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终身教育”
(2023-04-18 08:18:18)
标签:
教育老年教育终身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 |
探究“终身教育”
先要明确什么是“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终身教育,也意味一个人应该一辈子接受教育。亦即,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终身教育”,其实早就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
有句名言:“活到老,学到老。”“活到老,学到老”是一句言简意明的醒世名言。关于这句话的出处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来自古雅典政治家梭伦,一说来自朱熹,还有的说是出自孔子。但是,无论哪种说法,都说明这句话由来已久。何况,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古今中外共通的。现在提倡的“终身学习”,应该是这句话的翻版吧?
“活到老,学到老”所揭示的“人,生有涯,学无涯,思无涯”的道理,浅显却又深刻。少时学习的应该是客观世界的种种文明成果;成人之后学习如何改造世界,完善自我;等到老了之后,更多的应该是学习怎么和自我相处,怎么与衰老死亡等命运归宿和解。
不同的人生阶段,学有不同。但是生命不止,对人生种种探索不息,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唯有如此,才能战胜人生接踵而至的烦恼困惑,不至于行尸走肉,凐灭来世上这一场的美好。
且行且赏夏雨冬雪,且看人间世事沧桑。人类造就了这五官,就是用来视听嗅味觉,就是为了感受、学习,思考,交流,人生虽如逆旅,你我皆可为行客,不必迟疑,活着,学习是最好的方式!
终身教育思想,现已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
“老龄化社会与终身教育”,国外对此课题,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据阿尔茨海默氏症学会估计,到2030年,将有超过一百万的加拿大人患有阿尔茨海默氏症。“锻炼大脑可以保护大脑,防止精神衰弱”(Grady,2012年)。在北美乃至全球范围内,为了随着婴儿潮一代的不断衰老而积极地抑制潜在的经济问题,我们需要通过终身学习的视角来审视社会。
“老龄化社会”更需要“终身教育”。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考虑社区计划以吸引退休人员并促进他们的认知健康。采取积极的方法来保持我们的老年人群通过学习来参与进来并锻炼他们的大脑,正如Grady所描述的那样,将减轻卫生保健系统的压力,更不用说老年人的家庭了。
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的老年人每周比家人多获得8.5小时的护理,而患有严重认知障碍的老年人比没有认知障碍的老年人得到的护理时间要多41.5小时(USDHHS,2007)。
作为一个社会,我们的寿命更长(男性85岁,女性90岁),因此认知健康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终身教育”的几个基本概念。
首先,终身教育的特点:
1、终身性
这是终身教育最大的特征。它突破了正规学校的框架,把教育看成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既包括正规教育,又包括非正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
2、全民性
终身教育的全民性,是指接受终身教育的人包括所有的人,无论男女老幼、贫富差别、种族性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汉堡教育研究员达贝提出终身教育具有民主化的特色,反对教育知识为所谓的精英服务,是具有多种能力的一般民众能平等获得教育机会。
而事实上,当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生存,而要学会生存就离不开终身教育,因为生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会生存必须会学习,这是现代社会给每个人提出的新课题。
3、广泛性
终身教育既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可以这么说,它包括人的各个阶段,是一切时间、一切地点、一切场合和一切方面的教育。终身教育扩大了学习天地,为整个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4、灵活性
现代终身具有灵活性,表现在任何需要学习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均由个人决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
其次,终身教育的实现方式,有下列几种常见的划分方式。
按照教育阶段分为:婴儿、幼少年、青壮年、中年、老年五大阶段。
按照教育方式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成人教育)三种教育方式。三种教育方式在个体终身学习实践中的体现。
按照教育体制又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小学)、中等教育(中学)、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五个教育阶段;其中中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初级中学、高级中学;高等教育有三种教育方式分别为: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
第三,终身教育的意义:
终身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对于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它使教育获得全新的诠释,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彻底改变了过去将人的一生截然划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两个阶段的观念。
2.它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改变将学校视为唯一教育机构的陈旧思想,使教育超越了学校教育的局限,从而扩展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个空间。
3.它引发了教育内容和师生关系的革新。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应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学习者不仅要学习已有的文化,更要培养个人对环境变化的主动适应性。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将发生根本变化,代之以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开放式的关系。
4.它的多元化价值标准,为学习者指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崭新之路。
第四,眼下我国终身教育的状况:
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的短板是,老年教育。
就目前我国情况而言,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水平取决于其最短板,即社区老年教育等非正规教育体系部分。发展高质量的社区老年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终身学习的需求,缓解家庭与社会的矛盾,这也是建成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
然而,当前我国社区老年教育供需缺口大、覆盖面受限、动力不足等问题阻碍了其高质量发展。实现优质可持续的社区老年教育,是实现实质性公平的突破口。
第五,终身教育面临的挑战
从宏观看,终身教育关注宏观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原则、制度体系及终极目的,是处于理论层面的一种理念、一种政策,甚至一种国家发展战略,指导各级各类教育的开展。要进一步加强终身教育的理论层面的研究。社区老年教育应该从教育理念、发展思路、资源融通到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为各个方面都受“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同时,“终身教育”要落实到法律的层面,真正实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实现“终身教育”从理论、对象、内容、形式、管理、经费、校舍、师资等方面都能得以保证。
