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易读错的汉字

(2022-03-12 08:12:12)
标签:

语文

识字

字音

分类: 教育教学



易读错的汉字


有些时候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平常的,却读错了。例子许多,举几个说明:

 

巷道的巷,应该读成:hàng,可极易误读为:xiàng

殷红的殷,应该读成:yn,可极易误读为:yn

给予的给,应该读成:j,可极易误读为:gi

 

汉字的读音,涉及的面很广。原因也很多。

先看看几个常见的例子;

 

混淆的“淆”,应读为:xiáo;不读:yáo

垂涎的“涎”:应读为:xián;不读:yán

媲美的“媲”:应读为:pì;不读:b

狙击的“狙”:应读为:j;不读:z

蹒跚的“蹒”:应读为:pán;不读:mn

歼灭的“歼”:应读为:jin;不读:qin

刚愎自用的“愎” 应读为:bì;不读:fù。

为虎作伥的“伥” 应读为:chng;不读:zhàng

风驰电掣的“掣” 应读为:chè;不读:zhì。

忧心忡忡的“忡” 应读为:chng;不读:zhng

同仇敌忾的“忾” 应读为:kài;不读:qì。

栩栩如生的“栩” 应读为:x;不读:y

 

分析原因:是受汉字形声的影响。许多汉字是形声字,形符是形声字的表意成分,声符是形声字的表音成分。例如“桐”字,“木”是形符,表示“桐”跟树木有关;“同”是声符,表示“桐”照“同”的音,读作tóng。这样,坊间有“读字读半边”的说法。许多人遇到不认识的形声字,就按声符发音。殊不知,形声的规律有其局限性。

 

    至于,两个“木”字牵手之后成了“林”字,“林”字的读音与“木”字的读音就不一样了。三个“木”字相叠成了“森”字,“森”字的读音也不同于“木”与“林”。这是比较常见的,大家不会读错。

有的常见,有的就不常见了。例如:

 

两个人念从(cóng);

两个土念圭(gu);

两个又念双(shng);

两个口念吕(l);

两个呆念槑(méi);

两个日念昌 (chng) 。

三个火念焱(yàn);

三个土念垚(yáo);

三个牛念犇(bn);

三个手念掱(pá);

三个目念瞐(mò);

三个田念畾(li)。

 

还有一种是姓氏的异读,这难度就大了。

常见的,例举如下:

 

朴,读piáo,不读p;此姓朝鲜族多见,如:被弹劾的韩国总统朴槿惠。

查,读zh,不读chá;如:金庸原名查良镛。

华,读huà,不读huá,如:数学家华罗庚。

瞿,读,不读jù;如:瞿秋白。

哈,读h,不读h;如:曾担任了15年春晚总导演的哈文。

谌,读chén ,不读shèn; 如:羽毛球运动员谌龙。

任,读rén,不读rèn,如:任弼时。

仇,读qiú,不读chóu;如:明代著名画家仇英。

解,读xiè,不读ji;如:解振华。

阚,读kàn,不读hn;如三国时吴国学者阚泽。

 

比较尴尬的是,同一个姓,有多个读音。

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古时候,一位名叫乐乐乐的书生中了状元,皇帝要接见他,就让小太监传旨。

小太监传旨:“宣lè-lè-lè上殿。”过了片刻,没有动静。太监想到“乐”还读yuè,便又传旨:“宣yuè-yuè-yuè上殿。”等了半天,还是没人上来。

旁边一位老太监自恃学识渊博,小声说:“‘乐’还能念成yào。”小太监恍然大悟,忙改口喊道:“宣yào-yào-yào上殿。”但仍然不见人上来。

皇帝龙颜不悦,问:“怎么回事?”这时,主考官忍不住笑道:“新科状元的名字应读成yuè-lè-yào。”太监照此传旨。果然,话音刚落,新科状元就乐颠颠跑了过来。

 

在汉字的长期发展中,许多姓氏的读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种情况,就是同一个姓,在不同的地方读音有异。例如:牟姓,一位牟姓的先生说:“在福建,我的姓氏被读成mù,北方多个省份也这么读,这是我们家族世代流传的读音。而在江浙沪,我这个姓的宗,会自称姓móu,新华字典里也支持这么读。最特别的是在重庆和四川的部分地区,有些牟氏宗亲,自称姓mú(第二声),一般这么称呼的人,都是讲四川话的。”同一个家族的姓氏,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普通话读音,这在中华姓氏里十分罕见。

 

这种“姓氏异读”产生的原因,一是汉字古音、今音本来不同,姓氏可能保留了这个字的古音;二是各地方言、声调不同;三是民族习俗的遗存。

 

汉字博大精深,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不断深入学习的平台。难怪,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

 

易读错的汉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再谈“减负”
后一篇:价值的探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