻想、夸张色彩,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象征、拟人的表现手法去塑造形象,也适宜小学生去阅读。

对于小学生来说,童话故事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自我的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西方有一句话说:“人类永远也不能抵达的天堂之境,就是孩子的梦。”孩子的梦,便来源于童话故事。可见童话故事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的大,小学语文的童话教学就应该抓住童话的特点,以生动的讲述、美丽的图片展示、真实还原童话内容,利用童话,帮助孩子在学习上,学习知识,在生活中,逐渐完善自我。

 

未来已来,同样未来教育也已经到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能力,首要的就是审美能力。

再说开去,别说学生,对于教师来说“审美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过程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亦为短板。我们教师应该把教育事业当做艺术品看待,要追求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

死守“分数第一”,说穿了,那是在计较个人的得失,与“育人”背道而驰。我们常说,教育是伟大的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伟大的事业要有远大的目光和豁达的胸襟。“灵魂工程师”决决不能“俗”。灵魂的净化,先得人生的美化。时刻想着个人,是一种“俗不可耐”,是一种缺乏美感的修养。教师不能过于讲究“实用”,应该具有追求“美”的意味。正如大家都知晓的毛主席的诗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梅,不过是美的形象之一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这就是告诉我们,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有句话说得好:有了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过河”,实际上,人的一生都是在过河,永无止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七绝·朝晖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