“终身教育”体系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体系,具有整合性、开放性、个体性和非功利性的特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必须明确各级各类教育的定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在终身教育背景下,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老年教育发展,特别是社区老年教育这一重要分支层面。
从微观看,社区老年教育作为一种具体的教育形态,更多聚焦于实践意义上的社区老年群体的学习与发展,是处于微观、操作层面的一种教育活动。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方能推动“终身教育”的大发展。
社区既要了解老年人的整体需求,也要关注个性化差异,根据年龄阶段、文化水平、学习兴趣等将老年人分成不同群组,并根据每一群组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学习资源,进行分类教育;同时也可以主动培育学习带头人,实现让老年人带领老年人学习的目的,提高社区老年教育的参与率,进而增强每一位老年人的参与感、获得感与幸福感。
老年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营养与保健、音乐与舞蹈、手工与园艺、文化知识、职业训练,以及对退休生活的适应等。老年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各种讲座、学习班、老年学校、老年学院和老年大学,老年学院和老年大学是老年教育的一种普遍而重要的形式。各类老年大学情况各异。
有的老年人单独上课;有的与年轻人混合编班。有的学习正规学院的课程,带学分并可考取学位;有的学习特设的课程,不带学分也不考取学位。学习期限也由几周、几个月到一年或几年不等。
国外的经验,值得借鉴。美国的“老年寄宿学习计划”是规模最大的一项老年教育计划,由教师M.诺尔顿1975年在新罕布什尔州新英格兰学院首创,此后逐步扩展到全国,到1984年夏季入学的老年人已达4.5万余人。这种学习通常在夏季举行,每期为时一周,老年人住在大学宿舍里,讲授特地为他们设置的课程,并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法国的“第三年龄大学”也颇具特色。1984年9月在瑞士纽沙泰尔召开了“老人大学国际大会”,有十几个国家的150多名老年活动家参加。
我国的“老年教育”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中国1983年9月在山东办起第一所老年大学,1985年底已发展到61所,学员近4万人。它根据老年人特点安排教学,受到老年人的欢迎。
最重要的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筹建国家老年大学,是教育系统自觉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的具体行动。
一是集全教育系统之力,推动办好国家老年大学。全面落实“德学康乐为”的办学宗旨,大力推动开放协同,要求普通高校、职业院校为老年教育提供服务,鼓励中小学将体育设施和文化设施服务老年教育,支持在职和离退休老师投身老年教育,盘活各类社会资源、挖掘学校潜力,努力办成人民群众喜爱的无围墙大学。
二是聚全社会资源,共同办好无边界大学。联合有关部门建立老年教育联席会议机制,坚持需求牵引、服务至上、分类施策,扩大资源共享,将办学服务延伸到乡镇(街道)、村(社区),把老年大学真正办成家校社无边界大学、合作大学。
三是乘数字化之势,开放办好老年大学。把握老年人生活学习特点,发挥好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对课程资源、教学模式进行适老化改造,找到老年大学创建与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最佳结合点,把老年大学融入全球发展过程,形成中国经验、中国方法,与世界共同推进数字化背景下老年大学资源共享。
2022年11月17日,教育部网站消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部署要求,经中央编委批准,教育部党组研究决定,“国家开放大学”加挂“国家老年大学”牌子。
2023年3月3日,“国家老年大学”正式挂牌成立。
“国家老年大学”旨在促进老年人厚德修身、终身学习、主动健康、乐享生活、积极作为,不断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努力为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创造更好条件。
“国家老年大学”正式挂牌成立,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具体举措,也是我国老年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传承好“活到老,学到老”的教育理念,则为老年人继续学习而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了中国化的理论依据。
“老年教育”就是让老年人继续学习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它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重要一环。老年教育不是为职业生涯作准备,也不是职业培训,既不同于普通教育,也不同于职业教育和专业进修教育,而是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行的一种特殊教育。其目的是使老年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生活、增强体质。老年教育的对象是各个层次的老年人。
老年教育的意义主要是:
有利于实现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使他们更顺利地适应退休生活和新的社会角色;
增长文化知识,使未受过正式教育的老年人有机会学习文化知识,使已受过正式教育的老年人的文化知识得到更新;
掌握新的技术、技能,使那些身体健康并有重新就业愿望的老年人获得重新就业的能力和条件;
丰富余暇生活,使老年人晚年生活过得更加充实和更富有意义。
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增强人力资本积聚,带动社会经济增长。
提高老年的社会参与率,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提高老年修养,有助于老年精神文明建设。
年轻时,学是为了理想,为了安定;中年时,学是为了补充空洞的心灵;老年时,学则是一种意境,慢慢品味,自乐其中。"
“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同样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是客观的,所有意识之外的东西都是客观的,客观事物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当然,事物是客观的,并不代表我们人在客观事物面前就无能为力,只能处于被动地位。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也就是说,正确的意识指导我们进行实践,从而改变事物的状态,为我们自身服务。
也就是说,正确的实践要有正确的意识为蓝图。那么我们应怎样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呢?答案就是学习,通过学习,我们可以获得知识,从而拥有某一方面的技能,进而为社会作出贡献,为自身创造条件。我们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精神财富,即使是精通某一方面,也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所以,要“活到老,学到老”。
从自身来讲,学习也是对精神的充实,在学的过程中,我们会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人性会得到升华。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需要突显自己的价值。
人生易老,而奋斗的心不会老。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到七十还嫌少。人生虽短,但不应该是匆匆过客,而应该是:奋斗的激情如六月的烈火,前进的脚步若江涛海浪,遇山开山,遇水截水!
“活到老,学到老”,平凡的一句话,实则是做人的大意境。
由此,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老年教育强,终身教育亦强,方能真正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