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美育”

(2022-07-20 08:20:20)

 


谈“美育” 


谈“美育”,还是一步步来吧。

先弄懂“美”字的意思。一般人的理解是:美,解释为“好”、“善”;“美丽”“好看”;令人满意的。

《说文解字》中认为,美是个会意字。从羊,从大。说“羊大为美”。若从甲骨文来看,“大”上部构件并不是羊头,而是像羽毛之类的装饰物,一人(大)的头上装饰着高耸弯曲的羽毛或类似的头饰状,自然是美丽的,所以才拿来创造美丽、美好等意义。

看看《辞海》(缩印本)第1919页的注释,如下:

1.         指味,色,声的好。

2.         指才德或品质的好。

3.         善事;好事。

4.         赞美;称美。

5.         美洲,美国的简称。

让天真烂漫的小孩儿来回答“美”,肯定是将“美”理解为“好”。这与权威字典的基本解说是一致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五讲四美”。其中的“四美”为: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这里将“美”从一般的“好看”的表象层面,提升至“精神文明”的高度。

 

再从教育史的角度来看“美”。

在古代,刚刚摆脱原始氏族社会的野蛮状态,而进入古代文明的西周奴隶制社会,便有周公“制礼作乐”。礼是伦理关系的规范、仪式;乐是包括诗、歌、舞在内的综合体艺术,礼乐结合,既是治理国家的法律、制度,又是进行教育的方式。

到春秋末期的孔子,把教育从国家政治生活中独立出来,创立了古代教育体系。他以“六艺”——礼、乐、书、数、射、御教授弟子。乐,实际上就是专门的美育课。孔子结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部类发挥了他的美育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美育的思想基础,并在一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中国的美育传统。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

这样,“美”就成了教育的一部分——“美育”。著名的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他在1930年出版的《教育大辞书》的美育条目中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由此,在近代的中小学教育中就有了“艺术类”的课程承担“美育”。这些主要课程是:音乐、美术。这亦称之为“狭义的美育”。

“狭义的美育”,极端的定义是,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的定义则是,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

这种“狭义的美育”,用“艺术教育”替代了学校美育。这样,音乐、美术课程成为“美育”的全部。

多年来,“音乐、美术”等课程均未列入升学考试的科目,造成音乐、美术等课程被称之为“副科”。更令人不解的是“狭义的美育”,渐渐变成“升学第一”办学目标的点缀,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野。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部出台系列文件,逐步将美育概念回归“大美育”本质,从顶层设计中构建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真正的美育,应该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学校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开始于十多年前的“大美育课程”,它在顶层设计上突出“大美育”理念,构建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大美育”环境。

许多学校在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中,经过不断提炼,逐步明晰了“课程美育”和“美育课程”的育人主张。同时,特别强调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实现“五育融合,共育新人”。

2020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地提出了,“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精神,学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使之与德智体劳融合,共同培育时代新人。

许多学校在教育实践中,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丰富美育资源,不断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创造性地构建出适合新时代特色的美育体系,形成支持美育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氛围,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许多学校在一步一步落实“德智体美劳共育”过程中,还逐步摸索出以下几条:

其一,教育理念上补上短板。

要明确“美是丰富、净化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学校美育要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要确立“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的有机渗透。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要提升全体教师的教育理念:实现“五育融合,各有途径”。

其二,教育力量的配合,形成合力。

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与文化、教育与艺术,教师与家长、教师与专家,形成全方位的有机合作;

学科与学科、内容与内容,理论与理论、实践与实践,取长补短,形成共育合力;

教师与教师、学科与学科,特长与特长、优势与优势,形成共同提高的趋势。

长效与长效、短效与短效,点滴渗透与逐步理解、心领神会与春风化雨,形成多种手段,增强教育实效。

自觉与目标、个人与集体、规划与实践、自查与互查,确保样样落实。

其三,教育管理站位要高,措施要实,因人而异,一抓到底。

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可作借鉴:

从美育本身出发,拓展延伸到“艺术之美”、“学科之美”、“创新之美”和“人文之美”四个维度;

构建出“雅趣”、“雅健”、“雅言”、“雅思”、“雅创”和“雅德”的综合性美育课程板块;

浸润出乐学善教、求新善思、德艺双馨的教师群体;

培养出日有所长、情有所爱、慧有所托、志有所远、体有所健、行有所美的学生。

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起波生,教育行为之妙在赏心。美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慰藉心灵,让人生多一份温暖与美好。

然,读2022318日《都市快报》04版的“教育短信”,发现这样一段话: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2022年工作要点,其中第11条提出,推进中考美育改革试点,成为热议话题。不少家长感叹:美育培训将成为“刚需”?中考之后孩子还有时间发展艺术兴趣吗?

 

若,站位不提高,墨守“考什么、学什么”成规的话,极有可能又陷入为美育考高分,“美育培训将成为‘刚需’”的陷阱。

其四,始终坚持“基于国家课程,结合校本特色课程”的路径稳步前行。

教育改革不能偏离“国家课程”,也决不能抛弃学校自身的特色课程,切切实实地为孩子们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在“德智体美劳”的融合中,要让学生整体认知和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以及艺术与文学、艺术与地理、艺术与历史、艺术与科技的关系,着力提升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

 

从“美”的字义,“美育”的历史,“美育”的发展,“美育”的探究,归结为一点,就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要求,坚守“为孩子们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的执念,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水调歌头·运河之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